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周口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周口

故鄉人眼中的袁世凱

2014/12/15 11:27:06 點擊數: 【字體:

故鄉人眼中的袁世凱
   袁世凱行宮
故鄉人眼中的袁世凱
袁世凱故居
 

    在項城歷史上,恐怕沒有哪個人比袁世凱更有名。近代以來,項城這個名字被國人廣泛知曉,離不開的就是袁世凱——近代之前,名人之間的稱呼有時冠以籍貫,而袁世凱因為生于項城,而被時人尊稱為袁項城。

    項城市東南17公里,有一個叫袁寨的村子,公元1859年,袁世凱就出生在這里。如今,當年的袁氏舊居已經被當地政府辟為袁世凱故居,向游客開放。現在的袁世凱故居占地270畝,房屋都是典型的明清樣式。

    清末,袁家是當地的名門世家,公元1857年,袁家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花巨資買下,開始擴建,三年后竣工。新中國成立前,因為袁氏舊居有1800米長、10米多高的寨墻,因此被稱為袁寨。袁世凱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但在他的故鄉,袁寨村人卻似乎不以為然。

    袁世凱可謂項城歷史上名氣最大的人,但也有項城人認為,袁世凱所做的“最對不起故鄉人”的一件事就是不通火車。長期以來一直有種說法,當年京漢鐵路南北貫穿,袁世凱為了避免鐵路破壞老家的風水,力主京漢線繞道漯河,由于遠離鐵路這個交通便利,項城長期以來經濟不甚發達。

    不過,這種說法并不見于史料。袁世凱是清末新政的領袖之一,思想頗為解放,修鐵路、辦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都是他極力舉薦之事,鐵路風水一說信不信或在兩可之間。

    袁氏一門地方顯赫

    在項城市中心南大街,有一座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三組三進明清風格院落,這就是袁世凱行宮。據項城市博物館館長馬海珍介紹,袁世凱行宮建筑布局,以中軸線為主,左、右對稱,整個建筑群鳥瞰成一個“富”字形。

    袁世凱行宮始建于1907年,1916年竣工。袁世凱行宮是袁世凱的同族堂弟、當時著名的實業家袁世鈞出資建造的,最早名字是“帥府”,1915年底,袁世凱恢復帝制稱“洪憲皇帝”,“帥府”易名為“行宮”。但這座行宮,袁世凱生前從來沒有居住過。

    事實上,袁世凱在家鄉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從他離家投筆從戎之后,就很少再回到過老家。

    項城市政協副主席袁曉林先生是袁氏后人,他告訴記者,項城袁氏源于汝南郡。明代初年,袁姓一支從汝陽遷到項城。項城袁家在袁耀東之前,沒出過幾個讀書人。袁耀東繼承了祖業的30多畝地,也算富裕人家。袁耀東39歲卒后,其妻郭氏曾讀過幾年書,她望子成龍,振興家業,就努力操持家業,克服困難供4個兒子讀書,期望都能進入仕途。袁家一門的崛起就在郭氏的努力下成為了現實:4個兒子都順利中舉,袁家的命運就此改變。

    這4個兒子中最有出息的是次子袁甲三,他先后歷任禮部主事、軍機章京,并官至欽差大臣漕運總督,因戰功赫赫,屢受朝廷嘉獎。袁甲三官運亨通,袁氏家族也聲威大震,其長子袁保恒在公元1850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官居刑部左侍郎;次子袁保齡在公元1862年中舉,官至內閣中書;其侄袁保慶在公元1858年中舉,曾任濟南知府等職……到了咸豐年間,袁家食一品俸祿的有6人,二品的3人,四品的1人,七品的3人,堪稱豪門。

    清末,為了鎮壓南方太平軍、北方捻軍,清代各省涌現出了一批團練派官員,如湖南的曾國藩,安徽的李鴻章等,而河南最為著名的團練大臣一系,當屬袁家。袁甲三、袁保慶、袁保恒、袁保齡,袁氏家族的四大支柱率軍鎮壓捻軍,屢立戰功,飽受朝廷嘉獎。不僅皇族親貴、督撫疆吏對其刮目相待,本地、外省的袁姓也紛紛到袁寨認姓歸宗。一時間,袁家門庭若市,顯赫于世。

    到了光緒年間,隨著袁甲三、袁保慶、袁保恒、袁保齡等人相繼辭世,袁家豪門的風光不再,導致袁家門庭冷落,袁府上下由原來的上千口人減少到200余人,雖然袁氏家族項城仍然堪稱大戶人家,但在國內已威名不再。

    但僅僅過了十多年,袁氏子弟中崛起了一位后生,他在仕途的步步高升,不僅重振袁家,而且使得項城這個名字也傳遍國內,時人都尊稱為袁項城,他就是近代史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袁世凱。

    從六品武官到清王朝的內閣總理大臣,后又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進而登基為“洪憲皇帝”,袁世凱的一生,有著太多的傳奇,而這個傳奇,就是從項城,他的故鄉開始的。

    青年時期個性初現

    袁世凱在家中排行第三,他的父親因為自己兄弟袁保慶征戰在外,40歲還沒有兒子,因此便把兒子袁世凱過繼給袁保慶。

    公元1866年,袁保慶在山東做道員,袁世凱也隨之到了山東。袁保慶替袁世凱請了一位老師,教他讀書。兩年后,袁保慶由山東調到江蘇,袁世凱隨同前往。公元1870年,袁保慶由揚州調到江寧(即南京),這時袁世凱生父袁保中夫婦和他的長兄世敦、次兄世廉都遷到南京來同住。袁保中和袁保慶兩兄弟對袁世凱都很溺愛,雖然袁世凱不太喜歡讀書,但善騎悍馬。到了1874年5月,袁保慶卒于江南鹽巡道任內,他生前好友劉銘傳、吳長慶來給他治喪,把袁世凱送回原籍項城。

    青少年時期的袁世凱,更有幾分男兒本色。袁世凱讀書很多但不求尋章摘句,每逢作文,常常看出其豪氣一面。據說有一次他的老師王雁臣曾命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要他撰寫一篇八股文。袁世凱作文中有如下幾句:“東西兩洋,歐亞兩洲,只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于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王老師看完這篇文章,為之咋舌不已。

    袁世凱很喜歡作詩,但不諳平仄,不講對仗,所賦律絕,多不合體裁,唯桀驁不馴的氣概,躍然紙上。據說早年袁世凱曾有七絕一首:“眼前龍虎斗不了,殺氣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在各類書籍中,青年時期的袁世凱最喜歡讀兵書。他歸里守制時,經常廣覽兵書,還和賓客們探討兵書要略。袁世凱曾對一位朋友說:“過去我好奮匹夫之勇,現在學了萬人之敵,才知道好勇斗狠,實在沒有什么用處。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袁世凱在家鄉待的時間不多,他的愛好是飲酒和馳馬,每飲酒必豪飲數斗,騎馬則馳騁郊原。

    袁世凱早年受堂叔袁保恒督教最嚴,也最敬畏袁保恒,所以在他隨袁保恒在北京讀書那三年,最為乖順,書也讀得很多。袁保恒認為袁思慮太多,防患太深,就告誡他遇大事必須當機立斷。這些訓示,對袁世凱后來做人做事有很大影響。

    袁保恒病歿于河南開封任內,第二年清廷把袁保恒的捐官轉給袁世凱。清朝盛行捐官,袁世凱因不善制藝,鄉試落第,得到叔父的余蔭,當了一個捐官。他并不把這個捐官放在眼里,不過他自己是個落第書生,叔父已死,沒有人督教他了,這時他把所有的詩文和書籍都用一把火燒掉,對自己說:“大丈夫志在四方,豈能郁郁久困在筆硯之間以自誤歲月?”

    袁世凱的“四方之志”很快就有了機遇:公元1880年冬天,他嗣父的好友吳長慶督辦山東海防,急需人才,有人推薦了袁世凱,吳長慶就調他到山東軍營中。袁世凱就此離開家鄉,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斗轉星移,袁世凱的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如今,袁世凱的后人分居于河南、北京、天津、黑龍江、臺灣等省市及美國等,都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項城,這座誕生了袁世凱的城市并沒有忘記袁世凱這位近代風云人物,袁世凱故居、袁世凱行宮等各項古跡都已經修葺一新,向各地游客展示:這里,曾是一位梟雄的故鄉。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9-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