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場景:改變人生命運】
赫全根出生在西華縣紅花集鎮赫莊村。這里民風淳樸、尚俠重義。赫全根打小就從村里戲班子和民間教頭那里,學來一身好武藝。
1989年,赫全根遠赴北京打工。在北京,他學過木工,當過瓦工,干過油漆工,最后在航天航空工業部一個維修隊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每個月100多塊錢的工資,隔一段時間還能買點東西,回家看看年邁的爺爺奶奶和父母——赫全根以為這就是很不錯的“生活”了,直到改變他一生的那個場景出現:
1991年夏,赫全根搭車回家幫忙收麥。不巧的是因為修路車被堵在了離家一公里的路上,一幫農村婦女見狀立馬圍上來叫賣雞蛋等。
赫全根剛抬頭便愣在了那兒,他看到了沖在最前面、出嫁半年多的大妹妹。滿臉塵土的妹妹穿著草綠色小褂,褲子已經破了。“我當時耷拉下頭就沒敢看她,哪敢看啊,一看眼淚就下來了。”他心里一顫,鼻子一酸,急忙把頭埋下。
赫全根說,此后,汽車整整堵了一個多小時,他再也沒有抬起頭。回到家,住了兩天后,什么也沒給家人說,他就匆匆趕回了北京。
“我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干出一番事業來,改變家鄉和親人的貧窮面貌。”赫全根說。
【一次經歷:激勵事業發展】
“買材料家里不跟個人?”
“不用了,交給你們我放心。”
“你就不怕我拿著錢跑了?”
“既然把錢給你,就相信你不是那號人!”
這是1992年秋,赫全根終于在幾個老鄉的幫助下,拉起了自己的裝修隊伍。裝修隊接到的第一個訂單,就是為航天部一位姓崔的退休老干部裝修房屋。誰知剛一見面,老崔就把買裝修材料的4000元錢一把給了赫全根,讓他全權負責,于是就有了上面的對話。
赫全根說:“那時候的4000塊錢,多值錢吶!當時我心里非常激動,我知道,這是對我以前誠實做人的肯定,也是對我今后誠信做事的要求。”
激動之后,是買材料、裝修。赫全根活兒做得比給自家干還用心。口口相傳,赫全根聲名鵲起。一家家用戶、一樁樁生意接踵而來。
赫全根說,他艱辛創業10多年,之所以能順順當當地從一個窮得叮當響的打工仔,發展到今天擁有8家子公司、3個億資產,在北京城南地產界據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崔老先生給他上的這“誠信創業第一課”。
【一片心意:不是為了賺錢】
北京的朋友都知道,赫全根是做地產的。他在大興區一帶開發樓盤100多萬平方米,每個樓盤都獲得極大成功。“達龍地產”在京城當地,就是品質保證的代名詞。
而在赫全根的名片背后,卻赫然印著“達龍華興學校”和“達龍文武學校”兩個單位名稱。學校教育這個與地產“八竿子打不著”的產業,是怎么與赫全根相連的呢?
那是1995年秋,一位信陽老鄉9歲的孩子在街上玩耍時,不幸被汽車撞死。在處理善后事宜時,赫全根了解到,僅在大興區舊宮鎮就有五六百個民工子弟沒地方上學,沒人管沒人顧。
第二年春天,赫全根租賃舊廠房改造而成的舊宮鎮第一所打工子弟學校就開學了。當年就安排了200多個民工子弟。次年,增加到600人。1999年,赫全根又投資100多萬元辦起了華興學校,學生達1500多人。2004年華興學校被大興區評為“育人環境示范學校”。
學校收費標準很低,家庭困難的學生減免學費,赫全根說:“就一個簡單的想法:給打工者們辦件好事。不指望賺錢,能保住教師和職工工資就行。”學校每年都要搭進去二三十萬。赫全根平靜而豪邁地說:“這點錢,我還賠得起。”
【一個愿望:創建文化產業】
“他不是一個純商人,他是一個儒商。”舊宮鎮鎮長郝鴻升笑道,“房地產商人赫全根這兩年變得越來越不守本分了,現在的他更像是一個文化商人。”
成立北京達龍藝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組建北京達龍北方藝術團,2005年的赫全根熱衷于文藝、文化。即便如此,當他宣布將買下中國評劇大劇院的決定時依然讓他的同行、更讓整個中國的房地產企業大跌眼鏡。
向文化產業邁進,赫全根最高興的是給傳統文化找到了一個展示的絕佳平臺,尤其是河南的武術和豫劇。在外拼搏那么多年,他最難忘的依然還是當年村中豫劇團的韻調,最珍惜的依舊是跟著白發蒼蒼的教練打大洪拳、小洪拳的記憶。他說:“中原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呵!”
2005年,赫全根成為中國地產界第一位全國武術協會副主席。并根據國家體育總局授權投資拍攝了中華武術套路教學片。赫全根說:“全中國一共131個拳種,河南就占了68個。這套教學片,展示的就是中原文化、河南文化啊!”
“河南人憨厚、實在、仗義、做事用心,我很榮幸自己是河南人!”快要離開時,赫全根認真地說。這時,記者發現,他的接待中心用的茶葉全都來自同一個產地--河南信陽。見我們端詳著茶葉罐,接待中心的服務員笑道:“這是赫總特意交代的,他說咱只喝河南產的茶。”
7月28日晚,赫全根給記者打來電話,說他眼下最關心的,是占地120畝、投資2個億的興德宮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的建設。赫全根說,興德宮建成后,不僅要搞國際文化藝術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表演展示,更重要的是要設立專門的劇場,以“梨園春”的形式推介和展示河南地方戲曲文化,并開展經常性的武術賽事活動,推行武術段位制,真正把武術做成一個像柔道、跆拳道一樣的文化產業。
【留學生眼里的赫全根:河南人在乎傳統文化】
“中國的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所以不少中國人不太珍惜。”許多外國人都忍不住這樣看待中國。但我愿意告訴大家我的發現:“河南人在乎。”
赫全根--一位河南貧苦農民出身現擁有數億資產的成功民營企業家,成立藝術團、建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整理傳統武術文化影像資料--讓我們看到中國普通百姓對文化的珍惜。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赫先生的文化藝術中心將是中國人和外國人了解中國民間藝術的最佳橋梁,進而承擔文化傳承的時代責任、歷史貢獻。②7
□專家點評
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向
作為從豫東大平原上走出來的河南人的代表,赫全根身上有很多中原漢子特有的優秀品質。
他人窮志長、自強不息,靠自身的努力改變著自己和親人的命運;他誠厚待人、誠信做事,贏得北京人和北京市場的信任;他扶危濟困、仗義疏財,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在京務工者解決實際困難;更重要的是,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一切成功都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由此自覺地擔負起宣傳、推介中原文化的責任,并做出了實實在在的努力。
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以文化產業為主要構成的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區域和民族綜合實力的體現。因此,赫全根的舉動,對于河南整體地位和形象的提升,具有極大的示范意義。
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河南擁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使我們在國際國內軟實力的競爭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而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化資源優勢為現實優勢,使燦爛的中原文化為人所知、所識、所賞,從而提高河南的文化影響力。赫全根的舉動,恰恰為我們找到了答案:以河南數以千萬計的外出務工者為載體,向世人展示、推介中原文化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有可能開拓出一條凸顯河南軟實力的有效途徑。
由文化而成就實業,借助實業的力量發展文化——赫全根的舉動,代表了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向。②7
李克,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
本報赴北京報道組王亞明張華君清華大學學生陳源陳曼儀(菲律賓)點評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克(原標題:把中原文化當做“根”的河南人——訪北京達龍投資集團公司總裁赫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