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周口 >> 當代周口 >> 真中河南人 >> 瀏覽周口

河南人在北京報道 劉慶邦:把所見所悟化為中原風

2012/7/18 15:44:07 點擊數: 【字體: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進城與反進城的歷史”。作為曾經的河南農民,如今的北京作協副主席,在京河南人劉慶邦,從自己不斷升級的勵志人生中,得到了獨特的人生感悟。把眼睛里的景觀和心靈的景觀,化為激蕩人心、帶有中原風韻的一部部力作。

  □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奚春山

  特約通訊員 于宙 楊永/文圖

  【人物檔案】

  劉慶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農村。 1967年畢業于河南沈丘第四中學。畢業以后當農民,19歲招工招到煤礦。當礦工、礦務局宣傳部干事,曾任《中國煤炭報》編輯、記者、副刊部主任,F為中國煤礦作家協會主席、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短篇小說《鞋》獲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屆魯迅文學獎。2003年,中篇小說《神木》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曾獲北京市首屆德藝雙馨獎。

  ●如農民愛惜糧食般愛惜文字

  7月10日,北京和平里賓館附近國家安監總局的信訪接待室,臨時成了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劉慶邦的會客室。

  面對來訪的東方今報記者,著藍色短袖、土黃色休閑褲,說起話一板一眼、如京腔般的劉慶邦解釋:樓上的辦公室太熱,咱們就在這里開始吧!

  在信訪接待室的戲劇性會面,或許會成為今后小說里的一個細節!劉慶邦半開玩笑地說。

  讓記者略感意外的是,作為中國文壇煤礦文學專業戶,去過除“西藏以外所有的中國內地礦井”的劉慶邦,臉上沒有煤斑。

  煤斑是作家劉慶邦的獨特發現,他說,礦工常常會在井下受些小傷,而這些傷口會很容易沾上煤,煤塵滲透,會形成藍色的煤斑。

  截至目前,劉慶邦絕大部分作品都和煤礦有關。他榮獲老舍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的作品皆反映的是礦工的生活。如今,劉慶邦創作的筆觸,已經不只限于礦工和農村,開始深入到城市。

  “保姆在北京”系列短篇小說,是劉慶邦目前正在創作的作品。他已經寫了7篇,預計寫12篇左右。他說,去年中國的城市人口首次占到51%,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作為現實主義作家,劉慶邦捕捉到這一歷史性的變化,并嘗試從保姆入手,以較小的“切口”,來反映中國城市化的宏大命題。

  對于中國歷史,從沈丘農村走到首都北京的劉慶邦曾有個宏觀判斷。“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個進城和反進城的歷史”。

  作家王安憶評價說:“讀劉慶邦的文字,能體會到他對文字的珍愛,這是個如農民愛惜糧食般愛惜文字的人,從不揮灑浪費。”

  ●曾經 為了愛情而寫作

  1970年,在鄉親們艷羨的目光中,曾吃過樹皮的19歲的青年農民劉慶邦,從周口沈丘被招工進城,在鄭州礦務局當了一名礦工。

  被招工進城是因為劉慶邦有文化,還會寫文章。

  劉慶邦坦言,自己僅當了一年礦工,因為會寫文章,被調到辦公室搞宣傳。“沒有煤斑,是因為自己在井下工作的時間太短!”

  幾年后,會寫文章再一次給劉慶邦帶來了好運,1978年,在發表了幾部文學作品后,劉慶邦上調到北京《中國煤炭報》當記者。

  劉慶邦說,當時寫文章的動力,源于對漂亮姑娘的追求,那個時代的漂亮姑娘愛的是才華,不是金錢。靠著一手好文章和文采飛揚的情書,劉慶邦如愿以償地追到了漂亮姑娘。

  饒有意味的是,在2006年初出版的被譽為“中國當代《紅與黑》”的長篇小說《紅煤》中,劉慶邦再秀情書絕技,替小說中的主人公寫起了情書。

  《紅煤》中的主人公宋長玉,身份是農民工,為了實現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他開始追求礦長女兒。在用一封封情書逐漸贏得礦長千金芳心時,礦長發現了這個危險的苗頭,動用權力,將宋長玉開除了。野心勃勃的宋長玉,后來承包小煤礦發了財,但由于煤礦發生透水事故,宋長玉從很成功的煤礦主,最后又放棄一切而潛逃。

  ●如今

  更關心底層的內心世界

  新聞記者這個職業,讓劉慶邦有了更深刻認識社會的機會。

  2000年春節前,徐州某煤礦發生透水,很多礦工被困井下,那天漫天大雪,劉慶邦去報道礦難。

  那一天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在礦工俱樂部門口等待父親的小伙子,他發現劉慶邦像是記者,就問他是不是來采訪的。劉回答說是,年輕人繼續說,他覺得父親沒希望了,劉勸他別悲觀,他搖搖頭,突然問了一個問題,叫劉慶邦大吃一驚,小伙子問:“這次如果我爸真的不能出來的話,我能不能頂他參加工作?”這話當時就令劉慶邦心如刀絞。“這孩子要參加工作,必須要以父親的死亡為代價……這里面有深刻的生命悲哀,但你卻無法寫進報道。”后來,這個在他心里久久不能釋懷的故事,被寫成了一萬多字的小說《雪花那個飄》。

  在劉慶邦眼里,礦工多數來自農村,他們脫下農裝換上工裝,就成了礦工,收入比農民高,但代價也更高,他們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都還是農民類型的,他們對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這個由七百多萬人支撐起來的群體,為中國提供了67%的能源,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卻被忽視了,他們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作為記者的劉慶邦曾經看過一份礦工與礦主簽的合同,上面白紙黑字寫著:“若出現意外,一只指頭賠償50元。”

  ■ 點評

  中原故鄉飄飛的蘆花、壓倒一切的大雪,在作家劉慶邦的血管里流淌,化為他不畏艱難、敢拼會贏的勵志人生。

  點評人:

  劉金山河南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副主任

  ■ 對話

  劉慶邦:小說沒有王

  東方今報:聽說您每年都要回中原家鄉,連吃的豆芽都是用老家的綠豆做的?

  劉慶邦:我的故鄉在豫東大平原。我曾經說過,那塊地方用糧食、用水,也用樹皮和草根養活了我,那里的父老鄉親、河流、田陌、秋天飄飛的蘆花和冬季壓倒一切的大雪等,都像血液一樣,在我記憶的血管里流淌,只要感到血液的搏動,就記起了那塊生我養我的土地。

  “每年我大概要回兩次老家,我回老家,每次都帶回來剛收的新綠豆,這是我綠豆芽種得好的秘訣”。不僅回老家,每年還要選擇去礦山小住,除了西藏煤礦,全國大小煤礦如今幾乎都留下了我的足跡。

  東方今報: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進城與反進城的歷史?為什么這樣說?

  劉慶邦:其實中國的歷史一直是城鄉對立的結構,城市總給人感覺在高處,代表著金錢、美女,一些繁華和享樂,F在高樓大廈、汽車,高度發達的東西還是集中在城里。一提農村就意味著偏僻、貧窮、落后,被壓制,被剝奪。

  一個農民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到城里去,通過我們的歷史來看也是這樣的。朱元璋原來是一個農民,是非常貧困的農民,可是當他當了皇帝以后,就把農民壓制得非常厲害,不許農民進城,因為他自己進城奪了江山,他怕農民進城奪了他的江山,他就制定了法律,農民不能進城。除了朱元璋之外,后來很多皇帝都是這樣的。

  東方今報:在文壇,您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為什么偏愛短篇?目前官場小說、商戰小說非常有市場,您是否也會涉足?

  劉慶邦:官場小說、商戰小說目前很火,讀者也多。我的親戚朋友也有一些在政界、商界任職,我也了解他們的生活,但不喜歡寫這類小說。我喜歡寫的是小人物。

  至于“短篇小說之王”的美譽,我當不起。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以有球王、拳王,但寫小說沒有王。(原標題:河南人在北京報道 劉慶邦:把所見所悟化為中原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東方今報(2012-07-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