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上蔡縣東岸鄉牌坊劉村桃核雕花工藝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由于其具有品種花色繁多,形態各異,做工考究,圖案細膩逼真,造型栩栩如生等特點,在海內外享負盛名,2006年被河南省政府納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以牌坊劉行政村柴莊自然村為主,家家戶男女老幼加工制作桃核雕花工藝,主要生產加工桃核扣,經過加工的桃核扣,形狀如桃,下圓上尖,尖部有一小孔,以便于穿繩固定在衣服上,扣子形成后,再在上面雕刻花紋圖案,花紋多種多樣,圖案千姿百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世界華人對唐裝的需求與向往,桃核雕花工藝又呈復興之勢,桃核雕花工藝制作范圍也趨于多元化。在原有的“扣”業 發展的基礎上,又在只有指頭肚大的桃核上,精心雕刻有古線、蜂窩、猴頭、盤絲、老壽星、詩詞、謎語等,美不勝收,愛不釋手。近年來,獨具匠心的東岸鄉牌坊 劉村桃核雕花藝人,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桃核雕花制作成手鏈、桃心、桃葫蘆、桃印、繡球、佛珠、十二生肖、桃木劍、桃木刀、桃核寶燈、聚寶盆等三十多個 花色品種,以其制作精美,造型美觀,經久耐用,物美價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較高等特點,倍受世人青睞,產品除在本省銷售外,還遠銷東北、西北、兩廣、湖 南、湖北、浙江、安徽、山東、福建等省,經義烏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地,為天下華人和西方人所喜愛,視桃核雕花工藝為如意吉祥的象征。桃核雕花工藝2007年2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東岸鄉2009年被河南省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