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駐馬店風情 >> 多彩之鄉 >> 瀏覽駐馬店

中國梁祝之鄉—汝南

2012/8/16 16:33:30 點擊數: 【字體:

 

    汝南古稱“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有名的天中山、開元寺、悟潁塔、小南海等名勝古跡皆在此地。但我最感興趣的,自然是梁祝故里。30年前就聽說梁山伯、祝英臺的愛情故事發生在我省的汝南縣,實地探訪是我心存已久的愿望,今日有此機會,自然不能錯。 
      
    車出汝南縣城南門,沿通往湖北的一條公路南行30公里,就到了該縣的馬鄉鎮——這一帶就是傳說梁祝故事的發生地。
      
    汝南流傳的梁祝故事有頭有尾,相當完整,情節和全國流傳的普遍說法大致相仿。走訪中最引起我興趣、吸引我注意的是這里的傳說不同于普遍說法的地方,即汝南傳說中最為獨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 
      
    “紅羅山”與“梁祝井” 
      
    梁祝故事的主要情節在汝南都有相應的發生地,如梁山伯、祝英臺的出生地,曹橋結拜的曹橋,梁祝同窗讀書的紅羅書院,祝英臺被逼嫁的馬莊,梁山伯、祝英臺的墳墓……個個有所指,件件有實地。
      
    梁祝讀書的地方叫“臺子寺”,也叫“紅羅山”,地處馬鄉鎮西南和孝鎮。傳說這里曾是“紅羅書院”。梁山伯家在書院西北18里,祝英臺家在書院東南18里,兩家到書院的路必經曹橋(也叫草橋)。
      
    紅羅書院坐落在紅羅山上,山不大,像是人工堆成,周圍取土后形成了環繞四周的水池。這座山現在是所學校。傳說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在此讀書。梁祝讀書期間可謂達到了“五同”——同吃、同住、同勞動(擔水等)、同讀書、同游戲。在這種環境里,祝英臺要在長達3年里不被人發現真正性別,難度實在太大了,也正因為此,才留給人們極為豐富的想象空間,在傳說中編織了一個個浪漫的情節。一次,英臺換衣時,細心的師娘發現了她的女兒身,為防意外,特意在梁祝同睡的床中間放上“界碑”。紅羅山上無水,吃水用水都要靠人到山下去挑。水井離山有百米遠,中間要過一座小石橋,還要登上幾十個臺階。輪到英臺挑水,自然也就少不了山伯的幫助了。現在,梁山伯、祝英臺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豎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如果說紅羅山可以稱作梁山伯、祝英臺的“愛情山”的話,那山下的古井不也可以叫做古老的“愛情井”嗎?這井里應該有永不枯竭的“愛情水”。 
      
    紅羅山上有許多殘磚斷瓦,說明著這里歷史的久遠。一顆粗大蒼邁的枯樹是這座山的古老最有力的見證。 
      
    沒“合葬”也沒“化蝶”

      
    在汝南,傳說中的祝英臺不姓“祝”,而是字音相近的“朱”。英臺的家朱莊在馬鄉鎮之南,英臺被逼要嫁的青年叫馬文才,其家馬莊在馬鄉鎮之北。古時候,有一條北到汴京南達湖廣的官道,把這三個地方串了起來,馬鄉鎮居于兩者之間。英臺出嫁馬文才,馬鄉鎮是必經之地。山伯臨終囑托家人,把自己的墳墓選在馬鄉鎮北的官道旁,也就是想在英臺出嫁時再看英臺一眼。山伯的墓址在官道之西,英臺出嫁途中死祭山伯,其家人把她的墳墓選在官道之東,和山伯墓一路之隔。為什么沒有和“合葬化蝶”的普遍說法吻合,使兩墓合在一起呢?當地的解釋是,古人認為不是明媒正娶就不是正式的婚姻。按此說,英臺是馬家媳婦。但又考慮到山伯、英臺的生前愿望,就隔著官道分開埋葬,使他們墳墓離路很近。當地還有另一種解釋,認為實際是梁祝合葬了,但因礙于封建禮教,另修一空墳,以遮人耳目。 
      
    總之,汝南的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就和全國其他有梁祝傳說的地方有了明顯的不同。全國普遍流傳的梁祝故事中的“撲墳化蝶”之說,在汝南也未經采用。難道地處中原、交通便利的汝南人會不知道普遍的說法嗎?這是很難令人相信的。最大的可能,就是這里的梁祝傳。
說不是外地傳入,而是土生土長,根基牢固。汝南傳說的特異之處,顯示了它的原創特色,充分表現了故事原發地的重要特征,接近原汁原味的民間傳說。
      
    當年,英臺不從馬家,死在馬家迎親路上,這是令馬家掃興丟面子的事情。據說,在馬家所在的村莊馬莊,梁祝的故事是從來不許演唱的。還有一說,馬莊和朱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兩村互不通婚。 
      
    攻書 送友 迎親 

      
    中原文化積淀深厚,民間文藝豐富活躍,中原腹地的汝南,自然更得文化風氣之先。僅就馬鄉鎮來說,豫劇、曲劇、越調、民歌等都在這里流傳。這些地方藝術自然少不了演唱梁祝故事,如豫劇《梁山伯下山》、《梁山伯與祝英臺》,曲劇《梁山伯攻書》、《梁山伯送友》,二夾弦《梁祝》、《紅羅山》,越調《梁山伯送友》、《馬文才迎親》以及曲藝方面的河南墜子《英臺下山》、《梁山伯與祝英臺》,三弦書《英臺擔水》、《英臺撲墓》等。 
      
    梁祝故事在我國許多藝術形式中演唱,且都取得豐碩成果。河南民間藝術中的梁祝故事因受中原民俗文化影響,故事情節、人物塑造有別于外地藝術,鄉言土語的運用,使其更有地域特色,具有很高的獨立品格和獨特價值。
      
    對以汝南為代表的中原梁祝文化的價值,最早發現和推崇的要屬著名學者馮沅君教授,她在1932年就提出梁祝傳說“以河南為中心”的主張。建國初,著名詩人何其芳先生也對河南的“梁祝戲”大加贊賞和推崇。我省著名導演、劇作家楊蘭春同志一向注意學習和吸收民間文化的精華,他在追憶《李雙雙》“洼洼地里好莊稼”唱詞的創作時,曾以驚人的記憶力背誦了河南“梁祝戲”中的一段:“走一洼又一洼,洼洼地里好莊稼。高的是秫秫,低的是棉花,不低不高是芝麻,芝麻地里帶打瓜。”和溫文爾雅小生裝扮的越劇祝英臺相比,這段唱詞塑造的祝英臺則更了解農民生活,更貼近農民的心,因此也就更受農民歡迎。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著名人物 劉康健

劉康健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