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中后期到民國初年
這個時期豫劇便成為中原一帶普遍流行的大劇種,并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分支。如: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福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沙河兩岸(周口、漯河)為中心的“沙河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西府調)等。這個時期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名重一時,上演的劇目豐富多彩,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這段時期有著名演員張蠻子、顧秀榮、李劍云等。
二、20世紀30年代
1927年河南省教育廳舉辦了游藝訓練班,邀請了王鎮南等名人對戲曲藝術進行整理和對一些藝人進行短期訓練。王鎮南稱“這個游藝訓練班是河南梆子劇改革的第一聲。”1935年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將永樂戲院改建為豫聲劇院,與陳素真、趙義庭等名角合作,編演了一批新劇目……這些新劇目的上演和進行的一系列革新,在當時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豫劇的發展。1936—1937年,豫劇大師常香玉到開封演出,是豫劇東西兩大派的藝術文化大交流,在隨后的抗日戰爭時期,徹底實現了豫東豫西兩大藝術流派的交流融合。在這個時期產生出了“十八蘭”、界首的“四大名旦”等?梢哉f,30年代的這兩派的交溶、結合為豫劇以后的繁榮發展無疑起到奠基和決定性的作用。
三、20世紀50年代
新中國成立后,在“改制、改人、改戲”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導下,通過一系列的會演,使豫劇有了一個大幅度、全方位的發展和提高。1956年3月河南豫劇院成立,下設三個團,旗下集聚了大批的老中青演員。這個時期以《朝陽溝》為代表的豫劇現代戲走上了舞臺,其代表人物王善撲、魏云、高潔等。
四、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特別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豫劇又迎來歷史上最鼎盛時期。特別是1980年舉行的豫劇流派調演,此時各路名家集各地域流派之長,以鮮明的個人風格形成了“五大名旦”派,并形成了“唐派”等豫劇流派形式,其代表人物唐喜成等。
五、20世紀末到現在
正當豫劇的發展和市場極度低沉的時候,以河南省電視臺《梨園春》為主導的媒體,再度把豫劇推向了新的鼎盛時期,極大地帶動了河南豫劇的發展,特別是對河南以外的地區了解豫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独鎴@春》是一個時期所特有的文化產物,它把以群眾為基礎的豫劇發揮的淋漓盡致,徹底體現了豫劇的普遍性和廣泛性。現在以《梨園春》為主導的河南豫劇文化產業鏈正在悄悄地形成,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李樹建、王惠、汪荃珍等。張新啟【原標題:豫劇發展的五個鼎盛時期和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