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駐馬店的戲曲故事(2)
2013/8/2 14:33:1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別。其實,這出戲就是普通人的故事。創作來源于生活,生活很普通。
《桃花庵》
《桃花庵》又名《桃花庵鼓詞》。
書生張才娶妻竇氏。一天,張才去虎丘山逛廟會,偶遇桃花庵尼姑陳妙禪,兩情相悅,張才扮成女人,進入庵當尼姑,二人在庵內尋歡作樂。不到一年,張才病死庵中,妙禪生下一子,托付媒婆王桑氏用藍衫包裹,送進張府。途中遇到官員蘇昆盤問,王婆順勢將孩子賣給蘇昆。蘇昆無后,十分歡喜,給孩子取名蘇寶玉。十五年后,竇氏偶遇蘇寶玉,見他長相與丈夫相似,認他為干兒子。后來,王桑氏因貧困欲將當年包裹妙禪幼子的藍衫賣與竇氏,竇氏認出是前夫之物,再三追問,才知道原委,去桃花庵尋訪丈夫。見到妙禪,竇氏與妙禪姐妹相稱,接妙禪回家。不久,蘇寶玉得中,竇氏與妙禪前往蘇府認子,后蘇張兩家均由寶玉奉養。
《桃花庵》大量表現張才和陳妙禪在桃花庵尋歡的場景,內容簡單低俗,藝術水平拙劣,流傳不廣泛。倒是“桃花庵”的名字非常優美,讓人聯想到美好的東西,白白玷污了好端端的名字。
上蔡縣東南有一村,叫桃花店,桃花店有一古廟,叫桃花廟。所說,桃花店東北二里張村,是張才的府地;北邊七里蘇莊,是蘇昆的府地;南邊二里王棚村,是王桑氏居住的村莊;北邊五里陳竹園,是陳妙禪出家前居住的村莊,《桃花庵》的事故就發生在這一帶,因內容不光彩,傷風敗俗,在一年一次的桃花店廟會上,百姓都不讓演。
也許是幾個村莊的名字與劇中人物的姓氏相符合,湊巧了,也許是好事者對號入座,無事生非。但據《駐馬店地區戲曲志》記載,《桃花庵》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帶,有一定可信度。
筆者倒以為不必當真,故事的原貌和舞臺上表演的故事,常常有很大出入,就像文學創作一樣,最終定稿和最初的設想,相差十萬八千里。藝術來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舞臺上的故事,不可能照抄照搬生活中的事,都要經過藝術加工,發生在張才、竇氏與陳妙禪間的事,或許是另一種樣子,戲曲編寫者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篡改了故事情節,至于真相,已經淹沒于歷史長河中了。
《李豁子離婚》
源于駐馬店的戲曲故事,改編成戲曲后影響最大的有兩個,《四進士》和《李豁子離婚》。
1929年,汝南城東李灣村,有一個禿子、麻臉、嘴豁的人,綽號李豁子。李豁子家有幾十畝地,過著富裕的生活。他先娶一妻,女方因其丑陋,不辭而別。后又娶一年輕貌美的少女,姓孫,女方見李豁子長得丑陋,不愿與他再過下去。但女方家人因循封建禮教,不同意女兒離婚。孫氏無奈,懸梁自盡。
汝南縣(今屬平輿)人萬道同出身于書香之家,16歲中秀才,28歲中拔貢,人稱萬拔貢,在汝南、平輿一帶頗有名氣,至今還時常被人提起。萬拔貢30歲那年,朝廷任命他為光山縣令。他預知清庭命運不會長久,沒去赴任,歸隱家鄉,開館教學,吟詩作賦,自得其樂,創立了絲弦道劇種。
萬拔貢聽說孫少女自殺的事情后,憤憤不平,已經到了民國18年,父母還包辦兒女的婚事,孫氏為什么不去找政府告狀,與李豁子離婚呢?萬拔貢的侄女也有相似的經歷,小時候訂娃娃親,長大后對婚事不滿意,萬拔貢親自出面與男方解除婚約。為了抒發心中的憤恨,鞭撻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萬拔貢憤然提筆,寫了戲曲《李豁子離婚》。
《李豁子離婚》經萬道同的創作,將一出悲劇改編成了喜劇,二八少女孫氏父母雙亡,被叔父賣與李豁子為妻。李豁子不僅比她年長27歲,而且相貌丑陋,性情粗暴。孫氏痛苦萬分,終日啼哭。后經“洋學生”堂姐指點,逃出家門,到縣衙告狀。縣長問明情由,終判孫氏與李豁子離婚。戲劇詼諧生動,滑稽有趣,反映的事是日常瑣事,深受百姓喜愛,一經上演,迅速傳唱各地。
《李豁子離婚》最初以絲弦道的形式上演,取得了轟動效果,很快被改編為大調曲子、豫劇、曲劇、河南墜子、昆劇、小說等形式,并傳播到安徽、山東、河北、湖北、江西等省,被移植成多種劇種,影響廣泛。隨著《李豁子離婚》的廣泛傳播,有了許多續編,《李豁子再婚》、《李豁子做夢》、《李豁子找老婆》、《李豁子二婚》、《李豁子說媒》、《李豁子勸妻》、《李豁子出國》等。
前年春節期間,筆者和同事帶領文藝小分隊深入基層,慰問演出。有位國家二級演員,姓侯,唱曲劇《李豁子離婚》中《豁子聞聽氣的筆者跺腳》一折,很長。侯演員扮相滑稽,頭戴禮帽,豁嘴唇,弓腰駝背,一腿長一腿短,走路一高一低,上場未開口就引來陣陣笑聲。他唱得很好,聲情并茂,吐字清晰,深受歡迎,叫好聲不絕。筆者早就聽說過《李豁子離婚》,但沒聽過,那天筆者聽得十分投入。接下來幾天,侯演員唱了十幾場,筆者聽了十幾場,聽得得勁,聽得過癮。侯演員把李豁子演活了,同伴們送他綽號“豁子哥”。我們都叫他豁子哥,他欣然接受。
發生在本地的戲曲故事,多數不讓在本地上演,只有《李豁子離婚》例外,不但不禁忌,而且深受歡迎,為一特例。
《梁祝》
《梁祝》的故事家喻戶曉,久唱不衰,根據梁祝故事改編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是經典中的經典,被多種樂器演出,影響甚廣。
梁祝故事的傳說起源有四省六地之多,爭論了上千年也沒定論。起源于汝南的說法,是近十幾年的事,此說出現最晚,證據最充分,竟爭力最強。2003年10月18日,全國梁祝郵票首發式在汝南舉行。2005年12月4日,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河南省汝南縣為“中國梁祝之鄉”稱號,為梁祝發源于汝南加上了重重的砝碼。筆者曾去考察過汝南梁祝發源地,方圓幾十里分布著多個遺跡。筆者在那里盤桓兩天,回來寫了幾篇散文,對梁祝的愛情故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暫將《梁祝》戲曲故事源于駐馬店列入本篇,待將來梁祝故事起源地有了定論,另行修改。
《藍橋會》
新蔡縣練村鎮藍莊,有一對夫婦,年近半百才生一女,取名蕊蓮,視為掌上明珠。年復一年,蕊蓮長大成人,出落得如花似玉。一日傍晚,蕊蓮去打水,在井邊偶遇魏員外之子魏士秀,二人一見鐘情,定下終身,約定三日后二更時分于玉石橋相會。
魏員外得知兒子執意要娶貧家女蕊蓮,大發雷霆,從此不準他出門,只能在后書房攻書。蕊蓮父母知道女兒私定終身,惱羞成怒,斥責女兒敗壞家風,扔下白綾,逼她自盡。蕊蓮趁父母熟睡,偷偷來到玉石橋,二更過后仍不見魏公子到來,大失所望,縱身跳河自盡。少時,魏公子越墻匆匆奔到玉石橋,不見蕊蓮,發現她的一雙鞋子,方知她已尋了短見,亦投水殉情,實現了他們“生不同幔帳,死同墳”的誓言。
《藍橋會》的名字非常優美,但故事卻非常悲慘,是一曲凄美的愛情絕唱。不客氣地說,《藍橋會》比《梁祝》表現的愛情還要動人,為了愛情忠貞不渝,互不背叛,即便付出生命的沉重代價,也在所不惜。而《梁祝》里的梁山伯,算不上男子漢。筆者在《梁山伯是個傻家伙》一文中,對他作了詳盡分析,他不是個好男人,不值得祝英臺用生命去愛。
《齊寡婦大鬧沙河店》
又叫《白衣女》、《齊寡婦造反》,反映的是發生在驛城區沙河店的真實故事。
清嘉慶年間,齊寡婦(王聰兒)帶著弟弟登云和兩個孩子,從湖北一路賣藝到沙河店投靠蔡順。剛到沙河店就聽說,蔡順被當地崔武舉告發,與白蓮教共同造反,全家被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2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