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該墓防盜設施十分完備,雖然歷經古今12次以上的盜掘,在槨室不足一半的面積內,截至目前仍暴露一批珍貴文物,有圓形蓋印鼎5件、四龍耳鑒2件、方壺2件、3件、鬲1件、敦1件、浴缶1件、甬鐘3件、柱頭飾10余件、石編磬10件,以及一些戈、矛、鏃、車軎、馬銜、節約等青銅器和一定數量的包金銅片、玉貝、海貝、骨質仿貝等。其中不乏精美重器,除圓形蓋鼎外,兩件四龍耳銅鑒口徑67厘米,形體較大。兩件雙龍耳方壺,花紋精美。石磬為實用器,質地精良,十分難得。
二號墓位于北部,也是一座大型土坑墓,形狀與一號墓相似,封土厚4米左右。墓室東西長16.5米、南北寬11米,深約11米,填夯土。該墓與一號墓有一定的組合關系,有關專家推測這兩座墓為夫婦合葬墓。
良苦用心見效古人妙招防盜
郭莊楚墓的搶救性發掘緣起于去年冬天該墓的被盜,當地有關部門發現楚墓被盜后,回填了盜洞,組織人員晝夜嚴密看護。
中國古代崇尚厚葬,因此盜墓之風也隨之興盛,墓葬防盜與盜墓賊的較量一直沒有停止過。郭莊楚墓也在歷代盜墓賊的視野之內,在考古發掘中,該墓被盜至少在12次以上,最早的盜墓時間在漢代,在一個盜洞的填土中發現了漢代畫像磚的殘片。
這個墓葬多次被盜,還在槨室內發現了大量精美的文物,這是為什么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得益于郭莊楚墓良好的防盜處理。郭莊楚墓首先是深,深達18米,12個盜洞中只有兩個到了墓的底部。二是墓道形制獨特,墓道呈喇叭形,寬8至10米,長30余米,內填夯土。一般的斜坡墓道都是通到墓底,這個墓道底距槨頂還深達5米,不易順著墓道下到墓底。再就是這個墓是積沙積石墓,槨頂及四周的積沙中擺放有千塊以上的石塊,大石塊重150公斤左右,小石塊也有若干公斤,石質紛雜,種類繁多。
談到積石積沙的防盜原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郝本性說,南方的一些楚墓還有積石積炭的,積炭主要是防潮,積沙主要是防盜。盜墓賊挖洞到這里,沙子會流到洞里,沙子流動會帶動石頭塌方,因此,盜墓賊不可能在大范圍內施盜。為了防止流沙塌方,這個墓葬發現的一個現代盜洞借鑒了煤礦巷道的頂木方式,一邊靠著墓壁,一邊用木板遮擋流沙,木板不夠長,還用了合頁連接,用這個方法盜墓賊接近了墓底。
除了積石積沙,在槨頂的積沙中還埋有兩具木箱室,有人推測這是專門迷惑盜墓賊的疑棺。造墓人采取了如此嚴密的防盜措施,足見其良苦用心。
清理層層棺槨開棺才能定論
棺箱還沒有打開,僅僅在槨的上部還是經過盜墓賊多次“光顧”過的地方就發現了這些精美的文物,那么棺箱里的陪葬品一定非常令人期待了。
昨天剛從發掘現場趕回鄭州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蔡全法介紹說,目前尚處于清理外槨的階段,有幾重棺目前還不知道。從槨上看,有兩個盜洞,進入棺內有多深目前尚是未知數。以前的發掘中,曾發現盜墓賊在棺槨上打洞,把棺內陪葬品“洗劫”一空的情況。由于盜洞小,墓主人身旁的裝飾品容易被盜墓賊帶走,大件器物反而容易留下。
蔡全法說,有些楚墓使用膏泥封閉,因此竹簡、漆器能保存下來。這個墓是積石積沙,積沙能防盜,但縫隙大,透氣,因此棺槨風化非常厲害,基本上和沙石“融”為一體了。加上盜墓賊進入帶來的擾亂,風化腐蝕會更嚴重,完整的人骨架能不能保存下來現在不好說。
古人說“蓋棺定論”,看來,對于這次墓葬發掘來說,棺箱里有什么,只有等到“開棺定論”了。
墓主是否封君銘文有待辨認
隨著郭莊楚墓的發掘,墓主人是誰也引起很多人關注,坊間也有不少的說法。因為墓地靠近蔡國故城,蔡國在此立都500年,有十幾位國君,因此有人推測可能是一個蔡國國君的墓。也有人根據這是一個楚墓推測,它是一個楚國貴族的墓葬,可能是個丞相級的人物。
墓主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
蔡全法研究員說,從墓葬形制和出土物分析,當為楚國墓葬。從墓中隨葬品和填土積沙中出土的陶器看,該墓的時代為戰國早期。這個時候楚國已經滅蔡,墓主可能是楚國受封于蔡的高級貴族,也就是所謂的“封君”。
郝本性研究員認為,楚滅蔡后,將蔡地設為縣,作為楚國在當地的行政管理者,縣里的最高長官稱縣尹(也稱“縣公”)。縣公是國家委派的官員,可以提拔為司馬或令尹。淅川下寺楚墓是僅次于國王的令尹墓,出土了七件鼎。這個墓目前只發現了5件鼎。如果只有5件鼎,那墓主人的級別要比令尹低。墓葬中還出土有兵器,因此,墓主人的身份有可能是“縣公”。目前出土的編鐘上有銘文,還未來得及辨識,如果辨識出來,墓主人是誰大致就可以確定了。
據透露,一號墓槨室仍在加緊清理中,今日可能發掘到棺箱,估計會有所發現。(大河報)記者:張體義【原標題:河南上蔡發現大型楚國高級貴族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