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駐馬店

嫘祖故里探論

2013/10/23 16:50:13 點擊數: 【字體:


    內容提要:本文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詳細論述了嫘祖故里當在今河南省西平縣境。

  文章關鍵詞:嫘祖故里 西平

  根據文獻記載,在我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有一個以炎帝和黃帝為代表的歷史階段,這就是當前學術界所稱作的炎黃時代。這是一個從原始氏族制向著古代文明過渡的社會大變革時代,變革的內容就是新、舊社會制度的交替,它充滿著先進和落后、前進和倒退的尖銳而復雜的斗爭。以炎、黃二帝為代表的歷史人物群體適應著時代發展的需要,努力參與和推動了這場變革,從而把我國古代社會迅速推進到文明時代的門檻。他們的豐功偉績,被當時的人們謳歌贊美,稱頌不已,由于當時還沒有文字記錄,這些事跡只能口耳相傳,曉于后世,因此這個時代又稱之為傳說時代。傳說中顯然會有一些夸張的地方,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原始人總是把自己的首領歌頌為半人半神的人物,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原始首領人物的一般特征,黃帝等歷史人物也是如此。對于傳說時代人物的事跡,我們固然不可全信,但也不應完全否定,因為這個時代是客觀存在的,在這樣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只有通過廣大部族群眾特別是首領人物的努力,才能完成這場變革,人類也才有可能健康地步入文明時代。

  炎黃時代涌現出許多的先進人物,他們形成一個以炎、黃二帝為代表的宏大的歷史人物群體。在這個群體以內,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多謀善斷者,有馳騁疆場者,有精于管理者,更有創造發明者。文獻記載黃帝時期的創造發明計有將近30項之多,黃帝之妻嫘祖,就是當時一位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嫘祖以發明養蠶取絲而著稱于世,《通鑒外紀》云:“西陵氏之子嫘祖,為黃帝元妃,始教民養蠶,治蠶絲以供衣服,后世祀為先蠶。”《路史·后紀》五:“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蠶,故又祀之先蠶。”《隋書·禮儀志》引后周制:“皇后乘翠輅,率三妃、三弋、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內子至蠶所,以一太牢親祭,進奠先蠶西陵氏神。”嫘祖因發明養蠶取絲,有功于人類,而被后人奉為神靈,世世代代享受著人們對她的隆重祭祀,這幾乎是華夏民族人所共知的事實,茲不詳述。但是有些問題當前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關于嫘祖的故里問題!渡胶=·海內經》:“黃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注引《世本》云:“黃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累祖,產青陽及昌意。”郝懿行箋疏:“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晉語》云:‘青陽,方雷氏之甥也。’雷通作累。”《國語·晉語》四:“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韋昭注:“方雷,西陵氏之姓!兜巯怠吩唬‘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姊妹之子曰甥。聲,雷、嫘同也。”《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張守節《正義》:“西陵,國名也。”據此可知嫘祖乃是古西陵地區(按古代“國”字也有地域之意)方雷氏族之女。但是古代西陵所在,文獻記有多處,嫘祖的原居地域,當前學術界意見也頗不一致,例如山東費縣的宋宗科先生主張嫘祖生于山東省境1。山西省的先生主張嫘祖為山西夏縣人2。陜西的先生主張嫘祖就生活在黃帝陵的附近3。四川省的王劍清先生主張嫘祖原是綿陽鹽亭女士4。湖北省的曾紀全先生認為嫘祖原是宜昌姑娘5。另外還有嫘祖在湖南湘潭說、浙江杭州說,等等,論說甚多,不一而足。其實以上各說均未必是,我認為嫘祖原居地在今河南西平縣一帶更為有據,茲述其理由如下:一、西平縣古有西陵。《水經·潕水》:“潕水又東過西平縣北。”酈道元注:“縣,故柏國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揚守敬疏:“(西陵)亭當在今西平縣西。”清代西平縣即今河南省西平縣,古“西陵”現今已經音變為“師靈”,師靈鎮位于今西平縣西約22.5公里,楊守敬《水經注圖》所繪的古西陵亭就在這里。不過酈道元所說“漢曰西平”并不確切,高沛先生發現甘肅武威漢簡中記有“河平元年汝南西陵縣”的文字,按河平元年是西漢成帝劉驁的年號,時為公元前28年,“這就明白告訴我們,當時的西平縣不叫西平縣,而叫西陵縣”6,也就是說至遲在西漢河平元年這里已經稱作西陵縣,最早到東漢時期才稱作西平縣,這里的西陵是一個比著西平更為古老的地名。二、此西陵地區古有房國,房國當即嫘祖母家方雷氏族的后裔!秶Z·周語》上:“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韋昭注:“房,國名。”《左傳·昭公十三年》:“楚之滅蔡也,靈王遷房于荊。”杜預注:“汝南有吳防縣即防國。”古防與房相通用。《穆天子傳》:天子“東至于房。”檀萃《穆天子傳注疏》:“吳房縣,漢屬汝南郡,古房子國也。”《漢書·地理志·汝南郡》吳房縣下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本房子國。楚靈王遷房于楚,吳王闔閭弟夫槩奔楚,楚封于此,為棠谿氏,以封吳,故曰吳房,今吳房城棠谿亭是。”《續漢書·郡國志·汝南郡》吳房縣下云:“有棠谿亭。”劉昭注補:“《左傳》曰:房國,楚靈王所滅,又建封吳王夫槩于棠谿。”王先謙《集解》引王符云:棠谿“在西平縣。谿,谷名也。”《水經·灈水》:“灈水出汝南吳房縣西北奧山,北入于汝。”酈道元注:“縣西北有棠谿城,故房子國。”《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蔡州下:“西平縣,本漢舊縣,屬汝南郡。蘇秦說韓王曰:‘韓有劍戟,出于棠谿。’今此縣西界有棠谿村,是也。自漢至后魏皆為西平縣地。”《大清一統志·汝寧府》古跡條下:“棠谿城在西平縣西北百里,古房國也。”棠谿地區盛產鐵礦,在戰國時期是韓國的軍工基地。以冶鑄劍戟著稱于世,故又稱之為冶爐城、呂墟。按呂墟一名也當與冶鑄有關,甲骨文已有呂字,其文云:

  丁亥卜,大……其鑄黃呂?《甲骨文合集》29687

  姚孝遂云:“按契文‘呂’即金文之‘呂’,或從金作‘鋁’,‘金’字即從此。唐蘭謂象‘金鉼’形!逗霞‘其鑄黃呂’之記載,當指冶煉金屬言之”7。此說甚是,可知“呂墟”意即古代冶煉金屬的丘墟!兑葜軙·克殷解》又云:“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孔晁注:“輕呂,劍名。”《史記·周本紀》就寫作“以輕劍擊之。”可知劍在古代又稱作“呂”,因此“呂墟”也可解釋為古代鑄劍的丘墟,此地可能就是現今所稱作的呂店,也即棠谿和古房國的所在地,它位于師靈鎮即古西陵的西側,正與古西陵處于同一個地區。按“房”從戶,方聲,“房”與“方”音義相同古相通用,《詩經·小雅·大田》:“既方既阜”,鄭玄箋:“方,房也。”《尚書·商書序》:伊尹“復歸于亳,入自北門,迂女鳩、女方,作《女鳩》、《女方》。”《史記·殷本紀》又云:伊尹“復歸于亳,入自北門,迂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荀子·禮論》:“方皇周挾”,《史記·禮書》又寫作“房皇”是其證。是房姓、房族古代又稱作方姓、方族,應劭《風俗通·佚文》云:“方,方雷氏之后也。”可知房姓、房族即方姓、方族應當就是方雷氏的后裔。方雷氏族也見于西周金文,西周穆王時期的青銅器《師旂鼎》銘文云:“唯三月丁卯,師旂眾仆不從王征于方雷。”唐蘭以為此方雷氏就是黃帝之妻嫘祖母家的后裔,與《穆天子傳》所記天子“東至于房”指的是同一族氏8。此房族應是指的今西平縣的古房國,這就進一步說明西平西陵原是方雷氏族即嫘祖母家的故居,也就是嫘祖的原居地。三、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今師陵和呂店鎮的周圍即古西陵地區發現有多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9,其中以董寨遺址規模最大,文化內涵也最為豐富,該遺址已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在今年6月8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雖未經發掘,僅從遺址表面就發現了不少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物,面積48萬平方米。遺址保存完整,是一處不多見的大型古遺址,而且延續到夏、商至東周與兩漢,具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至于更深層次的歷史信息和氏族社會密碼有待進一步去發現、解讀”10。由此充分證明早在遠古時代古西陵地區已是原始居民的聚居區,這就為我們探尋嫘祖故里提供了考古學上的重要證據。四、西平西陵與文獻所記黃帝族聚居區相距較近,皇甫謐《帝王世紀》說:“新鄭,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西晉新鄭,即今河南省新鄭市,南距西平約120公里,黃帝與嫘祖兩族居地相近,互通婚姻是最合情理的。這里捎帶談談黃帝與嫘祖婚后所生“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的問題。《史記·五帝本紀》云:“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此“江水”和“若水”的地望,學術界意見多有不同。今按古“江”與“鴻”同音通假,《山海經·西次三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焉,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畢沅《集解》:“江讀如鴻。”徐旭生也認為“‘鴻’從‘江’音,古字義符常常省減,逕作‘江’。《左傳·文公十三年》:‘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渾敦。’《山海經·西次三經》天山下說:‘有神焉……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帝鴻氏之子’應當仍稱帝鴻,所以說‘實為帝江’”11?芍@里所說的江水后世可能已經稱作鴻水,此鴻水應當就是指的鴻溝,《史記.河渠書》云:夏禹治水“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古代鴻溝正位于黃帝族所居的新鄭以北和以東的地區,它是一條“上古自然的遺跡。”黃帝之子青陽降居的“江水”當在此一地區。至于昌意降居的若水,按“若”從“艸”、從“右”,殷墟卜辭“右”與“有”同字,后世文獻“右”與“有”也常相通用,《詩經·周頌·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后漢書·皇后紀》李賢注引此詩皆寫作“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右口氣急”,《集解》引徐廣曰:“右一作有。”據此我以為昌意降居的若水可能就是后世的洧水,《楚辭·離騷》:“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王逸注:“洧盤,水名!队泶髠鳌吩唬‘洧盤之水,出崦嵫之山。’”《山海經·西山經》又云:“崦嵫之山,苕水出焉。”郭璞注:“苕或作若,《禹大傳》曰:‘洧盤之水出崦嵫之山。’”《淮南子·地形訓》:“弱水出自窮石。”聞一多云:“按弱水即若水,似洧盤之水即弱水。”由此可知,古代洧水又稱作弱水和若水,三者實為一水。洧水所在,《水經》:“洧水出河南密縣西南馬領山,又東過鄭縣南。”酈道元注:洧水“亦言出潁川陽城山,山在陽城之東北,蓋馬領之統目焉,……洧水又東逕新鄭縣故城中,,……皇甫士安《帝王世紀》云:‘或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北魏新鄭縣即今河南省新鄭市,洧水在古代又稱作若水,因此,黃帝之子昌意降居的若水,實當在黃帝族聚居的新鄭附近的洧水沿岸。須知,黃帝和嫘祖所處的時代,早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父系社會制度下的習俗是婦女嫁夫從夫,所懷子女也在丈夫家出生,子女長大成人歸屬于父親而且受父親支配,從這個意義上說,黃帝與嫘祖所生的青陽和昌意“降居”的江水和若水,不當在嫘祖母家的汝水和淮水,更不當在長江流域,而應當在黃帝族聚居的今新鄭市附近才更合情理。另外,《大清一統志》汝寧府下還記載西平縣以生產絲織品“縑”而著稱于世,這或與嫘祖在這里發明養蠶有一定的淵源關系。綜合以上數證,我認為嫘祖原居地實當在今河南省西平縣境,也就是說黃帝和嫘祖都是中原地區的土著,他們率領本部族和周圍各部族的廣大群眾,艱苦奮斗,努力進取,開拓創新,推動著我國古代社會包括中原地區迅速邁向文明歷史的新時期。(鄭杰祥)

  注 釋:

  1、宋宗科:《宋宗科故事集》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90年

  2、章 楷:《蠶桑史話》 中華書局1979年

  3、蘭 草:《軒轅黃帝傳說故事》 《中國神話》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4、王劍清:《中華蠶桑始祖嫘祖故里行》 《光明日報》1994年5月8日

  5、曾繼全:《黃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考析》《炎黃文化叢書》三聯出版社1995

  6、高 沛:《嫘祖故里在西平》

  7、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

  8、唐 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中華書局1986年

  9、高 沛:《嫘祖故里在西平》

  10、蔡全法:《嫘祖故里覓古》

  11、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74頁 文物出版社1985年

  鄭杰祥個人簡歷

  鄭杰祥:男,1937年生,河南省新蔡縣人。196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長期從事先秦考古和先秦史學的研究工作,現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已退休。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2010-01-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