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氏嫘祖為黃帝之妻,是我國歷史上的偉大女姓,她發明植桑養蠶,繅絲制衣,與黃帝一道開創男耕女織,為人類由赤身裸體的荒蠻時代步入到農耕文明社會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人文女祖’。但其生于何地,故里何在,世人說法不一。辯明西陵氏嫘祖的生地及其故里地望,有助于恢復當時歷史的本來面目。
西陵氏嫘祖,一作螺祖,又作僳祖。<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唐張守節<正義>:“西陵,國名也。”此所謂“國”,即指氏族而言。故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載作黃帝“元妃西陵氏女曰螺祖”,<路史.后紀>載作“黃帝娶西陵氏女曰僳祖”。軒轅之丘本有熊氏住地。故<竹書紀年>載:“黃帝軒轅氏,……元年即位,居有熊”;<帝王世紀>又載:“黃帝有熊氏,……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至于軒轅之丘的具體地望,北魏酈道元<水經.洧水注>:“洧水又東逕新鄭縣故城中。……皇甫士安<帝王世紀>云:或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唐李泰<括地志>、李吉甫<元和志>亦載“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9鄭州新鄭縣下則作“黃帝都于有熊,即此地”。<清一統志.開封府>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西北故城”。新鄭縣始置于秦,治所即今河南新鄭市。黃帝軒轅氏當時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史稱“監于萬國”(1),西陵氏為其統轄的氏族之一,嫘祖為西陵氏女,其住地當距黃帝所居軒轅之丘即今新鄭市不遠。
<漢書.地理志>載汝南郡,高帝置,領縣三十七,其一為西平。<水經.潕水注>:“縣,故柏國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封丞相于定國為侯國。王莽更之曰新亭。”其縣治所原在今河南西平縣西師靈鎮,唐移治今址。1981年甘肅武威出土了漢簡,其一簡上刻:“河平元年(前28年),汝南西陵縣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2)。則西平縣既得名于西陵,西漢又名西陵縣。今西平縣北至黃帝所居今新鄭市之軒轅之丘約120公里,地處丘陵地帶,宜桑蠶,當地傳說嫘祖出生于此,有多處嫘祖祠、嫘祖廟,近年又在縣境董橋發現了新石器時代仰韶和龍山文化遺址,正與黃帝、嫘祖所處的時代一致(3)。因此將這里定位為黃帝妻子西陵氏嫘祖故里應該是符合實際的。
為加強對西陵氏嫘祖故里的論證,有學者據河平元年武威出土的漢簡以西漢所置為西陵縣,王莽改名新亭,至東漢建武六年(30年)裁并郡縣,始改西陵縣為西平縣。此不過是臆測,與史無據。同是班固所撰的<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載有“西平安侯于定國”,謂其宣帝甘露三年封侯后,歷11年薨;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頃侯永嗣,歷24年薨;成帝鴻嘉元年(前20年)侯恬嗣,歷43年,至更始元年(23年)絕。“河平”乃成帝年號,河平元年正當于永任西平侯,時在鴻嘉元年以前,則其時仍名西平縣。今師靈鎮地居師靈崗上,其崗西起呂店鎮,呈西北-東南走向,為階梯狀,自下而上海撥分別是70、75、85、95米不等。<說文>釋“陵,大阜也”。<釋名>云:“大阜曰陵,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層累而上”;又云:“土山曰呂,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層累而上”。西漢西平縣治所既在今師靈鎮,恰好名符其實。班固一向治學嚴謹,雖為東漢人,時在東漢初年(32-92年),其上緊承西漢,如果西漢所置為西陵縣,王莽改為新亭,東漢建武六年始改名西平縣,班固不會不知,其書何以不載?
<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取淖子曰 阿女,生帝顓頊。”<史記.五帝本紀>:“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高陽。”為加強西陵氏嫘祖故里在今河南西平縣的論證,又有學者釋江水即今淮河或古鴻溝,釋若水即古汝河(今洪河)或洧水(今雙洎河)。此作為一說未必不可,但恐非實事。先秦有的史籍記載固然以“江”為“淮”,“江”又通“鴻”;“若”、“汝”古音亦同,而“若”字從廾、從右,“右”、“有”互通,但此地并無蜀山,顯然與史文記載不合。此江水應指今四川西部岷江正源;若水無考,當指今四川茂縣境內岷江某一支流;蜀山據任乃強先生考證即今四川茂縣北疊溪湖北岸蠶叢山(4)。故晉常璩<華陽國志>卷3<蜀志>:“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至蜀王蠶叢時,其地蠶桑養植得到了發展。可見西陵氏嫘祖在中原發明植桑養蠶以后,通過其子昌意與蜀山氏女聯姻確實傳播到了蜀地。今四川鹽亭縣有西陵山,又有西陵村等地名,當地傳說為西陵氏嫘祖故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又在其縣金雞鎮嫘祖山發現了唐趙蕤于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所撰<嫘祖圣地>石碑,碑中頌揚嫘祖功蹟,稱“女中圣賢王鳳,黃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歿于疊溪場,尊囑葬青龍之首”(5)。此雖未必全符史實,卻反映了西陵氏嫘祖在蜀地影響之深。
今四川鹽亭縣開發較晚,西漢其城名為孱亭,隸屬涪縣。至南北朝時隨著中原人民大量遷入,劉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始置宕縣,治所在今縣城之西,梁天監(503-519年)廢;大同元年(535年)又今縣城置宕渠縣,西魏改名鹽亭;北周保定(561-565年)初又分置高渠郡,治所在今縣城西,隋初降為縣,旋廢入鹽亭縣。北宋人丁度<集韻.平脂>謂“黃帝娶西陵氏女,是為嫘祖。嫘祖好遠游,死于道,后人祀為行神”。西陵氏嫘祖與黃帝成婚后,自然追隨黃帝到過不少地方,但從未到過今天四川。<史紀.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被尊為天子,“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這里丸山在今山東臨朐縣東南,岱宗即山東泰山,空桐山與雞頭山在今寧夏隆德縣東南,熊即熊耳山在今河南、陜西之交伊水上源,湘山即今湖南岳陽市西君山,釜山在今河北懷來縣北(一說在今河北徐水縣西),涿鹿在今河北涿縣東南。今四川鹽亭縣雖有西陵山、西陵埡、西陵巖、西陵村等地名,但出現時間很晚,唐、宋以前不見記載,顯然是出于附會,因此其縣不可能為西陵氏嫘祖的故里所在。<國語.晉語>:“青陽,方雷氏之甥也。”西陵氏嫘祖乃青陽之母,則其自本姓方雷而非姓王。據鄭杰祥先生考證,方雷姓后分別演化為方、房二姓,今河南西平縣有古房國,即是西陵氏的后裔(6)。唐楊蕤所撰<嫘祖圣地>碑在今四川鹽亭縣金雞鎮嫘祖山發現,碑文稱嫘祖即王鳳,并追述原碑“建于蜀王之先祖蠶叢”,當地又有王鳳穴、王鳳坡、王鳳井、王鳳溝、王鳳巖、王鳳橋、王鳳埡等地名與碑文相應,只能說明歷史上確有王鳳其人,是個從事蠶桑養植的能手,而不是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因為碑文既謂王鳳“生于本邑嫘祖山”,可見在王風出生以前嫘祖山已經存在,而嫘祖山的得名則是取自于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因為是西陵氏嫘祖在中原發明植桑養蠶技術傳播到了蜀地。此嫘祖王鳳與西陵氏女嫘祖非是一人,西陵氏嫘祖為黃帝之妻,其姓方雷,故里在今河南西平縣;今四川鹽亭縣乃是蜀人嫘祖王鳳的故里,王鳳不是黃帝的妻子,只因出生于今鹽亭縣嫘祖山,繼承了西陵氏嫘祖的技術,成了植桑養蠶能手,才被尊為嫘祖。蘇蕤碑文把蜀人嫘祖王鳳與黃帝妻子西陵氏嫘祖混淆為一人,顯然是錯誤的。有學者把蘇蕤碑文“女中圣賢王鳳”一語理解為“西陵古國的女王,鳳本為雌性,王鳳即女王之意”,更屬荒謬,不可憑信。
另有西陵城,一在今湖北新洲縣西,西漢于此西陵縣,南朝梁廢;一在今湖北浠水縣西南,三國于此置西陵郡,西晉初廢;一在今湖北宜昌市附近,戰國楚邑,西漢置為夷陵縣,三國吳改置西陵縣,西晉復為夷陵縣。這些地方亦各有嫘祖祠、嫘祖廟及嫘祖的傳說,既然黃帝之妻嫘祖為西陵氏女,那么其是否有可能出生于此?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些地方雖屬黃帝部落活動范圍,但地處邊陲,皆遠離黃帝所居今河南新鄭市之軒轅之丘,西陵氏既為黃帝部落統轄的氏族之一,當初不可能在此定居。但這并不排除西陵氏嫘祖與黃帝成婚以后曾經到過其地,作短暫停留。和今河南西平縣一樣,這些地方有嫘祖祠、嫘祖廟和嫘祖的傳說,正是對西陵氏嫘祖所作歷史貢獻表示懷念與敬仰。
通過以上分析,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的生地及其故里應在今河南西平縣,不在今四川鹽亭縣,亦不在今湖北新洲縣、浠水縣和宜昌市。今四川鹽亭縣是蜀人嫘祖王鳳的故里,而非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的故里。西陵氏嫘祖既是黃帝之妻,有可能隨從黃帝到過今湖北新洲、浠水、宜昌等地作短暫停留,但非西陵氏族住地,因此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不會出生于此。 (魏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