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嫘祖是黃帝的第一夫人。由于嫘祖在中華民族形成史上作出了重大貢獻,諸如種桑養(yǎng)蠶,發(fā)明制作布帛衣服等和嫘祖文化至今所存在的社會價值的原因,所以有嫘祖文化的地方,許多都提出確認嫘祖故里的要求。這種崇敬先祖,紀念先祖功德的行為,應(yīng)給予高度評價,這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但是,作為名人故里,尤其是像嫘祖這樣的歷史人物,我們必須慎重對待。在研究歷史名人的問題上,應(yīng)當用綜合資料,進行分析研究,不能僅憑某一、二條孤證就下結(jié)論。目前,關(guān)于西陵的說法,有十處之多,但是嫘祖之西陵氏之國只能有一處。
一 湖北宜昌說
《戰(zhàn)國策·秦策四》:“頃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燒先王之墓。”這是有關(guān)西陵的最早記載。其后,《史記·楚世家》有類似記述:楚頃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二十年,秦將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上述二史說楚有西陵,西陵在楚國何處?清同治年間《宜昌府志》說今湖北宜昌西北處有西陵山。據(jù)此,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將上述文獻所記“西陵”繪制在今宜昌市西北。此說出自戰(zhàn)國。然而,有學(xué)者 [ 1 ] 據(jù)《漢書·地理志》、《史記·楚世家》和《水經(jīng)·江水注》以及《史記·正義》等,考證認為“宜昌之為西陵,其名晚出。三國吳時始有此稱,秦置漢因。”還說,西陵原為夷陵,夷陵原為夷山,是三國“吳黃武元年更名為西陵。由此可見,宜昌之西陵,不可確定為嫘祖西陵氏之國。”
二 湖北黃崗說
《史記·楚世家》:楚頃襄王二十年“秦將白起拔我西陵。”《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西陵故城在黃州黃山西二里。”《漢書·地理志》說:“江夏郡西陵縣。”這是說,西陵故城在江夏郡的西陵縣。此西陵地名,與上述宜昌說所述《戰(zhàn)國策·秦策》和《史記·楚世家》合,所說當為同一“西陵”,疑是后人分述二地。此說也當為戰(zhàn)國時已有地名。
三 湖北安陸說
南宋羅泌《路史·國名紀》:“西陵,黃帝元妃嫘姓國,作 傫 同。今江夏安陸(陵)間,故吳以安陵為西陵,有嫘氏、西陵氏。”安陸,秦置縣名,西漢屬江夏郡,在今湖北安陸北。羅泌認為這里就是嫘祖之西陵氏之國。此說也在江夏郡,疑與黃崗說同。此說出自南宋。
四 湖北浠水說
《三國志·吳志·甘寧傳》記述吳將甘寧為孫權(quán)破曹有功,“拜西陵太守”和折沖將,此時,吳曾于今浠水縣一帶設(shè)西陵,浠水距黃崗不遠,疑此西陵為黃崗西陵假借。此說出自三國時。
五 四川鹽亭說
據(jù)四川鹽亭縣提供資料,唐開元年間《嫘祖圣地》碑曰:“女中圣賢王鳳,黃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歿于衡陽道,遵囑葬于青龍之首,碑碣猶存。”宋《元豐九域志》說:“梓州,蠶絲山,每上春日,遠近士女游此山,以祈蠶絲。”《四川通志》也記述四川鹽亭有“蠶絲山”。嫘祖山也好,蠶絲山也好,都不能說明這里是西陵氏之國,即無西陵地名。此說出自唐代。
六 四川茂縣說
《漢書·地理志》記述四川茂縣疊溪為“蠶陵”。《水經(jīng)·江水注》引《益州記》稱此縣為“西陵縣”。據(jù)此茂縣疊溪漢時稱“蠶陵”,南北朝時易名“西陵縣”。
七 河南開封說
宋張 君房《云笈七簽·軒轅本記》:“軒轅黃帝,姓公孫,有 熊國君少典之次子也。……帝年十五,心慮無所不通,乃受國于有熊,襲 封君之地。在鄭州新鄭縣。……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玄囂、昌意。”南宋《軒轅黃帝傳》說:“(黃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此說出于宋。
八 河南西平說
河南西平古為西陵記述頗多,目前見到的史料最早的為漢成帝年間《武威漢簡·王杖十簡》記述:“河平元年,汝南西陵縣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 英 頁 部游 徼 吳賞使從者毆擊先,用訴,地大(太)守上讞。廷尉報:罪名明白,賞當棄市。” 時西陵縣屬汝南郡。這是說今河南之西平縣至少在漢代已有西陵之名。據(jù)考西平原名“西陵”,漢高帝四年設(shè)“西陵縣”。其后是三國時《三國志·魏書·和洽傳》記載說:“和洽字陽士,汝南西平人也……明帝即位,進封西陵鄉(xiāng)侯,邑二百戶。”和洽,汝南郡西平縣人,居西平縣城西南和樓村(今名猶存),位于西陵亭西南。民國二十二年《西平縣志》有所載:“魏明帝即位,晉封和洽為西陵鄉(xiāng)侯。酈道元《水經(jīng)注》:‘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洽封西陵鄉(xiāng)侯,當指此。”上述表明,西平縣是在漢代中后期改名為“西平”的,而改“西陵縣”為“西平縣”之后,其原地乃保留為“西陵鄉(xiāng)”,是故和洽被封于家鄉(xiāng)為“西陵鄉(xiāng)侯”。在漢代和三國時,官員在什么地方任職,就以什么地名封為什么侯,是相當普遍的。再次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東漢桑欽《水經(jīng)· 潕 水》說:“ 潕 水又東過西平縣北。”酈氏《水經(jīng)注》說:“縣,故柏國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酈氏指出,到北魏,西平縣的西陵鄉(xiāng)還保存有西陵亭,還說明改西陵為西平,是因為西陵(高臺地區(qū))被夷為平地,而稱西平。可惜沒有說明夷平西陵的原因,大約是這里 潕 水發(fā)洪水,年深日久所致?對此記述,清人楊守敬、熊會貞《水經(jīng)注疏》也有所載,說:“(西陵)亭當在今西平縣西。”并且繪有《水經(jīng)注圖》為證。最晚記述的是民國 23 年編修的《西平縣志》:“魏明帝即位,進封和洽為西陵鄉(xiāng)侯。酈道元《水經(jīng)注· 潕 水》曰: ‘ 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 ’‘ 洽封西陵鄉(xiāng)侯,當指此。 ’ ”實際上,此志是對《魏書》和《水經(jīng)注》二書合記。上述西平沿革很清楚,西漢初年以前,西平當為西陵,設(shè)西陵縣,漢代中后期,因西陵夷為平地,改名西平縣,易名之后仍設(shè)西陵鄉(xiāng),此地又名西陵亭至今。
九 浙江蕭山說
《漢語大辭典》:“浙江省蕭山市西興鎮(zhèn)的古稱。唐李白《送友人尋越中山水》詩:‘東海橫秦望,西陵 遶 越臺。’”此為唐代西陵名。
十 河南滎陽說
河南滎陽學(xué)者根據(jù)河南新鄭是有熊氏之國,黃帝居于軒轅丘,軒轅丘在新鄭市境內(nèi)的史料和滎陽流傳有許多嫘祖種桑養(yǎng)蠶治絲等傳說,尤其是在其青臺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絲絹等資料,認為所謂西陵當指軒轅丘(即丘陵)之西,而滎陽在新鄭軒轅丘西北。由此,滎陽當為嫘祖生地西陵氏之國。
面對諸說所謂“西陵”,究竟哪一處西陵有可能是嫘祖之西陵,我們認為應(yīng)當設(shè)置幾條帶有原則性,并且相對來說大家能夠接受的標準,來判斷哪一處是嫘祖之西陵氏之國,有了基本條件,事物才好判斷,不然各地固執(zhí)一端,永遠是一本糊涂帳。根據(jù)我們的研究,可否提出如下幾條原則:一是某地必須有西陵地名;二是這個地名必須在秦漢之前已有;三是最主要的一條,與軒轅丘所處的位置;四是考古學(xué)文化等。其他關(guān)于傳說故事,當?shù)胤N桑養(yǎng)蠶等,可作參考。現(xiàn)根據(jù)這四項條件,作如下商討:
1. 其地所謂嫘祖故里,必須有西陵地名。因為嫘祖是西陵氏之女,而西陵氏必在西陵國,西陵氏是由西陵國地名而來。五帝、三代之時,首領(lǐng)人名、地名、甚至國名往往是一致的,可以說,這是一種規(guī)律,而人名、國名多出自地名。《史記·五帝本紀》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論衡》說:“唐、虞、夏、殷、周者,土地之名,堯以唐侯嗣位,舜以虞地得達,禹由夏而起,湯因殷而興,武王階周而伐,皆本所興昌之地,重不忘始,故以為號,若人之有姓矣。”據(jù)此,我們可知黃帝為有熊氏,起于有熊 䥇 [ 2 ] ;少昊為窮桑氏 [ 3 ] ;顓頊為高陽氏,初興于高陽 [ 4 ] ;帝嚳為高辛氏,初興辛 [ 5 ] ;帝堯為陶唐氏,初封于陶 [ 6 ] ,后興于唐 [ 7 ] ;帝舜為有虞氏,初興于虞 [ 8 ] ;夏,禹始封于夏 [ 9 ] ,國號為夏;商,契始封于商 [ 10 ] ,后盤庚遷于殷 [ 11 ] ,國號商殷;周,起祖古公 亶 父遷于周原 [ 12 ] ,國號為周。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我們可知嫘祖為西陵氏(或說西陵氏之女),其必為西陵國人,只是我們還不知嫘祖西陵國之所在。西陵為古國,史書有明載。如《史記·五帝本記·正義》說:“西陵,國名也。”《路史·國名記》說:“西陵,黃帝元妃,嫘姓之國。”《通志·氏族略》:“西陵氏,古侯國也。”等都說嫘祖是出自一個名叫西陵的地名或古國名。據(jù)此,我們可以審視以上諸地有沒有“西陵”這個地名,以西陵地名、國名判定是否嫘祖之西陵氏之國,其中河南的開封、滎陽,四川的鹽亭等地均無西陵地名。
2. 西陵之名必須在秦漢以前。湖北宜昌西陵,戰(zhàn)國時已有(《戰(zhàn)國策·秦策》);湖北黃崗西陵,戰(zhàn)國時已有(《史記·楚世家》);湖北浠水西陵,三國時已有(《三國志·吳志·甘寧傳》);湖北安陸西陵,南宋時有記述(羅泌《路史》);四川茂縣西陵,南北朝時已有(《水經(jīng)注》引《益州記》);河南西平西陵,漢時已有 ( 《武威漢簡·王杖十簡》 ) ;浙江蕭山西陵,為唐代地名。據(jù)此,秦漢以前僅存湖北宜昌、黃崗和河南西平之西陵,而宜昌和黃崗西陵,疑為一個西陵兩地說:宜昌西陵,《戰(zhàn)國策·秦策》:“頃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燒先王之墓。”《史記·楚世家》:“(楚頃襄王)二十年,秦將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黃崗西陵,據(jù)段渝《嫘祖考》引《史記·楚世家》說:“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9 年),‘秦將白起拔我西陵’。《集解》引徐廣曰:‘屬江夏’ 。《正義》引《括地志》:‘西陵故城在黃州黃山西二里。’”兩地所說西陵引用文獻同,所記事件都是楚頃襄王二十年“秦將白起拔楚西陵”或“秦將白起拔我西陵”,《戰(zhàn)國策》與《史記·楚世家》所記同為一事。由此看來,宜昌與黃崗西陵,很可能是一個地名,兩地使用,抑或史書記載有誤。如兩地西陵為一,則秦漢前僅存湖北宜昌和河南西平西陵。
3. 也是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兩個西陵與黃帝所居軒轅丘及其他氏族所處位置,或者說,哪個西陵最可能與黃帝所居軒轅丘發(fā)生關(guān)系。戰(zhàn)國《世本》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曰嫘祖。”《史記·五帝本紀》也說:“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歷代史書從其說。既然黃帝居軒轅丘,娶西陵氏之女,西陵古國必距軒轅丘不遠。軒轅丘是一個地名,在有熊國內(nèi),我們首先確認有熊國的位置。前述,黃帝有熊氏出自有熊之國。關(guān)于有熊國,歷代史書記載十分明確,最早記述有熊國的是戰(zhàn)國《竹書紀年》,說:“黃帝,軒轅氏,原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在什么地方?漢代《焦氏易林》說:“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漢代新鄭屬河南郡。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記述,新鄭自西周初還稱有熊。當代著名歷史學(xué)家、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xué)家李學(xué)勤《在始祖山中華圣地建設(shè)促進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說:“新鄭作為‘有熊氏之墟’和‘少典氏之國’,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經(jīng)《史記》和《史記三家注》等記載下來,應(yīng)該說,兩千年左右的時間里沒有人提出任何有力證據(jù)來懷疑這一點。”黃帝所居軒轅丘,史書記載也很明確,晉《帝王世紀》說:“黃帝授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軒轅丘在河南新鄭縣。《天下名勝志》說:“新鄭縣城內(nèi)有軒轅丘。”《大明一統(tǒng)志》則說:“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于此故名。”當代著名歷史學(xué)家李學(xué)勤在《黃帝故里文獻錄·序》中說:“由此足見,黃帝生于軒轅之丘,所居在新鄭,淵源有自,鑿然可據(jù)。”上述,我們確定了有熊國軒轅丘的具體位置,不妨再看一下,當時與少典族、黃帝族發(fā)生關(guān)系的其他部族,即古國的所處位置。黃帝族世代與神農(nóng)氏族發(fā)生婚姻的往來,黃帝的父族為少典氏,在少典氏時代,最早同太昊族發(fā)生交往,《元和姓纂》說:“太昊娶少典氏,其后襲封者以為氏。”太昊又稱伏羲,都于陳。太昊之后是神農(nóng)氏炎帝也居于此。晉代干寶《搜神記》說:“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女,世與少典氏婚。”神農(nóng)氏炎帝也居陳,陳即陳丘,在今河南淮陽。由此足見,有熊氏黃帝與神農(nóng)氏炎帝有交往。再看黃帝與有蟜氏部族的交往。春秋《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有蟜氏也是一個古國名。《帝國世紀》說 :“皇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女,世與少典氏婚。”不僅黃帝的母親附寶是有蟜氏女,炎帝的母親也是有蟜氏女,并且是世代婚姻。有蟜氏之國在什么地方?據(jù)馬世之先生《試析炎黃的發(fā)祥地》和其他專家考證,有蟜氏在河南河洛地帶的平逢之山,即河南嵩縣一帶。最后,我們再看兩個西陵氏之國,一個在河南的西平縣,一個在湖北的宜昌市,將這兩個西陵置于上述幾個世代為婚的古國之中,可清楚地看出少典族、黃帝族在中原的中部,即今河南新鄭,太昊族、炎帝族在中原的南部,即今河南淮陽。兩個世代為婚的部族相去僅 150 公里。有蟜氏在居河南嵩縣一帶,在少典和黃帝族之西,相去約 100 公里,而西平之西陵,也在黃帝族之南,相去約 120 公里,這四地恰構(gòu)成一個近似平行四邊形,他們之間世代為婚是肯定的。而湖北宜昌之西陵遠在長江中游,距有熊國相距約 700 公里,在黃帝早期是決不可能到千里之外的湖北宜昌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的。因此,嫘祖之西陵故國,從當前所掌握史料看,應(yīng)當是在河南西平縣。
4. 考古學(xué)文化的確認是判斷嫘祖西陵氏之國的重要條件之一。目前,多數(shù)考古學(xué)家、史學(xué)家及炎黃文化專家認為,炎帝和黃帝世代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化為仰韶文化。而炎帝文化所對應(yīng)的是仰韶早期文化,其考古學(xué)文化主要是陜西渭水流域的半坡類型文化;黃帝文化對應(yīng)的是仰韶中晚期文化,其考古學(xué)文化主要是河南鄭州新鄭一帶的大河村文化和洛陽地區(qū)的廟底溝文化。而黃帝居于中原地區(qū)的中心地帶,黃帝文化應(yīng)是中原仰韶文化的代表。 2002 年,由李學(xué)勤、張豈之總主編,鄭杰祥主編的《炎黃匯典·文論卷》收錄著名歷史學(xué)家李學(xué)勤于 1993 年發(fā)表的《古史、考古學(xué)與炎黃二帝》文章說:“黃帝的區(qū)域比較清楚,大家知道,傳說他都于新鄭,黃帝亦稱有熊氏,新鄭號稱為有熊氏之墟,也就是黃帝居處的故址,這個地點剛好在中原的中央。所以黃帝可以代表中原是很清楚的。”而黃帝所居中原的中央恰好是鄭州新鄭一帶的仰韶中晚期文化,即大河村類型文化,代表性遺址為大河村遺址、西山城遺址和新鄭唐戶遺址,而在中原的中央黃帝故里以南 100 多公里的西平縣及其周圍一帶存有 20 多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代表性遺址位于呂墟,即西陵鄉(xiāng)(亭)的高臺地帶和董橋遺址,面積達 48 萬平方米,裸露地表的石鏟、石斧、石鐮、石錛、石鏃以及夾砂彩陶鼎、碗、罐、缸、壺等俯首皆是。這里的仰韶文化彩陶、器形特征與黃帝故里一帶的仰韶器物同類,而湖北宜昌或四川鹽亭等地區(qū)的考古學(xué)文化是與黃帝文化所對應(yīng)的仰韶中晚期文化不同類型的考古學(xué)文化,即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東自鄂中,西至川東,南抵洞庭,北達漢水中游地區(qū),其文化特征是一種以紅衣陶為主,含有少量彩陶的一種考古學(xué)文化,它與中原地區(qū)的以紅彩陶為主和小口尖底瓶等器物在彩繪藝術(shù)風(fēng)格和陶器形制上有明顯區(qū)別。有學(xué)者提出中原的彩繪藝術(shù)和陶器形制對大溪文化有一定的影響。不錯,是有影響。大溪文化中含有的中原早期仰韶文化特點,這很可能是炎帝族由陜西渭水流域南遷湖北烈山一帶,流傳過去的文化;大溪文化中含有的中晚期仰韶文化特點,很可能是黃帝族統(tǒng)一天下之后,疆域拓展到達長江流域,傳入的仰韶文化,似與嫘祖故里西陵氏之國沒有多大關(guān)系。
注 釋:
[ 1] 段渝:《嫘祖考》,《炎黃春秋》(增刊),《炎黃文化研究》 4期。
[ 2] 晉皇甫謐: 《帝王世紀》。
[ 3] 今山東曲阜北。春秋《左傳》杜預(yù)注:“窮桑,少昊之號也。……窮桑,地在魯北。”《辭海》:“傳說古帝少昊氏居于窮桑,故亦號少昊為窮桑。 ”
[ 4] 今河南杞縣高陽城。《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高陽氏。”《索隱》引宋衷曰:“顓頊,名高陽,有天下號也。”又引張晏云:“高陽者,所興地名也。”
[ 5] 今河南商丘高辛氏里。《元和郡縣志》:“帝嚳初封于此,年三十代高陽氏為天子,以肇基于辛,故曰高辛氏。”
[ 6] 今山東定陶縣。
[ 7] 今河北唐縣。《辭海》:“堯初居于陶,后封于唐,為唐侯,故稱陶唐。”
[ 8] 今山西平陸。《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舜受堯禪,以其先國于虞(今山西平陸縣),故稱有虞氏。都蒲阪(今山西永濟縣)。 ”
[ 9] 今河南禹州。《水經(jīng)·潁水注》:“潁水自 東逕陽翟縣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
[ 10] 今河南商丘。
[ 11] 今河南安陽。《史記·殷本紀·索隱》:“契始封于商,其后裔盤更遷殷,殷在鄴南,遂為天下號。
[ 12] 今陜西岐山東北。《史記·周本記·正義》:“因太王所居周源,因號曰周。”《辭海》:“周,古部族名。始祖后稷,原居邰(今陜西武功),傳到公劉,遷到豳(今陜西彬縣),古公 亶父時,定居于周(今陜西岐山),部族日臻強盛,周遂為部族名。”
作者簡介:
劉文學(xué):男,河南省新鄭市人,鄭州大學(xué)中文系畢業(yè)。曾任新鄭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總編輯、副編審。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古都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經(jīng)常應(yīng)邀參加全國和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出版專著有:《新鄭縣志》(獲全國方志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黃帝故里文化》、《黃帝故里文獻錄》(獲鄭州市社會科學(xué)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可愛新鄭》(獲河南省史志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華夏源》、《黃帝傳說故事》、《黃帝故里故都歷代文獻匯典》(獲河南省社會科學(xué)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和鄭州市社會科學(xué)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子產(chǎn)傳》、《黃帝故里通鑒》和《黃帝故里志》等專著。在《炎黃匯典》、《中國古都研究》等書刊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 32篇。
趙中祥:男,原新鄭市政協(xié)辦公室主任。從事黃帝文化研究工作 20余年,現(xiàn)任河南新鄭黃帝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新鄭市黃帝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始祖山中華圣地促進會常務(wù)副秘書長、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和新鄭市書協(xié)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