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走進駐馬店 >> 印象駐馬店 >> 瀏覽駐馬店

嫘祖考

2013/10/8 15:47:15 點擊數: 【字體:


    黃帝是我國古代從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過渡的英雄人物,是中華大統一的人文始祖,文明時期的許多發明創造均記在黃帝和他的正妃嫘祖的名下。嫘祖是黃帝之正妃,被譽為“人文女祖”,祀為“先蠶”。《史記 · 五帝本紀》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關于“先蠶”:《路史 · 后紀》曰:“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倮祖,以其始蠶,故又祀之先蠶”。《云笈七簽》輯《軒轅外紀》曰:“西陵氏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養蠶、供衣服,后世祀為先蠶”。嫘祖也作累祖、僳祖、雷祖。嫘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人工養蠶的人,被后世尊之為“蠶神”。在解決古人穿衣問題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使古人從披獸皮、衣葛、麻,變成穿絲綢,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今天我們在西平開會研究嫘祖,特別有意義,茲將我的拙見提出,有不妥之處,供學者指正。

    一 關于黃帝距今多少年的問題,是研究嫘祖的關鍵

    嫘祖是黃帝的正妃,在研究嫘祖的時候,必須和黃帝連在一起,黃帝距今多少年,是研究嫘祖的重要問題。而研究黃帝距今多少年,必須弄清“五帝時代”到底有多長。以黃帝為代表的“五帝時代”。最早見于《史記 · 五帝本紀》,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作為“五帝時代” 的主要人物;《竹書紀年》、《世本》、《大戴禮》也有相同的記述;《帝王世紀》中的五帝是: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堯、舜,而把黃帝列入“三皇”的最后一位,盡管文獻記載中說法不一,從文獻記載看,《史記》等書是較早的文獻資料,把以黃帝為代表的《五帝本紀》專門列為一章,所以, “五帝時代”是黃帝至舜的歷史,實際上是七主,即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堯、舜。

    關于“五帝時代”到底有多長?有六說:

    1. 《 史記》 397年說: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余讀諜(牒)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根據《史記 · 五帝本紀》的記載,堯、舜的在位年代有明確記載:“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天子位,踐帝位三十九年。”按此推算,堯崩前舜雖已執政,但不能算舜的在位年代,舜的在位年代只能從堯死以后開始,堯死后三年舜才正式繼位,加上在位的三十九年,舜的在位年代應該是四十二年;關于堯的在位年代:“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而老,令舜攝行天子政薦之于天,堯辟位二十八年而崩。”依此推算,堯在位九十八年。關于黃帝、顓頊、帝嚳三個人的在位年代,《史記 · 五帝本記》僅記其名,沒有具體的在位時間,只能從皇甫謐的注釋中知道: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一歲”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 , 年九十八” ;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 ;“帝摯九年”。從上所述中,我們可以知道,五帝時代的時間應是五帝在位年限之和,即黃帝 100年,加上顓頊 78年,帝嚳 70年,摯 9年,堯 98年,舜 42年,共在位 397年。也就是說,“五帝時代” 的年限是 397年。

    2. 《竹書紀年》 484年說:戰國時期的魏國史書《竹書紀年》記載,為五帝七主,多了少昊和帝摯,而少昊的在位年未計在內,據有關文獻記載,少昊在位八十四年:黃帝在位“一百年” ;顓頊“七十八年” ;帝嚳“六十三年” ;帝摯“九年” ;堯“一百年” ;舜“五十年” ;共計 484年。

    3. 《帝王世紀》 483年說:《帝王世紀》把黃帝列入三皇,如果從黃帝開始,記載的五帝時代則是 483年。黃帝“在位百年” ,少昊“在位百年” ,顓頊“七十八年” ,帝嚳“在位七十五年” ,帝摯“在位九年” ,堯“即位九十八年” ,“堯崩,三年喪畢,舜年八十一歲。以仲冬甲子,月次于畢,即真” ,“舜年八十一真,九十五歲使禹攝政,攝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嗚條。”可知舜在位二十三年。共計 483年。

    4. 《資治通鑒外紀》 486年說:黃帝在位百年或云一百一十年,少昊(青陽)在位八十四年,顓頊在位七十八年或云九十一年,帝嚳在位七十五年或云六十三年(注:按干支紀年當為 70年),帝摯在位九年(黃帝至帝摯三百四十一年,少昊至帝摯四君二百四十一年,堯在位九十八年。舜在位四十二年。五帝時代七主,在位 486年。

    5. 《甲子紀年》記載,黃帝始年為公元前 2697年,夏始年為公元前 2206年,“五帝時代”為 489年。

    萬國鼎《中西對照歷代紀年圖表》記:“黃帝自西元前 2697年始” ,“黃帝至虞舜凡七世, 491年(西元前 2697 ~ 2205 年)。此年為歷代祭黃帝陵的年代。

    6. 《 春秋命歷序》 1520年說:源于《春秋命歷序》:黃帝傳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或云十八代。少昊傳八世五百年或云十世四百年,顓頊傳九世三百五十年或云八世五百四十八年。帝嚳傳十世四百年。帝摯在位九年,黃帝傳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或云十八代。

    綜上所述,關于“五帝時代” 的年代有六說,可以說眾說紛紜,《春秋命歷序》年代最長,比較籠統,沒有細排出諸王的序列,前五說比較接近,所以,我們認為:在諸多史料中,《竹書紀年》 是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史書,《史記》是西漢時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大作,司馬遷治學態度嚴謹,當時參考的文獻也多,《帝王世紀》對五帝七主記載較詳細,《資治通鑒外紀》成書于南宋,引用史料多,這些都是我們解開中華古史中“五帝時代”年代之謎的重要文獻資料。關于“五帝時代” 的時間,在諸多說法中,以《竹書紀年》、《史記》、《帝王世紀》、《資治通鑒外紀》等書的說法比較接近,大體時間為 397~ 491年左右。又根據《甲子紀年》記載,黃帝始年為公元前 2697年,夏始年為公元前 2206年,“五帝時代”為 489年。目前祭黃帝陵仍采用此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禹之受禪為王的大體時是公元前 2070年。我們可以認為“五帝時代” 的時間當在距今 4071~ 4562年之間;如果以甲子紀年推算,夏始年為公元前 2206年,其上限為距今 4700年左右,基此,我們可以鎖定黃帝文化的時代當在距今 4500~ 4700之間。這樣,為我們在相應的考古文化中尋找“五帝時代” 文化提供了年代數據。

    二 那種考古文化是黃帝文化

    有了黃帝文化的相對紀年,那種考古文化是黃帝文化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認為龍山文化是黃帝時代文化。

    從“五帝時代” 的距今 4071~ 4562年或距今 4206 ~ 4697 年看,在考古文化中,唯龍山文化的測年與其相近,龍山文化為距今 4000~ 4900年,龍山文化又分為早、中、晚三期, 距今 4600 ~ 4900 年時,仰韶文化的故地變成了龍山文化早期,稱廟底溝二期文化,豫西 南的仰韶文化則被屈家嶺文化取代,河南東部為大汶口文化晚期,可以說,這時的中原地區有三種文化并存,即龍山文化早期(廟底溝二期,距今 4900 ~ 4600 年),屈家嶺文化(距今 5300 ~ 4600 年),大汶口文化(距今 6300 ~ 4600 年)。 當距今 4600年之際,廟底溝二期文化變成河南龍山文化,湖北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取代屈家嶺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取代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實現了一統,均稱龍山文化。陶器一律變成黑陶、灰陶,只不過地域不同,器形稍帶地域性特點,在河南境內的豫西南,龍山文化下王崗類型取代屈家嶺文化,豫東的王油坊類型取代大汶口文化,河南境內的龍山文化則統稱為河南龍山文化,即龍山文化中晚期,距今 4000~ 4600年,這一變化難道說不值得我們深思嗎?陶器變成了黑陶和灰陶,文化統一為龍山文化,只不過在紋飾和器形上有地域性的區別,即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湖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又可分為下王崗類型、王油坊類型、郝家臺類型、王灣類型、三里橋類型和后崗類型,這一大的變化,應該與國家的統一有關,從考古測年看,應該是文獻記載的“黃帝時代”與考古文化相吻合。我們認為,龍山文化早中期之際,應是“黃帝時代” 的文化。而黃帝為有熊 國的國君,居軒轅丘,有熊國的具體地點在古之新鄭,軒轅丘即今之新密古城寨城址。以古城寨城址為代表的龍山文化,應是黃帝時期的考古文化。

    三 黃帝時期的文化特征
   
    當我們研究黃帝時期的文化時,黃帝的影響最大,功勞也最突出、最顯赫,黃帝通過戰爭,統一了中國,鑄鼎、筑城、建宮室、造字、作歷法、祭天地等發明均記在黃帝的名下。而這些方面均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關于黃帝文化的考古特征,《史記 · 五帝本紀》曰:“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集解》引皇甫謐曰:“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又云:“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 《史記 · 五帝本紀》曰:“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氏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 貙 、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軒轅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多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峒,登雞頭山。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黃帝以有熊國為根據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展開統一中國的偉大斗爭。從文獻資料中,為我們確定黃帝文化的范圍提供了文獻依據。可以清楚的看到黃帝文化是從有熊國發展到統一全國的,是從小到大的,是從局部逐漸走向統一全國的。在黃帝統一全國前,黃帝文化的范圍并不大,僅局于有熊國的范圍,有熊國在古新鄭,即春秋時期鄭國的范圍,隨著黃帝統一全國,黃帝文化才最后覆蓋全國,達到今之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湖南、湖北等。黃帝文化的遺跡,遍布黃河、長江流域。根據文獻提供的線索,我認為黃帝文化應該從城、青銅、文字和鼎文化等四個方面入手:

    1. 黃帝“始主城邑以居” ,“為五城十二樓”, 也就是說,黃帝時巳出現城。

    2. 青銅的使用,黃帝鑄鼎,都表明黃帝文化已經有較為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并巳經使用青銅為工具,尋找青銅也應是一個重要方面,因為青銅是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之一;

    3. 文字,黃帝史官蒼頡始作書;

    4. 黃帝文化是以鼎為炊器的考古文化,正是因為黃帝文化便用鼎為炊器,所以才演繹成黃帝鑄鼎,銅鼎成器。

    我們發現,鄭州地區龍山文化早中期之際,其炊器以鼎為主,應是有熊國的特征,黃帝統一全國后,這個地區的龍山文化開始出現袋足的 甗、斝,與鼎并存,這是多種考古文化匯集中原的反映。

    四 西陵在哪里

    西陵在哪里?有六說:一曰湖北省黃岡市西北,西漢時置西陵縣;二曰湖北浠水縣西南,三國時吳于此置西陵郡,甘寧為西陵太守;三曰湖北宜昌西陵區,三國吳黃武元年置西陵縣,宜昌西北有西陵峽;四曰四川茂陵,西漢元鼎年間于此置蠶陵縣,或有以西陵縣稱之;五曰四川鹽亭縣,因出土《嫘祖圣地》碑而聞名;六曰河南西平縣,因“西陵平夷”和古有西陵國而稱著。為什么嫘祖的出生地那么多?這是由于嫘祖發明養蠶,造福后人,得到后人敬仰的反映。六說熟是?我認為西陵在河南西平說比較可信,其理由如下:

    1. 從時間上看嫘祖故里:據《史記 · 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嫘祖既然是黃帝之正妃,必然是結發之妻,其結婚之時當在黃帝統一全國之前,即為有 熊國國君的時候。嫘祖所處的地方西陵,必然離黃帝居軒轅丘不會太遠,而西平之西陵距軒轅丘 120 公里,是西陵六說中距軒轅丘最近的一處。軒轅丘在新密(原屬鄭地),《水經注 ·潕 水》曰:“ 潕 水又東過西平縣北。縣,故柏國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平平夷,故曰西平。”三國曹魏時西平有西陵鄉,北魏時西平尚有西陵亭,明清時,西平尚存許多嫘祖廟,民間每年都要舉辦蠶桑節。所以,西陵當以在西平為妥。

    2. 西陵氏之后裔在西平,西平古有房國,即西陵氏之后裔。《國語 · 晉語》:“青陽,方雷氏之甥也。”韋昭注:“方雷,西陵氏之姓。聲雷。嫘同也。”方知古西陵氏姓“方雷”。后世又稱方姓。鄭玄箋:“方,房也。”故方姓后世又稱作房姓,即古代之房族和房國。關于房國所在,《漢書 · 地理志》:“吳房本房子國,楚靈王遷房于楚。吳王闔閭弟夫概奔楚,楚封于此,為棠溪氏。以封吳,故曰吳房,今吳房城棠溪亭是也。”《大清一統志 · 汝寧府》古跡曰:“棠溪城在西平西北百里,古房國也。”古房國即古方姓即方雷氏的后裔,古房國位于西平西陵,進一步證明西平是嫘祖母家西陵氏的故居。

    3. 西陵亭的考古考察,嫘祖是西陵氏之女,那么記念西陵氏的西陵亭在那里?根據《水經注 · 潕 水》曰:“ 潕 水又東過西平縣北。縣,故柏國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平平夷,故曰西平。”指明呂墟在西平縣西,在今西平縣城西 27 公里呂店鄉和師靈鎮交界的岡上,此岡海拔 70— 90 米 ,董橋遺址即位其上,南有洪河及其支流西草河,距西平27 公里,該遺址的面積 48 萬平方米,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蔡全法調查,該遺址是一處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東周至漢代的遺址。這個大型遺址的發現很重要,在考古年代上與嫘祖所處的時代相吻合。尤為重要的是,在董橋遺址的附近有一片叫嫘墳的墓地;在董橋的附近專探村西頭有供奉黃帝和嫘祖的“人祖廟”。西平養蠶歷史悠久,解放初期西平尚有嫘祖廟 6 座,有的稱娘娘廟,每年農歷 3 月初 6 ,董橋東 1 里的顧莊唱大戲,吃壽面,為嫘祖過生日;每年小滿,新繭上市,繭商兌錢唱大戲三天,祭蠶神。

    西平縣有龍山文化遺址很多,如耿莊遺址,在重梁鄉耿莊東,省保,面積 4.75 萬平方米;苗莊遺址,城郊鄉李莊村東北,縣保,面積 3 萬平方米;董橋遺址,呂店鄉董橋村東南,面積 3.99 萬平方米;桂河遺址,潭店鄉桂河村東北,面積 3 萬平方米;和張遺址,城郊鄉和張村東北,面積 45 萬平方米。這些遺址對于研究嫘祖故里有一定價值,應是西陵氏的居地遺存。

    以上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西平是嫘祖故里,研究嫘祖,必須與研究黃帝文化相結合。

    作者簡介:

    曹桂岑,男,漢族,( 1936年 ~ ),河南省遂平縣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考古學會會員,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秘書長,河南省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1995年 5。月河南省第三批省管優秀專家,曾赴挪威、香港、臺灣參加學術交流。長期在河南從事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楚文化。主要作: 1.《淅川下王崗》(合著), 2.《河南考古四十年》(合著), 3.《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貨幣部分主編), 4.《楚文物圖典》(合著), 5.《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合著)等,發表學術論文 50余篇 。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西平網(2009-05-24 )
0
下一條:西陵考 上一條:嫘祖故里與西平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