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走進駐馬店 >> 印象駐馬店 >> 瀏覽駐馬店

嫘祖的族源及其后代

2013/10/8 16:06:41 點擊數: 【字體:


    一 嫘祖的族源初探

    有關中國古代史有文字記載的正史,《史記》是最早的,也是最權威的和可信的。留傳給我們的這部歷史書是從黃帝開始記述的,而不是從比黃帝更早的時期開始的,這部永垂不朽的著作的作者司馬遷肯定是經過仔細考慮以后才決定:中國古代史從黃帝開始。

    如果我們把司馬遷已經了解過的,但后來在寫《史記》時又決定不用的材料再研究,加上后人新發現的材料一起綜合分析,也許是判斷歷史可靠性的最好辦法。但是,我們知道司馬遷研究過的流傳到 2000年以前的西漢時代的所有“古籍”幾乎都沒有再繼續流傳到今天。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件非常不幸的事,如果像今天通過網絡和其他通訊設備來查閱某類信息那樣方便的話,研究古代史就是件容易的事了。

    我們對嫘祖的了解有多少呢?嫘祖是黃帝的元妃,我們對黃帝的了解肯定要比對嫘祖的了解要多得多。那么,我們對黃帝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我們還是先回到司馬遷寫《史記》的時代,那時代離黃帝時代比今天要近二千年,而且當時的記述黃帝時代的“古籍”還能看到。司馬遷關于黃帝及其直接繼承者的材料,他主要依靠孔子的兩篇講話:《五帝德》和《帝系姓》。這些講話是孔子回答弟子提問時講的, 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志。事實上,幾乎可以這樣說,孔子對于弟子的提問有幾分不得不給予回答的樣子,因為他不希望士大夫中關于黃帝的誤傳和神話再繼續錯誤下去。

    孔子的弟子宰予問孔子:“以往我聽榮祈說,黃帝年齡三百歲。請問黃帝是人呢?不是人呢?他的年齡怎么會是三百歲呢?”孔子首先是勉強回答問題, “予!對禹王、湯王、文王、武王、成王、周公,能說清他們經過的歷史。黃帝距離現在太遠了,你問這個做什么呢?”他斷言要給黃帝一個完整的、可靠的說明簡直是不可能的。宰予接著又說:“上代的傳說,是又少又不明確的說法,好象黃帝實行的不是君子之道,所以我再次請問您。”在這個弟子的追問下,孔子把黃帝的德行和成就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概況后,接著他又說:“黃帝生存時先民得到利益約一百年,黃帝死后先民視其為神,心服他的治理法約一百年,后人雖忘掉了黃帝,但仍沿用其教化又約一百年,所以說黃帝年齡三百歲呵。”

    我們從正史中獲得的有關黃帝的事跡也就是這些了。而關于嫘祖的知識,在《史記》中僅有一條:“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從這段話來看,嫘祖是西陵氏之女。孔子是位非常嚴肅的歷史學先驅,也是一位深通帝王譜系之鼻祖,從他對黃帝及其直接繼承者的講解中可以看出,他突出的是德行和血統。梳理血統是疏通中國歷史網絡次序和層次的最重要的手段,血統一般以姓氏的形成和演化作為表達的形式。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過“治中國歷史而不注意姓氏的研究,是根本不行的”。本文將從正史和正史以外的一些資料膚淺地探索一下嫘祖的族源和其后代,供大家參考。

    嫘祖是西陵氏之女,說明西陵是古國名,氏也代表西陵古國所處的地域,即地名也。古西陵在今什么地方?
 
    關于西陵古址的說法主要有二,其一,《戰國策》第 6卷〈頃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這是史書上最早見到的西陵地名。此西陵即夷陵,西陵古址在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區。說明在戰國時期,西陵仍存在。這在近代所出的多種古今地名辭典中都有記載。其二,《水經注》注: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度龂·魏書》:和洽,汝南西平人。…… 明帝即位,進封西陵鄉侯,邑二百戶!端涀⑹琛罚何髁晖ぎ斣诮裎髌娇h。該西陵,與湖北宜昌西陵非一地也!吨袊沤竦孛o典》:西平,春秋時柏國也,西漢置西平縣,古址在今河南西平縣西!度陮幐·建置篇》:黃帝有熊氏之裔柏夷亮父,父子為帝(顓頊)師,肇封于柏,為柏子國地,春秋為楚所滅!讹L俗通義》:春秋時柏子國,后為楚成王所滅。地域在今河南西平、舞鋼一帶,都城在今尹集鄉!吨袊瞎攀沸绿健罚喊刈訃盒。

    《元和姓纂》:古侯國西陵氏女嫘祖為黃帝之正妃,后世以嫘為氏!讹L俗通義》:相傳黃帝元妃西陵氏,名方雷,故稱方雷氏。方雷氏之后有方氏!秶Z·晉語四》:青陽,方雷氏之甥也!醋ⅰ担悍嚼,西陵氏之姓。《中國上古史新探》:方雷氏,古氏族名,己姓,地望不詳。嫘祖的嫘,方雷氏的雷,是同音字,在《世本·帝王世本》中嫘祖為纍祖,也是同音字之故。嫘,也可以是累、傫、儽、壘、類、靁等,古時通用。

    嫘祖為西陵古國之女子,其名為方雷,其后有方雷氏,古氏族名,己姓。西陵古國地在西平,而西平為古柏國之地,也為己姓。這說明黃帝元妃嫘祖的母國——西陵古國,己姓也。己姓部落是什么樣的氏族呢?甲骨文《卜辭》中也提到過己氏族,但是對其描述很少。根據甲骨文的“己”的形狀,后人對其描述是象一條繩索。金文、小篆和楷書一脈相傳,沒有太大的變化,最后形成今天的“己”字。己氏族與擅長編織或愛戴繩索一定有關。來自西陵氏(己姓)嫘祖的最大功績是發明蠶桑,教民紡織,制作衣裳,被后人尊為“人文女祖”。嫘祖,也稱累祖,所帶女部應是表示其為女性,嫘比累是在更晚的時期出現的文字。累的本義《說文》中解釋為:相連綴得其條理,縫得均勻得體。又說,其另一義是指大繩索。嫘祖兩字完全引申出和體現了:古代己氏族的特長和嫘祖的養蠶抽絲、紡線織布、量身縫衣的功績之含義。所以,我認為嫘祖的母國西陵氏的血統應屬于散居于黃帝部落周邊的炎帝系統的己姓部落中的一支。

    二 嫘祖的后裔

    嫘祖的后代是如何呢?自炎黃時期以來,所有能看到的古今有關姓氏的書籍,基本上都反映了殷商以后的父傳子的血統傳遞規律,沒有一例完全以母系方式傳遞下來的姓氏。所以,我們提到的嫘祖的后代實際上是指嫘祖所出的黃帝直系后裔,或者是黃帝部落與嫘祖的西陵氏(或者方雷氏)的婚配人群的后裔。

    黃帝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這也許是當時的風俗。黃帝元妃嫘祖,次妃女節、彤魚氏、嫫母,史有記載,黃帝有子二十五個,其中十四人被授于不同的姓,而且同姓者有二對,其一對為己姓,另一對為姬姓。姓一般出于母,以得姓之不同,可知生母之不同。姓數總為十二,知黃帝娶妃至少有十二個,其余十一個子不得其姓,可以認為是不知其母之姓,所以也沒有被記錄流傳下來。

    根據姓隨母族之規矩,子所封地是為母族所在之地也,兒子隨母親生活,把兒子的封地與母親的氏族居地結合在一起,自然與母族血統相屬,誼氣相關,如家人父子,無間彼此,起初互相之間不易動武。這是黃帝時期異族通婚的典型,這種以異族女子為妃,以其所出去治理其地,是制服異族的最巧妙有效之術,中國歷代帝王與周邊的民族關系,也是一脈相承地用這種方法來獲得國家的和平和發展。但是,這種親誼融洽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數代之后就變的淡薄了,反戈以向本族時有發生。

    西陵氏嫘祖所出的氏族,史書上提到三支,一為青陽氏,二為昌意,三為龍苗。關于龍苗的資料很少,先不涉及。有關青陽氏有兩支,一青陽氏己姓,另一青陽氏姬姓。說己姓青陽氏,其母方雷氏,而姬姓青陽氏,其母嫘祖。從上文知道嫘祖也名方雷,也稱方雷氏。說到黃帝次妃有女節、彤魚氏、嫫母,并說黃帝次妃女節,方雷氏。我認為,青陽氏確有兩支,分別由元妃嫘祖和次妃女節所生,元妃嫘祖和次妃女節均出自方雷氏族,而元妃嫘祖的氏族更明確是居住于西陵的方雷氏族,稱之西陵氏。元妃嫘祖所出的青陽氏,為玄囂,也叫元囂,姬姓也。玄囂之孫為帝嚳,是為高辛氏。元妃嫘祖所出昌意,昌意之子(一說之孫)顓頊,是為高陽氏。

    顓頊帝和帝嚳的后裔十分龐大,他們的后代立了國的,在《路史·國名紀》中明確提到的分別有 95個和 302個。以上近 400個國名代表了這些氏族在發展中和其他氏族融合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姓氏,我們今天使用的漢族姓氏中大約有三分之二來源于他們,即黃帝與嫘祖結合的后代。其中當代 100個大姓中出自顓頊帝的后代的姓就有 22個:李、趙、黃、胡、朱、羅、梁、董、程、沈、蘇、夏、田、姚、廖、韋、陸、白、秦、江、顧、孟,這些姓所代表的人口大約有二億八千多萬,大約占了當代中國總人口的 20%。

    對于嫘祖的族源的探索有助于對炎黃時期歷史的了解,分析血緣的關系能加深了解中國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之間過渡和進化的機制,同樣有助于對中國人姓氏的產生、演化的了解,進而對中國人傳統血統思想的根源,民族間融合和同化,中國人的民族內聚力的形成的了解也定能起到幫助。

    注 釋:

    [ 1] (春秋)左丘明:《國語·晉語四》

    [ 2] (戰國)《世本·帝王世本》

    [ 3] (戰國)《古本竹書紀年·五帝紀》

    [ 4] (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 5] (漢)劉向:《戰國策》

    [ 6] (漢)戴德:《大戴禮記·五帝德》

    [ 7] (漢)戴德:《大戴禮記·帝系姓》

    [ 8]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姓氏篇》

    [ 9]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 10]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

    [ 11] 9] (唐)林寶:《元和姓纂》

    [ 12] (宋)羅泌:《路史》

    [ 13] (宋)鄭樵:《通志·氏族略》

    [ 14] (清)馬骕:《繹史·世系圖》

    [ 15] (清)馬骕:《繹史·黃帝紀》

    [ 16] 臧勵龢:《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 17] 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

    [ 18] 潘英:《中國上古史新探》

    [ 19] 袁義達:《中華姓氏大辭典》

    [ 20] 吳國楨:《中國的傳統》

    [ 21] 何光岳:《氐羌源流史》

    [ 22] 許順湛:《五帝時代研究》

    [ 23] 河南省西平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嫘祖文化資料摘編》

    作者簡介 :

    袁義達,( 1947年 ~ ),籍貫浙江奉化。畢業于北京大學,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遺傳發育所創新前沿項目負責人,F任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一直從事人類遺傳學和中國人姓氏的研究,參加或主持過多項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在國內外共發表了 50余篇論文和三部專著(《中華姓氏大辭典》和《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發現了中國人姓氏分布和遺傳的規律,分布曲線和公式,首次提出了中國人姓氏“基因”的存在,創建了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西平網(2009-05-24 )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