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子嗡”屬于地方小戲。其具體詳實記載,尚無文字可查。僅據健在老藝人口述,它是以漁鼓、道情和河南墜子并吸收了民間的秧歌及花鼓小調于辛亥革命以后形成的。開始只有雙人對唱的單一表演形式,爾后,受其它劇種影響才逐漸發展成能演出多角的大戲。民國三、四十年代,在我區確山縣的任店、李新店、新安店、留莊和正陽縣西南部一帶的鄉鎮農村,頗為流行。它的表演藝術和早期的曲子戲近同,沒有嚴格的身段程式和基功要求,任憑演員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自由發揮。正是由此原故發展較緩慢。半個世紀中不但沒能廣泛流傳,而且也未形成像樣的班社和名家。至建國前后,該劇種基本上已消聲匿跡,未見有正常性活動。
墜子嗡的聲腔板式有二八、流水、栽板、垛子等。其特點是唱二八和流水板時,多系重句。常用的曲牌有:[一串鈴]、[小桃紅]、[倒脫鞋]、[筋斗落]等。
它的主要伴奏樂器文場有墜胡、皮嗡、三弦、笙、悶子等;武場有單皮、大鑼、小鑼、手釵、梆子等。
墜子嗡的演出劇目,一部分為家庭生活小戲,且大部分是根據長篇故事和兄弟劇種適合自己演唱的劇目進行移植、改編過來的,如《金鞭記》、《玉環記》、《脂粉記》、《大紅袍》、《李翠蓮上吊》、《打萬監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