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濮陽大弦戲(2)
2013/4/16 15:16: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早在1953年,濮陽縣文化館遵照原平原省音樂工作組下發的“關于對稀有劇種濮陽大弦戲源流、曲譜調查”的文件精神,指派文化工作者周云峰隨團半年之久。周云峰曾寫出《濮陽大弦戲源流、曲譜調查》一書稿,寄中國民族音樂研究所,后因周云峰被錯打成右派,寄出的書稿再無音信。1988年,戲劇專家武豐登曾在《濮陽戲曲志》上專門撰文論述過大弦戲的藝術特色。2004年11月,濮陽大弦戲劇團在河南省稀有劇種會演中,所參演的劇目《殷洪下山》、《趙氏孤兒》一舉摘得7枚金牌,受到與會專家及觀眾的高度評價。大弦戲在豫北廣大鄉村有著眾多的戲迷,有一次大弦戲去長垣縣城演出,一位戲迷看到劇團裝樂器的箱子已破爛不堪,就一聲不吭從商店里給買來個新皮箱。當地人常說:看戲還是看大弦戲,人家濮陽大弦戲有看頭、有聽頭。
生存進行時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娛樂節目的豐富多彩,濮陽大弦戲演出市場逐年萎縮,經濟收入逐漸減少。因農村只有農閑時才請戲入村,所以大弦戲劇團一年只有五六個月的演出時間,按一天兩場算起,一年也只有300場次左右,除去各項演出開支,每場所剩也就是二三百元。每年縣財政所撥的經費僅夠補貼退休職工的養老保險金,演員平均月工資不足150元,也僅夠上交養老保險金。劇團放假時,演員全靠外出打工、做些小生意來養家糊口。劇團無一間排練房,服裝、道具、音響大多還是20年前的班底,更新困難。而更讓人擔憂的是該戲20年沒有培育新人,劇團各行當青黃不接,而掌握唐宋大曲和大弦戲曲牌音樂的僅剩一人,且年近古稀,大多劇目、曲牌、特技失傳,急需搶救挖掘。在這艱難的困境下,大弦戲演員依然保持著高尚的精神品質,他們不畏清貧執著敬業,堅持一心撲到大弦戲演出上,沒有離開,沒有一個叫苦喊怨。為了大弦戲這個老輩子傳下來的團能夠發展下去,劇團里發生了許多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如70余歲的老演員王景恩甚至用不講情理、不近人情的辦法讓自己的孩子留在劇團。王景恩在退休時對他的兒子、兒媳說:只要你們倆人能在劇團安心演出,家里的一切事情俺全包,孫子的穿衣、吃飯、上學、零花錢俺全管,不用你們操一點心,如果你們調出大弦戲,俺啥都不管。大弦戲著名武生演員、70余歲的杜恩榮為了彌補大弦戲演員接不上茬的局面,他不顧年邁多病,放棄安逸的退休生活和家人的一次次苦勸,毅然和年輕演員奔波在鄉村,吃一樣的大鍋飯,住一樣的破房子,堅持一天三晌演出。退休演員楊進海把大弦戲當成自己的家,他在演出之余,還主動縫補箱衣、修理刀槍把子、頭盔等工作。現任團長、40余歲的姚繼春本來住在濮陽市內,家里有臨街門市房,還有生意紅火的食品加工廠,但他為了大弦戲的生存和發展,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劇團上。姚繼春說:濮陽大弦戲1000多年都沒有散過團,絕不能叫它在我手里撤了伙,再困難,咬咬牙也得挺過去。姚繼春任勞任怨,從不言放棄。
隨著國家文化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啟動,濮陽大弦戲的藝術價值和生存狀況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媒體對此做了大篇幅報道。在省內引起了較大反響。濮陽市文化局、濮陽縣文化局為搶救、保護大弦戲這一即將消亡的“御戲”,曾數次向省市有關部門呈報搶救大弦戲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的緊急報告,渴望得到有關部門一定的政策和資金的援助。2004年8月,河南省藝術研究院派專家隨劇團多日,寫出了《河南省少數劇種——濮陽大弦戲目前生存狀況的調查報告》,詳實記述大弦戲的發展現狀及藝術價值,上報省文化廳。對此,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已將該劇種列入河南省首批重點保護試點單位,使這一千年藝術奇葩、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濮陽大弦戲,能在中原大地盡展風姿,發揚光大。愿大弦戲如愿以償。 (劉小江 郭克柱 肖文剛)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200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