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大宋宣和年間,大名府尹梁師寶(《水滸傳》中的梁中書),為其岳父蔡京祝壽,于5月下旬將10余車金銀財寶差大名尉馬安國一行押送。出大名南行幾十里,到南樂縣北黃河大堤上,天熱口渴在棗林歇息,被賣酒者用蒙汗藥麻倒,后來報南樂知縣,查出五花營有酒家名花約。經審,花約供出阮氏兄弟早晨曾到酒店買白酒一擔,放入蒙汗藥劫得生辰綱。梁山好漢將一部分金銀分散給當地貧苦百姓,由于劫取生辰綱是殺頭之罪,所以五花營人就想出了把故事情節融入舞獅之中以示對梁山好漢的謝意,把腐敗朝廷和魚肉鄉民的貪官梁中書比喻成殺氣騰騰吃人的猛獸獅子,把砍柴兄弟比喻成被官府魚肉的百姓,把梁山好漢比喻成打獅英雄,最后梁山好漢終于把獅子打死,寓意梁山好漢終究會推翻當時的腐敗統治。五花營人為紀念這一重大事件的發生,把舞獅表演經過漫長興衰更替的曲折發展過程,一直保持到今天。
五花營獅子舞由兩只獅子表演,分別有兩人披一麻批染制而成的獅子皮,一人端頭,一人披皮扮演獅子,另一人為畫獅者,手舞用紅、橙、黃、綠、青、藍、紫等7種顏色纏繞而成的繡球。開場由手拿繡球者逗引獅子表演抖毛、翻滾、直立、搶球、雙獅鬧等常規動作后,兄弟二人和打獅者根據故事情節相繼出場:兄弟二人上山砍柴、雙獅滾繡球、雙獅鬧、雙刀打獅、探海、獅鬧、單刀打、雙獅爬山、鏜打、赤手擒獅。
故事從兄弟二人上紫竹山砍柴開始,途中遇到猛獸獅子被吃掉,人們為了除掉此害,請來梁山好漢幫助擒拿猛獅,誰料梁山好漢找到這兩只猛獅,從山前攆到山后卻又被獅子吃掉。后來人們告知晁蓋,就派武松來擒了獅子。
我國古代無論南獅、北獅,都被視為一種吉祥獸,在重大節日以舞獅增加節日歡慶氣氛,可用來鎮鬼、驅邪。而五花營舞獅,獅子卻被比喻成一種邪惡的化身,是一個屢屢傷人、兇殘無比的吃人猛獸,最后被梁山好漢打死,體現了一種人定勝天的氣概。
這里的舞獅特點在于重故事情節及表演情緒的變化,既有緊鑼密鼓的熱鬧喜慶舞段,又有悲傷哀婉的節奏,演員的表演適度得體,引導觀眾或喜或悲,過渡自然。表演風格糅和了“南獅文、北獅武”的共同特點:剛開場,是武獅表演,在獅子的騰、閃、躍、撲、翻、滾等動作中,變化出很多高難技巧,如二獅下山、搶球、猛獅下山、上高梯、跳澗等,表現出獅子的耀武揚威、飛揚跋扈,鮮明地表現了獅子的兇猛個性。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從獅子吃人的兇殘到獅子被梁山好漢追打得無處可逃,進入文獅表演,表演動作有打滾、抖毛、朝拜、撓癢等,看著憨態可掬,其實極盡獻媚之能事。演出共10場,長達2小時30分,整場演出體現了一種氣貫山河的磅礴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