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地望
2013/4/16 15:55: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第二節 地望
舜帝是哪里人?出生于何地?對于這個問題,歷來頗有爭議,眾說紛紜。春秋以前,舜帝地望在文獻典籍上沒有明確記載。最先見諸典籍,是《孟子·離婁下》:“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近四百年以后,西漢史學大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說:“舜,冀州之人也。”這是舜帝地望第二次見諸典籍。由于孟子與司馬遷的說法不太一樣,孟子說舜帝“生于諸馮”、“東夷之人”,司馬遷則說舜帝是“冀州之人”,從而引起了后人對舜帝地望的無休止爭論。歸納起來,后人對舜帝地望大體有以下五種說法,即山西垣曲說、山西永濟說、山東諸城說、山東荷澤說、河南濮陽說。這五種說法,說到底,都是從孟子與司馬遷的說法中派生出來的或衍生出來的。山西垣曲、永濟在先秦時期屬冀州,于是有人就將山西垣曲說與山西永濟說歸于司馬遷的冀州說。而山東諸城、荷澤、河南濮陽等,在上古時代屬東夷之地,于是有人將這三種說法歸于孟子的“東夷說”。實際上,事情并非這么簡單。要搞清楚舜帝地望,還是要從孟子的“東夷說”與司馬遷的“冀州說”入手進行研究與探討,搞清楚與舜帝出生地有關的四個地名:東夷、冀州、雷澤、諸馮。
一、東夷在哪里?
史家將上古時期活動在中國境內的氏族部落劃分為六大部族。活動于西部的氏族部落稱之為西戎,東方氏族部落稱之為東夷,北方氏族部落稱之為北狄,南方氏族部落稱之為苗蠻或南蠻,東南沿海地帶的氏族部落稱之為百越,西南地區的氏族部落稱之為百濮。這種劃分,是以上古時代山西南部一帶為中心點的。但是,這些稱謂,這些地理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發展變化著。如東夷是中國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但是,“夷”、“東夷”又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地理概念。夏商周三代,已經有了“九夷”之稱。郭璞《爾雅注》:“九夷在東。”這就是說,先秦時期的“九夷”對東方部族的分布范圍劃分得更細了,但仍然限于對東方部族的稱謂。而到了漢代,夷所指范圍就發生了變化,比先秦時期有所擴大,有時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數民族,如總稱西南少數民族為“西南夷”。
孟子說舜帝是“東夷之人”,很顯然就排除了舜帝出生在山西境內的可能。有一種看法認為,從孟子所言看,在春秋時期,將“東夷”帝舜與“西夷”周文王并舉,顯然不是把“東夷”作為專有名詞使用,而是指周王朝都城鎬京(今西安)之外的區域——鎬京方圓五百里以外皆稱“夷”。因此,持這種看法的人將京都以東稱“東夷”,京都以西稱“西夷”,并說山西垣曲、永濟在鎬京東千余里,亦可稱“東夷”。這種看法看似有理,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堯舜時期的政治活動中心是在今山西南部,當時這里是不會稱夷的。夏代的都城曾建于陽城(今河南登封東)、斟鄩(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這些地方肯定是不會被稱之為“夷”的。商代的都城始建于亳(今山東曹縣南),曾多次遷移,最后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但無論怎樣遷都,其都城均在山東、河南、山西一帶。如果按照都城方圓五百里以外皆稱夷的說法,即使山西南部在商代能夠稱“夷”,恐怕也只能算“西夷”,而不能算孟子所說的“東夷”了。到了周代,西周的都城在鎬京(今陜西西安南灃水東岸)。因此有的就說這個時期的“山西垣曲、永濟在鎬京東千余里,亦可稱為‘東夷’”。這里有兩個問題:其一,西周時期,鎬京方圓五百里以外的區域是否皆稱為“夷”,東方的叫東夷,西部的叫西夷?夏、商、周三代的“夷”,是東方氏族部落的泛稱,也叫“東夷”。特別是商代以后,對東方氏族部落的劃分越來越細,因此又有“九夷”之說,而“九夷”仍然是指“東夷”,并非他指。直到漢代以后,才將“夷”的概念擴大到其他地方,于是才有了“西南夷”一類的稱謂。其二,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孟子(約前372-前289)是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而且是生活在戰國時代的人。然而,周幽王于公元前771年為犬戎所殺,周平王于第二年(前770)就已經將都城東遷到洛陽。此后的周王朝,史稱東周。東周王朝的前期稱為春秋時期,后期則稱為戰國時期。孟子生活的年代已屬戰國晚期。東周王朝于公元前256年為秦所滅。這就是說,孟子在世時,東周王朝盡管已經風雨飄搖但仍然存在。這時的東周都城是在洛陽,孟子當然也是清楚不過的。而這時期的山西垣曲、永濟,是在洛陽以西千余里,當然也就不可能將其稱之為“東夷”了。同時,由于孟子是鄒人,他對于什么是東夷應當是很清楚的。也可能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孟子所說的東夷是以鎬京為中心的。這也可能是一廂情愿。從夏代至戰國,時間近二千年。作為一個生活在東夷范圍的孟子,為什么不以夏代都城和商代都城為中心來劃分東夷、西戎,也不以自己所生活時代的東周都城洛陽不中心來劃分東夷、西戎呢?為什么偏偏要以只存在了二百多年的西周王朝都城鎬京為中心,把山西南部劃入東夷范圍之內呢?
綜上所述,“東夷”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在先秦時期都是比較清楚的,即是指太行山以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以及今山東、安徽和蘇北一帶。雖然東夷所指范圍在不同時代有所變化,但這一基本范圍是比較確定的。退一步講,東夷所指范圍無論怎樣變化,都輪不到把山西南部稱為東夷。換句話說,山西南部包括垣曲、永濟,無論如何不在東夷范圍之內。因此,舜帝無論如何不是出生于山西南部的。
二、冀州在哪里?
冀州為古“九州”之一。《尚書·禹貢》中的冀州,西、東、南三方都以當時的黃河與雍、豫、兗、青等州為界,指今山西和陜西間黃河以東、河南和山西間黃河以北、河北東南地區。《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周禮·職方》:“河內曰冀州。”漢武帝時,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冀州為其中之一。轄境相當于今河北中南部、山東西端及河南北端。
有的認為,山西南部古屬冀州。司馬遷說舜帝是冀州之人,因此舜帝就是山西南部地區的人,或者說得更具體一點舜帝就是今山西垣曲或永濟的人。這種看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古之冀州包括山西南部,這確實沒錯。但是必須看到,冀州并非僅僅是指山西南部。上古至先秦時期,今山西和陜西間黃河以東、河南和山西間黃河以北、河北東南地區,均屬于古代冀州范圍。到了漢代,冀州的地域在為縮小,只有今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和山東西部一帶地方。司馬遷說舜帝是冀州之人,并無具體所指,未說舜帝是山西人,也沒有說舜帝是河南人或山東人。如果他所說的冀州是指先秦時期的冀州,那也不是確指山西南部地區;如果他所說的冀州是漢代的冀州,這時的冀州根本就不包括山西南部地區。因此,司馬遷說舜帝是冀州之人,只是說冀州這樣一個大地名。如果把司馬遷的這句話,作為舜帝出生于山西垣曲或永濟的依據,顯然是沒有多大說服力。
從孟子說舜帝是東夷之人,到司馬遷說舜帝是冀州之人,好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觀點。但只要仔細地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看到,他們所說的實際上是一回事。如果把古代的東夷范圍與古代冀州范圍疊到一塊,我們就會發現,東夷與冀州有一塊比較大的地方是重疊的。這個重疊的地方,可能就是舜帝的出生地。這個重疊的地方在哪里?就在山東西端、河南東北角、河北東南一帶,即今之山東荷澤、河南濮陽、河北邯鄲一帶。因為這一帶是東夷與冀州重疊的地區,既屬東夷,也屬冀州,把這里叫做東夷地區是可以的,把這里叫做冀州也沒有錯。如果孟子和司馬遷所指的都是這一區域,那么他們的觀點實際上是一致的。
三、雷澤、姚丘在哪里?
很多古代文獻都提到與舜帝出生相關的兩個重要地名,即雷澤和姚丘。《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丘。”《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索隱》引皇甫謐云:“舜母曰握登,生舜于姚墟,因姓姚氏也。”《括地志》:“姚丘在濮州雷澤縣東三十里。”《水經注》:“雷澤東北有姚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雷澤何處?姚丘何方?由于舜帝后裔人數眾多,遍布全國各地和很多國家與地區,為紀念祖舜帝,就把雷澤、姚丘這些地名帶到了各個地方。因此,雷澤、姚丘之類的地名,在全國各地都有。但是真正的雷澤、姚丘在什么地方?或者說最初的雷澤、姚丘在什么地方?筆者認為,就在山東荷澤市的鄄城一帶。
雷澤是一個古澤名,又名雷夏。《尚書·禹貢》:“雷夏既澤。”澤是聚水的洼地,湖泊、沼澤均可以稱之為澤。如古時的云夢澤,就是現在的洞庭湖及其周圍地區,包括今湖北荊州一帶。由于氣候的變化,過去的很多湖泊、沼澤都消失了。雷澤也是一樣,唐代尚見于記載,但此后就干涸消失了。因此,雷澤在什么地方,就只有通過考證才能確定了。隋開皇十六年(596)置雷澤縣,因雷夏澤得名,治所在今山東荷澤東北。金貞元二年(1154),雷澤縣廢入鄄城縣。而姚丘是與雷澤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那么姚丘也應當在雷澤一帶,或者說在鄄城一帶。《括地志》載:“姚丘在濮州雷澤縣東三十里。”《括地志》所說的雷澤縣屬濮州,而現在的鄄城屬荷澤,這是由于歷史上的行政區劃變更所至。秦始皇五年(前242)置東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西漢時轄境相當于今山東東阿、梁山以西,山東鄆城、東明、河南范縣、長垣北部以北,河南延津以東,山東茌平、冠縣、河南清豐、濮陽、滑縣以南地區。晉咸寧三年(277),改東郡置濮陽國,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縣),轄境相當今河南滑縣、濮陽、范縣、山東鄆城、鄄城等地。西晉末除國為郡。北魏郡治鄄城(今山東鄄城北)。隋開皇十六年(596),改濮陽郡置濮州,治所仍在鄄城。隋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621)復置。轄境相當于今山東鄄城及河南濮陽南部地區。清代,濮州不轄縣。1913年,改濮州為濮陽縣。這樣,秦至西晉,東郡、濮陽郡(國)的治所在今河南濮陽,北魏至明清時期,濮陽郡、濮州的治所在今山東鄄城。1913年,除州為縣,稱濮陽縣,屬河南。因此,《括地志》說雷澤縣屬濮州是正確的。而現在河南的濮陽與歷史上的濮州是兩個不同概念。從河南濮陽方面說,歷史上的雷澤屬于濮州,1913年除州為縣,說雷澤屬于濮陽,有一定道理;說舜帝出生在雷澤之姚丘,是濮陽人,當然也有一定道理。從山東荷方面來說,歷史上的雷澤縣,已于金貞元二年(1154)廢入鄄城縣,鄄城又是北魏以后的濮陽郡和濮州的治所,現在的鄄城屬荷澤,雷澤理所當然地屬于荷澤;舜帝出生于雷澤之姚丘,說舜帝是荷澤人,是天經地義之事。撇開現在的爭論不談,就歷史而論,舜帝地望應為鄄城一帶,擴大一點范圍來說,舜帝地望在今山東荷澤一帶。
四、諸馮在哪里?
《孟子·離婁下》:“舜生于諸馮”,是“東夷之人”。在孟子的說法中,“東夷”與“諸馮”是連在一塊的地名,東夷是大地名,諸馮是小地名,諸馮是在東夷的范圍之內。楊伯峻注曰:“諸馮,傳說在今山東荷澤縣南五十里。”有的說諸馮在山西。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三·平陽府》:“又諸馮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諸馮,蓋即此。”《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則采用了這兩種說法:“諸馮,山東荷澤縣南50里,相傳即舜生處,即今諸城縣。又山西垣曲縣東北50里有諸馮山。”已如前述,我們可以將諸馮從山西排除出去。一個最簡單的原因,山西一帶不在古代“東夷”范圍之內。山西垣曲、永濟以及洪洞等地有著大量與舜帝相關的地名。垣曲因有諸馮山,就說舜帝出生在垣曲;永濟也有姚墟,有古稱諸馮村的舜帝村,還有“舜井”、“舜廟”,就說舜帝出生在永濟;洪洞也有一個村叫“諸馮村”,于是就說舜帝出生于洪洞。這些說法都是不科學的。由于永濟蒲坂是舜時的國都,永濟、垣曲、洪洞等地是舜帝活動過的地方,或者是舜帝后裔居住過的地方,這些地名都是舜帝后裔為紀念舜帝而起用的。因此,這些地名并不能說明舜帝就出生在這里。也有學者認為,“諸馮”即“諸城”,舜帝出生地就在今山東之諸城。他們的依據是,有虞氏部落屬東夷族群,而“東夷”這一族群的活動范圍正在今天的山東與蘇北地區,今山東諸城正好位于這一范圍之內。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有虞氏原是一個以狩獵為生的部落。如果舜帝出生在黃海之濱的諸城,就會向漁獵為主的海洋文明發展,而不會爬山涉水,遠行三四千里,跑到山西南部向農耕文明發展。因此,我們認為帝舜生地在今山東荷澤一帶。這里既屬于東夷范圍,又屬冀州之地。荷澤至鄄城一帶,還是古雷夏澤(雷澤)所在地,隋至宋金時期,還設立了雷澤縣。荷澤縣南50里的地方還存在過一個與諸馮有關的諸城縣。所有這些表明,諸馮就在今山東荷澤一帶,這一帶就是舜帝的出生地。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舜帝與舜帝陵》201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