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姓形成于春秋初期,發源于今河南濮陽,是從展姓衍生出來的,而展姓又出自姬姓,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稱“柳氏出自姬姓”,并具體解釋說:“魯孝公子夷伯展孫無駭生禽,字季,為魯士師,謚日惠,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
魯國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之弟周公姬旦的封國,魯孝公叫姬稱,是魯國第13位君主。他有個兒子叫夷伯展,夷伯展的孫子叫無駭,無駭以祖父名命氏,姓展。展無駭的兒子叫展禽,字季,為魯僖公(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7年在位)時人,在魯國任士師(獄官,主察獄訟之事)。展禽為人正直,堅持正義, 任士師時曾三次被黜; 同時以善于講究貴族禮節著
稱。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齊國進攻魯國,他派人到齊國勸說退兵,因此在魯國很得民心。展禽的封邑在柳下,故世稱柳下季;又因其死后謚號為“惠”,史稱柳下惠。柳下惠的子孫以柳為氏,就是中國柳姓之始。柳下即柳下屯或柳屯,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在今河南濮陽縣東。
許慎《淮南子》注:“展禽之家樹柳,行惠德,因號柳下惠。”即認為展禽被稱為“柳下惠”與家庭種柳樹多有關,進而又因柳樹而得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不同意此說,認為:柳,“一曰邑名,當從以邑為氏之說”。
柳氏形成后,主要是在今河南北部和山東西部一帶發展繁衍。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國所滅,柳氏族人有一批南遷到楚國境內,至秦始皇并吞六國后,又有一批人遷到今山西境內。秦末,柳下惠的裔孫柳安始居解縣,因解縣屬秦河東郡,故稱其為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此后相當長時期內,河東解一直是柳氏的發展繁衍中心,直到宋代以前,“河東”仍是柳氏的郡望所在,柳姓的許多名人也大都出自河東。《新唐書·宰相世系》說,柳安之孫柳隗,西漢時任齊相,隗的6世孫柳豐,為東漢光祿勛。豐的6世孫柳軌,為晉吏部尚書,其子柳景猷,為晉侍中。景猷有二子、耆、純。耆,太守,號“西眷”,有二子:恭、琚。柳恭,任后魏河東郡守,“南徙汝、潁,遂仕江表(泛指今長江以南地區)”。柳純,任晉太常卿、平陽太守,其后裔有一支遷至陜西耀縣,有的遷往其它地區。戰國末期南遷至楚國境內的柳氏,在晉代以前有遷入四川者,如晉有成都人柳隱;還有遷至廣西融入少數民族者,如晉代有“南蠻扶南國”(在今廣西境)女王柳葉。早期留居河南境內的柳氏,有北遷到河北者,還有直接南遷至福建者。據《臺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有河南柳姓軍校隨同前往。唐代以后,柳氏稱盛于南方,而且分布相當廣泛,例如:宋代詞人柳永為崇安(今屬福建)人,經學家柳約為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柳友直為湘陰(今屬湖南)人,柳平為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元代文學家柳貫為浦江(今屬浙江)人;明代的柳升為懷寧(今安徽安慶)人,柳希玭為廬江(今屬安徽)人,柳瑛為臨淮(今安徽鳳陽)人,柳以蕃為吳江(今屬江蘇)人,柳琰為儀真(今江蘇儀征)人,柳華為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柳敬中為慈溪(今浙江慈溪)人,柳楷為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柳濟為德化(今屬福建)人;清代柳寅東為梓潼(今屬四川)人,柳逢良為陽朔(今屬廣西)人。柳氏的堂號為“仰峰”。清朝嘉慶二年(1797年),福建漳州柳氏開始移居臺灣,人數不斷增多,后又有到海外謀生者。
早在春秋時期,柳姓就有比較著名的人物,如衛國有柳莊,被衛獻公稱為“社稷之臣”;春秋末有農民起義領袖柳下跖,曾率九千名起義軍“橫行天下”。晉代以后,柳姓涌現出一些在文化方面有成就的名人,例如:南朝梁有詩人柳惲,為河東解人,亦善弈棋、彈琴;還有書法家柳僧習,善隸書,亦為解人。唐代有文學家柳冕,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書法家柳公權。柳冕,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官御史中丞、福建觀察使,主張文章必須闡發“六經”之道,為韓愈文論的先驅。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人,曾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貶為永州司馬,后遷柳州刺史,故稱柳柳州。他與韓愈皆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所作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其詩歌成就主要表現在山水詩方面,詩風清峭峻潔;在哲學上有《天說》、《天對》等重要論著。柳公權,字誠懇,就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工書,尤以正楷最為知名。其書法骨力遒健,結構勁緊,自成面目,稱為“柳體”,對后來影響很大,與顏真卿并稱“顏柳”。北宋有散文家柳開,大名(今屬河北)人,主張作文應有助于封建教化,反對宋初的華靡文風;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位專力寫詞的作家,其詞多寫歌妓愁苦和城市風光,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表現封建文人失意的情緒,并善于以俚語入詞,使詞的語言通俗化、口語化,且音律諧婉,便于歌唱,因此,其作品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一時傳遍四方。清代有畫家柳堉,江寧(今屬江蘇)人,畫山水遒逸蒼茫,兼工書,善詩;畫家柳遇,吳縣人,工畫人物、樹石;經學家柳興恩,丹徒(今屬江蘇)人。此外,南朝宋有尚書令柳元景;唐代有高宗時宰相柳奭,昭宗時宰相柳璨,德宗時宰相柳渾,修椒陂塘為民興利的潁州刺史柳寶積,唐末王仙芝起義軍將領柳彥章;清代有醫學家柳寶詒。
在近現代史上,柳姓較有影響的人物有柳亞子、柳直荀、柳湜、柳國喜等。柳亞子(1886——1958),詩人,江蘇吳江人,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有《柳亞子詩詞選》行世。柳直荀(1898——1932),湖南長沙人,曾留學日本,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政治部主任、紅六軍政治委員、紅三軍政治委員等職。1931年6月任中共鄂西分特委書記,于1932年4月率部返回洪湖地區,不久犧牲。柳湜(1903——1968),湖南長沙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后,任《人民教育》總編輯,并當選為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柳國喜(1909——1983),遼寧新金人,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總結出一套手工曬鹽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1956年和1959年兩次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
柳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居于第130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在臺灣為第97大姓。柳姓分布以山東、四川、湖北、湖南為多,這四省的柳姓約占全國漢族柳姓人口的62%。
柳姓不僅是漢族常見姓氏,而且也是一些少數民族的姓氏。例如,苗、水、彝、滿、蒙古、土家、東鄉、朝鮮等民族均有柳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