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濮陽 >> 走進濮陽 >> 印象濮陽 >> 瀏覽濮陽

大運河沿岸地名解讀

2013/10/23 15:59:24 點擊數: 【字體:

 
        在浚縣,與大運河(衛河)有關的地名多達100來個,僅村鎮街名就達30多個。

如果把每一個古地名,比喻成一棵大樹的話,每條道路、每條街巷,便是它展開的枝杈;那處處庭院、座座房屋便是它的葉子和果實;那通向庭院房舍的一代代人的串串足跡,便是它密匝匝的根須。密匝匝的根須扎在運河滋潤的肥沃土地上,這樹便歲歲枝繁葉茂,年年碩果盈枝。

不妨對這些與運河有關的古地名進行一下疏理排隊,歸納分類,清清爽爽地看到了這么幾列:

因傍大運河而居,以帶三點水的字命名的淇門、耿灣、戶灣、申灣、宗灣、王灣等村鎮;以運河上的渡口命名的趙擺、郭渡、王渡、吳擺渡等村;以運河上橋梁命名的橋西、東王橋、西王橋等村;以運河碼頭命名的交卸、老碼頭、新碼頭、碼頭等村;以運河水利工程命名的枋城、埽頭等村;以所處運河的特殊地位置命名的新鎮、順河、圈里、老鸛(觀)嘴等村鎮。

運河沿岸的古地名,單從字面上來看,儒雅含蓄的,經得起品評,耐得住咀嚼;平直淺顯的,粗俗而不失形象生動,貼切得當。縣城西邊的運河上,有座青石五孔橋,叫云溪橋。云溪,單聽這名字,詩情便會撲面而來,畫意也會展現眼前:悠悠運河水,飄渺云中來。河中清水激白浪,橋頭兩旁翠柳涌綠波,橋上紫燕鳴唱翩飛,橋下落帆收桅的船舸急流爭渡。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景色啊。“云溪燕語 ”成為浚縣八大景之一,此方的歷代文人雅士,都喜以云溪橋為題作畫賦詩,言志抒懷。

云溪橋橋東頭往北,緊傍衛河的古城墻上,開有兩個便門,靠南邊的一個叫“允淑門”,“允淑”,透著古韻,溢著異彩,典出《詩經·小雅·鼓鐘》:“淑人君子,懷允不忘”,字面上是善良、美好、公平的意思吧,可當允淑門面對腳下流淌的運河水,就多了韻味,“允淑”,便濃縮了人們對生活更多的美好期盼。允淑門北邊不遠,是“觀瀾門”。河里的風景,不像山上的風景,更不像寺廟里的風景。河里的風景,是流動的風景。好像河水是個善于揣摩你心思的精靈人兒一般,一幅風景,不等你看厭了,就恰到好處地換一幅給你看:河面上,船來帆往,魚游蝦翔;河岸上,纖夫吼著號子,弓背牽引著逆水之舟……走出城門,面對運河逝水,你便有看不完的風景。好一個覽勝觀景有“觀瀾門”啊!

傍河的浚縣城有賞不盡的風景,運河邊的鄉村何不是這樣呢?出縣城西南行40來里,衛河西岸,有一個古渡口,因最早是一劉姓人在此撐船渡人,便稱這渡口為“劉渡”。渡口旁有一土丘,土丘上有座廟,是火神廟。以火神廟為中點,沿衛河一拉溜分布著9個村莊:彭村、侯村、牛村、趙村、高村、姜村、蔣村、郝村、雷村,9個自然村,共同擁有這座火神廟。每年正月十七至十九日,這里有規模宏大的“添倉廟會”,9個自然村,年年輪流當值。因9個村都臨河而居,統稱為“九流渡”。村莊是靜態的,運河水是動態的,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不僅形象而有詩意,還富含哲理,連這河岸邊的傳統古廟會都有與眾不同的名字:“添倉會”。農人們的期盼有了、向往有了。趕會去,添倉了!這廟會還能不興盛,這九流渡的日子,還能不紅火嗎?

想起了一位文友《守候左岸》的小詩:“彼此相近又相離,開始鑄成的一剎那便成遙遠。只能并行,卻無法牽手,但卻長守著一脈潺潺清流。”是首愛情詩吧,有些凄美。左堤沉默,右堤無語,有的只是心靈相通,靜候廝守。渡口的擺渡人便成了左岸、右岸的信使,他來往于兩岸之間,篙頭將左岸的蚌殼帶到了右岸,船舷又將右岸的水草掛到了左岸,蚌殼也好,水草也罷,都是彌足珍貴的對岸的信物。岸與岸需要交流,左岸和右岸的民眾更需要交往。早年間,大運河上橋梁少,河兩岸人們的交往,多依賴渡口,渡口往往是河兩岸人氣最旺盛的地方,擺渡人往往是方圓多少里地受人尊重的公眾人物。明清《浚縣志》記載:浚縣大運河上的渡口有29處。清代有位商人,在屯子渡口置渡地30余畝,該渡口日夜繁忙,生意興隆。新編《浚縣志》在“渡口管理”條目里,還沉重地記載了幾次渡口事故。最驚心的,是于莊渡口的沉船事故:“1981年10月15日晚8時許,于莊放電影,河對岸村民爭搶上船,致使渡船超載,船工拒絕擺渡,上船群眾強行自己開船。行至河心,恰遇引黃濟津水頭,纜斷船沉,60余人落水。因天黑水急,搶救不力,22人被淹亡。”本來是給人擺渡明天、擺渡前途的渡船,卻成了那22人的生死的渡。這事故雖然已過去幾十年了,看了仍不免使人驚心,也使人沉思。

與兩岸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除了渡口橋梁,就是碼頭了。在浚縣境內,有碼頭10多處,僅縣城西運河段內,自南而北就建有6處,順河街中段被稱為“半條街碼頭”。浚縣由碼頭而形成村名的有4個。屯子碼頭是縣境內最大的碼頭,也是最古老的碼頭之一。由于大運河隋唐時就上達京都洛陽、下至涿郡(北京),屯子這水上重要驛站,自然見多識廣,留下的歷史故事便不同凡響。順手采擷兩個與大家分享。先講一個民間傳說吧:離屯子碼頭不遠的善化山上,蘊藏有一種花斑石,花斑石質地堅硬,花紋美麗。據說,這美麗的花斑石是殷紂王殺忠臣比干血噴山石,年深日久凝結而成。花斑石是絕好的建筑材料。明朝皇帝得知此石后,要用其修建陵園宮殿。圣旨令浚縣開采花斑石水運北京。開采花斑石一度成了浚縣百姓繁重的勞役。為解百姓之苦,知縣赴京,為民請命。知縣找到兵部尚書王越幫忙。王越是浚縣籍人,很有鄉情,他向皇帝奏折:花斑石用不得,故里人常用作堆砌廁所,有俗語說,芧廁花石,又臭又硬。若用此石建帝陵皇宮,豈不讓黎明百姓笑話。皇上聽了,立即降旨,停止再采浚縣花斑石。

由于屯子碼頭是衛河浚縣段上的重要水上驛站,自然成為當地軍事要點。這方面的史實故事,顯得異常悲壯慘烈。《浚縣志》記載了夜襲碼頭日寇的真實故事:1938年21日,日寇侵占屯子,派兵百余進駐碼頭村,以控制衛河水路和碼頭渡口。日寇在該村搶掠財物,奸污婦女,強迫青壯年修筑工事。日軍暴行,激起了人民群眾的無比仇恨,決心打擊日寇囂張氣焰。縣長石銘宸組織了兩個連的兵力,由大仙會的武裝配合,計劃一舉全殲碼頭日軍。誰知大仙會殺敵心切,在胡老計,陳東橋帶領下,25日下午開始行動,封鎖了水陸交通,黃昏時,提前向碼頭村日寇發起突襲,打死日寇50余名,活捉2名;繳獲小炮2門,槍20余支。初戰有勝,會員撤出。得知胡老計的兒子英勇戰死后,會員悲憤中重整隊伍,再次殺進村內。日寇依高房、工事拼命還擊,大仙會戰斗失利,犧牲13人。石銘宸帶領兩個連按原計劃時間趕到碼頭時,大仙會提早打響的戰斗已經結束了。次日,石縣長組織民眾在縣城為犧牲的13位烈士開了追悼會,并將俘虜的5名日寇示眾。縣城軍民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的熱情被夜襲碼頭日軍的勇士進一步點燃,緊接著,浚縣軍民英勇抗日,日寇野蠻屠城的曾震驚內外的事件暴發了。這是1938年3月28日,這個日子,不僅音調鏗鏘、悲壯慘烈地寫進了縣志,寫進了省志,還寫進了《世紀檔案——中國特別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始末》,寫進了《孫毅將軍回憶錄》,以及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我的前半生》。

昔日的屯子碼頭,現已不存了,但碼頭村民以抗日的英雄行為,塑造了一座精神碼頭。這座精神碼頭,永遠屹立在大運河之濱,并且將永遠屹立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之上。

寫到這里,我更深地認識到:地名,不僅是一個地方的符號,也不僅是一個地方的稱呼,它還是這個地方歷史文化的載體,并且是有著鮮活生命意義的載體。換句話說,是這個有著鮮活生命的地名,用她的思想,她的手藝,不斷豐富著,編織著屬于她自己的歷史。她自己的歷史,其實也不知不覺地融入了整個大運河的歷史,融入了整個社會發展史。

2008年的正月,在《浚縣民俗文化資源整合與文化產業構建研討會》上,一位學者講到了大運河和黃河,認為大運河惠及浚縣的程度要比黃河大得多,大運河應是浚縣的母親河。對這一說法,恐怕不會得到一致的認同。但是,我認為,即便大運河不是浚縣的母親,那么,一定是浚縣的乳母,是比母親還要親的乳母。黃河給予浚縣的,多是災難,而大運河給予浚縣的,多是母愛般的奉獻,母愛般的恩澤,就連她那龍行蛇走、一路蜿蜒的流水樣子,都顯出了母親般的慈祥、母親般的步態。她繞出了那么多溫柔的灣,臂肘一樣的灣啊!她親熱地將耿灣、王灣、申灣……一個個摟進自己的懷怉,親昵著,呵護著,哺育著。在小河鎮埽頭村對岸,有個小村叫戶灣,運河水將戶灣三面環繞,村成半島。每遇河發大水,決了堤,災了附近村莊,戶灣老是安然無恙。傳說是衛河娘娘護著哩,水漲村莊也漲,咋也淹不住。由戶灣進而考察大運河兩岸其它灣子里的村莊,歷史上幾乎都沒有遭受過大的洪水災害。灣里的村,是大運河母親最寵愛的子女。依偎在大運河臂灣里的村莊,是最幸運的村莊。

好像要考驗一下她的子女的孝心似的,大運河母親,也會時不時出道難題,讓她的子女應對破解。屯子至老鸛(關)嘴村,有一段名叫“十八里溜”的險段,歷史上河道險石多布,深潭無數,水急浪大,常常觸船墥舟,事故迭出,從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至1983年,曾先后3次對“十八里溜”進行了大的疏浚,逐步除了河道隱患。也或許“十八里溜”不是大運河母親有意出的難題,而是無可奈何地留給兒女的一個太重的胎記吧。命運使然,子女痛苦,母親也會心悸。子女脫生于母體,就自然有著先人的遺傳基因,或多或少的承傳著祖上的生命密碼。

吃奶的孩子,會散發著母乳的氣息。彌漫運河氣息最濃重的,應是縣城的魚市街,當年,運河水質純正,生態平衡和諧,魚鱉蝦蟹很多。兩岸的漁民有了收獲,就集中在魚市街交易。大運河為兩岸人民的又一奉獻,由魚市街,走向了家家灶房、戶戶餐桌。

大運河兩岸的古地名,個個歷史悠久,個個韻味綿長。這些古地名,像閃光的星星,撒落在大運河兩岸,它們不僅印證了與古大運河息息相關、源遠流長的歷史,也與湯湯運河水一起,訴說著一個個陳舊卻永遠新鮮的大運河故事,展示著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浚縣大運河的文化精神。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淇河晨報(2008-12-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