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濮陽 >> 走進濮陽 >> 印象濮陽 >> 瀏覽濮陽

王升屯之上下五千年

2013/10/23 16:08:55 點擊數: 【字體:

 

王升屯之上下五千年

王升屯之上下五千年

王升屯之上下五千年

高大的唐碑上記載著“衛多君子,淇有綠竹”。

王升屯之上下五千年

蘭苑社區王升屯新村居民家中的青銅器和陶器。


        走進都市村莊,領略炎黃文化  

  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和他的后裔夏王大禹是人人皆知的古代中華民族兩位杰出領袖。“王升屯村與黃帝和大禹有歷史淵源,古時王升屯叫有熊村,在后來的2000多年中一直稱熊鎮集,最早是有熊氏黃帝后裔居住的地方。”熊鎮集歷史民俗文化館負責人董連會對記者說,王升屯悠久的歷史文化值得挖掘、整理并傳承下去。

  淇濱區九州路街道辦事處蘭苑社區的前身即王升屯村。2005年11月,王升屯村實現整體搬遷,全體村民入住新村。2006年8月,撤王升屯村委會設居委會,成立蘭苑社區。日前,記者來到蘭苑社區王升屯新村和王升屯村原址采訪,正如董連會所說的那樣,這里有大量的歷史遺跡和遺址,他雖然搬進新村住上了高樓,但是對原來村里的禹王陵、女媧宮、殷神廟依然難以割舍。

  王升屯村的原址上還保留著一處名為玉皇殿的古老建筑,其正殿走廊立著的兩根石柱上分別刻有“明嘉靖十一年重修”和“清雍正四年重修”字樣。石柱上還刻著兩副楹聯:“帝德廣運慈云普覆三千界,神功浩蕩法雨周流萬國中”;“敬天地風調雨順,孝父母歲歲平安”。玉皇殿的東南面原有座高大的鐘樓,正南面原有座古戲樓,鐘樓和古戲樓毀于上世紀中期。由于王升屯已整體搬遷至新村,古老的玉皇殿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空地上。采訪時,一位退休教師對記者說,希望能將玉皇殿長期保留下去。

  熊鎮集歷史民俗文化館設在玉皇殿內。董連會說,當地群眾家中有許多古代石器、青銅器、鐵器、陶器和農具,他們創辦這個文化館,就是要把散落在民間的古代器物盡可能地收集起來,展示王升屯的歷史文化,讓后人更多地了解王升屯的悠久歷史。采訪過程中,記者在王升屯新村的幾戶居民家中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古董,其中大部分古董的年代和來歷主人自己都說不清楚。

  除了創辦熊鎮集歷史民俗文化館之外,董連會還牽頭組織成立了王升屯民間文化研究會,吸收了一批當地的文史愛好者,為研究和傳承王升屯的歷史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毫不夸張地說,王升屯的歷史猶如一部濃縮了的中華文明史,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大禹乃至黃帝時期。有學者這樣說:“大禹治水,至于大伾;華夏開國,始于淇河。”王升屯地處淇水之濱,又是殷商畿輔之地,據《浚縣地名志》和有關史料記載,王升屯原名熊鎮集,最早稱有熊村。說到熊鎮集和有熊村,就要說說炎黃二帝和夏王大禹了。當時,黃河流域的氏族部落中最有影響的是黃帝和炎帝兩大部落,炎帝部落經常受到來自南方的蚩尤部落侵擾,炎帝屢戰屢敗,無奈之下向黃帝求助。于是炎黃二帝聯合起來向蚩尤開戰,蚩尤最終敗逃南方。后來,炎黃兩大部落發生沖突,炎帝被打敗,其族人融入了黃帝部落。炎帝和黃帝因而成為華夏兒女公認的祖先。

  炎帝被打敗后,黃帝成為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首領。黃帝,姓公孫(也有人說姓姬),名軒轅,號有熊。傳說黃帝部落馴養了熊、羆、貔、貅、貙、虎六種猛獸,到打仗時將這些猛獸放出來助戰。黃帝部落長期活動在中原地區,經過征戰不斷擴大勢力范圍,其部落中的一部分人來到淇河邊(今天的淇濱區蘭苑社區王升屯村原址一帶)定居,隨著人口繁衍,人們將這里取名為有熊村。后來,黃帝的第十一代孫夏王大禹為治理水患曾到過有熊村。黃帝和大禹都像熊一樣威猛且力大無比,威震四方。有熊村是黃帝后裔居住的地方,形成集鎮以后,人們特意將其命名為熊鎮集,一則表達他們念念不忘自己是有熊氏的后裔,二則表達對黃帝和大禹的崇敬之意,另外還要借黃帝和大禹的聲威來鎮魔祛邪。

  “禹王爺來過王升屯,村里大人小孩都曉得禹王爺的故事。”今天的京立醫院東側便是禹王陵遺址。在市檢察院的東圍墻邊,上世紀50年代后期尚有規模宏大的禹王廟。禹王廟當初只供大禹的塑像,后來堯、舜也位列其中,因而又稱三官廟。1965年,村民董秀山等人在開荒時挖開了禹王陵。

  今年63歲的董秀山告訴記者,當年禹王陵的南邊立著一塊狀如石碑的大石頭,石頭表面風化,看不到任何文字。他們開荒時禹王陵占地約100平方米,高約4米。墓穴用石頭砌成,深約2.5米,當時從里面挖出了一把鐵鏟和一個鐵頭盔,鐵鏟和鐵頭盔出土時銹蝕嚴重。“那時的人都認為把墓里的東西帶回家不吉利,隨手就把它們扔掉了。”董秀山說。

  王升屯的人為緬懷大禹治水的功績,在禹王陵遺址立起一通石碑,上書“禹王陵”三個大字。董連會認為,禹王陵出土的鐵鏟與書中介紹大禹治水時使用的鐵鏟相似,這個墳墓起碼也是后人為大禹建造的衣冠冢。因為其功德感動了天地,當地傳說禹王去世時,有一大一小兩塊隕石落到王升屯村。至今被當地人稱為隕星溝的這個地方落下的是塊大隕石,大隕石落地時溫度很高,把周圍的土都烤焦了,這片土自古以來就是焦紅色,從前還有人吃這里的紅土治病;小一點的隕石落在禹王陵旁邊,即董秀山所說的狀如石碑的那塊隕石。  

  熊鎮集之興衰 

  王升屯村原址位于鶴壁新區新世紀廣場東約200米處。據明朝初期的《王升屯復開古集記》碑刻記載,早在殷商時期王升屯就已經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集市,時稱熊鎮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熊鎮集的規模逐漸擴大,至元朝時已發展成為面積達數平方公里、擁有3000口人的集鎮。集鎮的城墻高10米,東至臣自投(當年熊鎮集的牲口市場,今分為東臣投村和西臣投村),西至石碑洼(現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達柏樹墳,北到三里長溝。集鎮的四面建有4個城門,城外修有護城河,且有驛道穿集而過。集市上有糧行、錢莊、藥鋪、當鋪、茶肆、車馬店、牲口市場等等,百業興旺,生意興隆,“樂弦歌鼎沸觥”,“老幼不絕者市”。同時,有禹王廟、殷神廟、法華寺、玄武神祠、玉皇殿等多座寺廟。可謂“集盛多寺廟,神佑客商到;水井兩條線,盈利逐浪高”。

  興旺發達的熊鎮集自然少不了休閑娛樂場所,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時常光顧。殷商時期,各路諸侯在前往都城朝歌晉見武丁、武乙、帝乙和帝辛4位帝王之前,都在淇水關外的熊鎮集停留歇息,恭候召見。居住在朝歌的帝王也經常攜親眷跨淇河到熊鎮集游玩,傳說在紂王帝辛時期熊鎮集的娛樂場所多達18家,紂王每次到熊鎮集南邊的女媧宮降香后都要到集上享樂一番,把熊鎮集當成后宮。

  新區市第一人民醫院所在地即原熊鎮集的西門,歷來稱石碑洼。董連會帶領記者來到醫院內草地上一通高大的唐代石碑前。該碑名為“大唐故偃師今雍州長史平公之碑”,高約4.5米,寬1.5米,厚0.3米,碑體的下半部分連同石龜基座在前些年施工時被埋入地下。碑正面刻有洋洋灑灑的碑文,背面刻一尊大大的佛像,兩側分別刻有3條龍和1尊小佛像。從碑文“衛多君子,淇有綠竹”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淇水之濱的熊鎮集一帶在古時候便是人杰地靈、富饒美麗的地方。

  然而,世事變遷,戰火無情。元末明初社會動蕩,中原大地戰火四起,刀光劍影之中尸橫遍野。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熊鎮集在戰火中變成一片廢墟,“人口十不存一”,少數幸存者被迫逃往他鄉,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繁華集鎮一度成為沒有人煙的荒野。

  原熊鎮集的東門(今淇濱區九州路街道辦事處西臣投村)外早在宋朝時就有座名為龍宮大殿的廟宇,廟宇內如今尚有一通立于明萬歷二十七年七月的《龍宮大殿重修碑記》的碑刻,其中記載:“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起兵逐滅外韃,統兵追韃到龍宮廟院,龍神顯靈,韃臣自投。明太祖感于神恩,撥資擴建龍宮,塑造金身,受民香火,村名為臣自投村。”臣自投村后來分為東臣投村和西臣投村,西臣投村的這通碑刻也說明了當年中原大地的戰亂情況。  

  王升故里說好漢 

  “王升屯地名碑”的碑文中說:“該村原名熊鎮集,元末毀于戰火。明初由山西移民于此,以土著人家王升之名取村名。”

  王升何許人?立于王升屯村原址的“王升故里碑”介紹:王升,元朝末年人,祖籍河北大名府浚縣熊鎮集(即后來的王升屯),生于名門望族,家道殷實,自幼讀書習武,勤學上進,鄉試中秀才,府試中武舉。因其文武兼備、身材魁梧,曾任京師督軍教頭。他生性耿直,行俠仗義,敢作敢為,又痛恨腐敗,因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迫辭官回鄉。回鄉后的王升為民除暴,廣結善緣,災荒年間向饑民舍飯,在百姓中威望很高,被人稱為好漢。后來,王升屯的人把刻有“王升敢擋”的四字石碑立在村口,家家戶戶在建房時也要將這4個字刻在磚石上,借好漢王升之名表達扶正祛邪的愿望。

  從前人們常說:老子英雄兒好漢。王升的兒子王進也不例外。王進與其父王升所走的人生道路如出一轍,他也是先中秀才后中武舉,后來官居八十萬禁軍教頭,再后來同樣因為為人仗義、不畏權貴受到迫害。王家于是又多了一條好漢。

  王升和王進父子后來成了歷史名著《水滸全傳》中的人物原型。《水滸全傳》在開頭便以王升、王進為引子,引出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農民起義英雄。該書在第二回中寫道:“且說高俅得做了殿帥府太尉……于內只欠一名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隨即差人到王進家捉拿王進”;“王進參見太尉,高俅道:‘你那廝便是都軍教頭王升的兒子?’王進稟道:‘小人便是。’”高俅“喝令左右:‘拿下!加力與我打這廝!’”

  該書第九十回寫燕青向宋江引薦許貫中,其中寫道:“小子姓許,名貫中,祖貫大名府人氏,今移居山野”;“這座山叫大伾山,上古大禹圣人導河,曾到此處。”

  有學者研究認為,《水滸全傳》的作者施耐庵和羅貫中實為一人,書中寫到的許貫中是該書作者羅貫中的化名。許貫中是鶴壁許家溝人(當年許家溝歸大名府管轄),他熟知王升、王進父子的故事,便從他們的故事寫起,引出了108位英雄好漢。由于書中揭露了封建官府的黑暗和腐敗,許貫中為了出書方便,便改姓署名羅貫中。同時,他又借書中人物“許貫中”之口自報家門。

  《水滸全傳》作者羅貫中與其作品中的人物許貫中究竟是什么關系尚待進一步考證,王升、王進的英雄形象在他們的家鄉王升屯深深地扎了根,這對父子一直讓王升屯的人引以為豪。

  如今,欣逢盛世,原王升屯村的村民在城中村改造后全部住進了水、電、氣、暖、寬帶齊全的淇濱區蘭苑社區王升屯新村,并且實現了戶口非農化、居住公寓化、保障社會化、管理社區化,“都市新村”的居民過上了幸福生活。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淇河晨報(2008-12-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