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黃河岸邊炎黃廣場上的一個小展臺前,74歲的連德林小心翼翼地展開一張大紅的剪紙作品,仔細講解起來:“這個作品上一共有四只蝙蝠、四個葫蘆、四個壽字和八只喜鵲,代表福、祿、壽、喜。”
談起自己學習剪紙的過程,這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老人打開了話匣子。上世紀50年代,中學畢業的他參軍被分到部隊的電影隊搞宣傳,開始拿起剪刀。從此,連隊的學習園地、宣傳欄上,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
退役后的連德林走進了鐵路局電影放映隊。眼界開闊了的他開始把傳統民間剪紙形式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以比喻、寓意、諧音、象征為手法,創作具有現代裝飾的民俗吉祥剪紙。
繼2008年被鄭州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后,去年,連德林的剪紙藝術又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稀之年的連德林更加忙碌了,現在他是鄭州輕工業學院、鄭州師范學院、中州大學及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經常會帶著剪紙作品去給學生們作講座。“我還帶了幾十個徒弟,要把咱的民族文化傳揚下去。”本報記者 張喬普【原標題:吉祥剪紙剪出和諧世界——訪鄭州剪紙大師連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