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鄭州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鄭州

“包”裹百味 “香”飄萬家——記香包制作傳承人蘆愛玲

2014/11/11 10:22:09 點擊數: 【字體:

 
    一針一線繡出界線。線這邊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線那邊傾傾軋軋,飄香四溢。
“包”裹百味 “香”飄萬家——記香包制作傳承人蘆愛玲

   走進蘆愛玲的工作室,蓮生子、蛇纏兔、無憂兔......躍然而出,奪人眼球。說到這里,大家不免疑惑,蓮生子是什么?蛇纏兔又是什么?其實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香包。香包又叫“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等。它是一種民間工藝品,具有提神醒腦,化濕醒脾、辟穢悅神的功效。蘆愛玲就是這項工藝的傳承人之一。

    香包啟程之路

    蘆愛玲1956年出生于河南省鄭州市,6歲開始跟隨母親接觸香包,8歲又跟隨奶奶學習制作香包。年幼的蘆愛玲天資聰穎,許多造型和花樣,她看一眼就能復制出來,而且還更勝一籌。
  
     “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好”這是蘆愛玲銘記于心的話,也是奶奶對蘆愛玲的教導。秉承于這句話,愛玲做的香包都栩栩如生,精致之至。

    后來,由于時代的要求,蘆愛玲下鄉學習,并參加工作,再沒有接觸過香包。在2006年退休之后,又與香包再續前緣。“街上有賣香包的,但是味道都不對,不是小時候聞的那種味兒”。尋找小時候的味道,便是蘆愛玲制作香包之路的第二次起點,為了尋找小時候的味道,蘆愛玲也開始了真正的香包征程。

    時隔40年,兒時制作香包的技藝已經有些模糊,為了重拾香包技藝,蘆愛玲開始觀察別人的香包制作方法。在觀察學習期間,蘆愛玲覺得別人的技藝不精,做工比較粗陋,于是就決定自己摸索,在衛生、環保的前提下,開始用碎布頭、碎毛線等一些廢舊料頭制作香包。
“包”裹百味 “香”飄萬家——記香包制作傳承人蘆愛玲

    追尋熟悉的味道

    小時候的香包味道對于蘆愛玲來說印象十分深刻,她也因此一直在追尋小時候的味道,這種味道有兩層含義,一是嗅覺上的味道,即小時候香料的味道;二是精神上的味道,即母親和奶奶的味道,也是一種傳承的味道。   

    為了追尋熟悉的味道,蘆愛玲不辭辛苦。她憑借零星的兒時記憶,自己調配香料,但是味道不太對。后來她到人民醫院和老中醫進行交談,經過商討,老中醫給了蘆愛玲一個配方。根據配方,蘆愛玲進行調配,最后還是少了一種味道,亦或少了一種感覺。

    再次失敗后,蘆愛玲來到了省中醫院,拜訪一位資深老中醫,可能是配料不對,也可能是比例調配不當,香料的味道還是缺少些感覺。在此之后,蘆愛玲決定自己調配香料,她反復研究中藥比例,琢磨藥材療效,經過多次試驗,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具有“小時候味道”的香料被調制出來。

    這種“小時候味道”的香料是綜合了藥材的香味和療效配制的,具有提神醒腦、辟邪、防止蚊蟲叮咬等功效。根據蘆愛玲的描述,這種香料的配方主要有白芷、艾葉、蒼術等。
“包”裹百味 “香”飄萬家——記香包制作傳承人蘆愛玲

    細致挑選布品

    香包文化源遠流長,香包的傳承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承。作為端午節的民間傳統飾物,香包寄托著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滲透著"祈福避邪"的象征意義。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代表吉祥祝福的象征物,比如龍鳳、牡丹、梅蘭竹菊等。蘆愛玲在選擇布料時,比較偏重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布匹,寓意偏重吉祥、祝福和平安。這即是對香包的傳承,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包”裹百味 “香”飄萬家——記香包制作傳承人蘆愛玲

    “剪過的碎布頭、碎毛線,我也不會浪費。用它們來制作一些小玩意兒”,說這話時,蘆愛玲臉上透露著愉悅和自豪。

    除此之外,蘆愛玲還會根據時代的發展來選擇布料,比如今年是馬年,蘆愛玲就選擇有馬的圖案的布料,制作成香包,并取名“馬到成功”。

    精美獨特的造型

    不墨守陳規,喜歡推陳出新,這是蘆愛玲的性格。于是,她經常觀察生活,觀察周邊的事物,并仔細琢磨,以此來獲得靈感。
“包”裹百味 “香”飄萬家——記香包制作傳承人蘆愛玲 
香包《蛇纏兔》
 
    在蘆愛玲的眾多作品中,她的得意之作是“蛇纏兔”和“招財納福”。“蛇纏兔”是根據民間傳說制作的,為了制作此造型,蘆愛玲到浚縣考察兔子的造型,并且綜合多個地方的傳說,自己研究設計“蛇纏兔”。民間有一說法“蛇纏兔,輩輩富”,蘆愛玲的“蛇纏兔”也是富貴吉祥的象征。對于“招財納福”,蘆愛玲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大象是河南的象征,用大象代表著蘆愛玲對故鄉的熱愛。根據蘆愛玲介紹,有次外出,她看到一個塑料大象鼻子上有“如意”,烏龜背上有“元寶”和“福”,她就開始思索,為什么我的大象上不可以有“福”,不可以有“元寶”?回到家中,蘆愛玲就開始動手制作,取名“招財納福”。
“包”裹百味 “香”飄萬家——記香包制作傳承人蘆愛玲

    蘆愛玲對造型的要求不僅體現在結構上,還體現在花色上,她挑選的花色必須勻稱搭配。在確定造型后,蘆愛玲在制作上也極其精細。比如為了設計一個“元寶”,她就構思了一年,先后選取布和毛線來制作,但是都不盡如人意。經過種種思考,蘆愛玲決定用金絲線,制作出來的“元寶”閃閃發光,酷似真金。

    獨樹一幟的創新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藝術也是發展變化的,創新是藝術的靈魂。蘆愛玲說,在傳承的基礎上,她會去學習別人的長處,只要是好的都會為自己所用,并且每一年都會創新出不一樣的香包。

    蘆愛玲的創新除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外,還為了適應時代,滿足大眾的需求。現在的社會是個性化的,每個人都在彰顯自己的獨特,香包要想傳承和發展,就必須加以改變,來適應時代。
“包”裹百味 “香”飄萬家——記香包制作傳承人蘆愛玲 
 
    現代人追求美觀和實用,蘆愛玲就把傳統的香包改造成項鏈、毛絨玩具、耳墜、戒指、胸針等形式,來滿足各個階層不同人的需求。正因為不斷地改革和創新,蘆愛玲的香包有四大優勢,品種多,顏色布料好,做工細,香味好,收到很多人的歡迎,銷量非常好,逐漸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戶。

    社會的肯定

    蘆愛玲細膩的手工技藝獲得了社會的肯定,一位80歲的老人看到蘆愛玲的香包后,給予充分的肯定:“造型新穎獨特,從來沒見過這樣的香包”。后來在2008年受邀參加展演活動。在2010年,在綠博會廢棄物設計大獎賽,憑借《烏龜獻壽桃》獲得銀獎。2013年6月,受邀到省婦聯組織婦女陽光工程做香包。

    傳承和發展

    香包在《詩經》里就有記載,《禮記》云:“五采謂之繡。”由此可見香包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發展史。現代香包經歷了幾千年歲月的洗禮和無數代的傳承,從一個佩戴品變為工藝品,并且成為承載傳統文化元素的載體。

    為了傳承香包,蘆愛玲辦了學習班。在班里最小的孩子6歲,最大的73歲,人數最多達到50多人。目前蘆愛玲準備辦孩子班和成人班,不為賺錢,只為傳承。

    蘆愛玲有一個心愿,就是讓香包進入學校,進入課堂。每年端午節時,給一年級的小孩子上一堂課,讓他們知道香包是什么,用什么材料做的,為什么要帶香包,香包蘊含著怎樣的文化。為了這個心愿,蘆愛玲也在不斷地努力著。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著名人物 蘆愛玲

蘆愛玲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