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人民的服裝,崇尚素雅、大方、實用。
清代,男子留長辮,穿長袍、馬褂、扎腿棉褲、白襪、布鞋。戴的是帽襯(上綴絲疙瘩或紅珠子),帽體系緞、綢、綾、羅、黑皂布等布料。官紳、商界、知識界人士,則戴呢質禮帽。
鄉村農民冬季穿長衣較少,多穿對襟短襖腰束褡包,下穿大腰扎腿褲(推車挑擔時穿單褲外罩套褲,以利行走)。山區人多穿深藍色實納幫硬底鞋,平原人多穿黑色軟幫白底圓口布鞋,一般戴便帽或帽襯。少數人逢年過節、串親、趕會也戴禮帽,穿長袍、大衫。
夏日,衣著簡單。男子上身多穿半截袖白色襯衣,下穿褲衩(年輕人短、中老年人稍長)。暑天下地干活,男子多赤膊脊梁,婦女下穿長褲,上穿半截袖帶襟布衫。富戶老人則穿麻、葛、綢以求涼爽。下地或出門,戴草帽者極普遍,晴天遮日,雨天防雨。
民國初年,婦女纏足挽髻戴耳環的居多,出門串親要薅臉(以線絞拔汗毛)、畫眉、施粉脂。民國二十年,提倡婦女放足,成婚女子挽髻,未婚女子剪發,知識女性穿長裙,短寬袖上衣,帶絆鞋或圓口鞋,細線長筒襪。而偏僻山鄉因倡新風難度大,女孩仍纏足留大辮。城鄉衣著大體相同,通行掩襟上衣,散腿褲子。
抗日戰爭期間,服飾有新變化,知識界男子穿中山服,女著旗袍,勞動婦女短衣打扮。
建國后,城市服飾變化很大,男子多穿中山服、青年服,女子多穿列寧服,顏色多為灰、蘭、黑,女子多是齊耳短發,基本不戴首飾。對女性的衣服有幾句民謠說的清楚: “上衣:翻領、安神,斜插兜,對襟布衫兩排扣。下衣:西式褲子偏開口,袋口一前一向后。”
近些年來,城鄉經濟活躍,群眾生活改善,城鄉人民衣著差別逐漸縮小。皮鞋、高跟鞋相當普遍,衣著布料多是機織細布、的確涼、化纖、綢緞、呢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