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德,俗名張建德,登封市人,生于一九五三年十月,中國嵩山少林寺皈依弟子,佛易文化研究者,現任禪院外事接待僧,法會主持法師,被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聯絡員、中國國際易經應用科學院理事風水師,國際(中國)易學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鄭州市佛教協會會員,國際(中國)易學文化研究會中國少林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登封市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一九五三年十月的一個寒冷的晚上,北風飄著零星的雪花,在這窮鄉僻野的一個小山村,延德出生。其母親一生育子女八個,其中二男二女皆因窮困夭折,有四個男孩撫育成人,延德居于老四,由于家庭貧寒,祖庭上三代皆是老實憨厚的農戶貧民,延德出生時雖已解放,分得了土地,但不久就進入了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一切生產生活皆是大集體模式,靠統一分配來維持生活,因家庭男孩多,口糧緊張,加之大生產運動,為不拖累大家庭的生產活動,被送進了嵩山少林寺的下院——蘆崖寺禪院,拜師能力大和尚讀佛頌經,由寺院僧人照顧生活起居,取名建德。
延德在香港作易學演講
后寺院里建立了村里小學,即隨學子習文。十年期間,精讀了《地藏菩薩基本愿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書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香讚經》、《眾生無邊誓愿經》、《超度放生》等佛家經典、經卷、經訣。兼讀史書與文化課,一并求知發展。先后取得了優異的學業成績,被原登封縣教育委員會評為五好優秀生。其作品《放牛》、《冬霧》等均獲得文學獎,在校報、原開封教育通訊刊發。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在當時左的思潮席卷中華大地,中華民族的古籍文化,特別是道廟寺觀宗教文化,統統被列入“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習慣、舊風俗)預以掃除。位于中岳嵩山懸練峰下八大景之一的盧崖瀑布腳下的盧崖禪寺,也被洗劫一空,毀佛扒廟,夷為瓦礫。同時,寺內大小僧人被遣返回老家參加農村的“抓革命、促生產”,批四舊,立四新的活動中去。延德因其聰穎才智,德育好評,被村委會(當時叫生產大隊)和鄉鎮(當時叫人民公社)選拔推薦到登封縣宣傳組(相當于現在的宣傳部)做通訊員、通訊專干。并派駐中國嵩山少林寺從事嵩山地區的宗教文化宣傳事務工作,并選派到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中岳嵩山“嵩陽書院”讀研儒學,后被推薦到河南大學中文系、經濟管理系進修畢業。這段時間在中原詩刊發表了嵩山詩文十余篇,同時接觸研讀了大量的易學經典,同時也反常地進入易學思想的浩瀚大海中,潛意識地接受了易學思想的哲學思想觀點。
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的春風來到了,隨著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的禁區被打破,有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傳統文化得到了逐步的開禁。易經文化的開禁較晚,但是在民間,若隱若現的占卜預測現象、民俗民風、求神拜佛等活動一直未有根絕,而是還有普遍存在的現象。這說明這些有益無害的思想文化是不容易被人為的強力所消除的,正因為它對人生和諧、社會進步有著不可估量的導向作用,因此它才會有如此堅強的生命力。勸人為善,勸人學好,勸人勤奮,總是不會錯的,這也是一個顛撲不破的一條真理。
改革開放后,延德重新拜師少林寺方丈大和尚,取法號延德,八十年代后期到進入二十一世紀始,這二十多年,延德在繁忙事物之中參與編著了《中國企業家傳集》、《嵩山旅游指南》、《嵩山中草藥匯編》等書籍。
延德與國際易學聯合會會長董光璧先生(左一)出席活動
二○○一年后,延德大師辭去了所有的社會事務、職務工作,專業從事佛易文化的研究和服務活動。二○○三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國際易學聯合會”,原河南省委書記、現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擔任名譽會長,延德被國際易學聯合會聘為河南聯絡員,二○○八年被聘為中國國際易經應用科學院理事風水師、國際易學著名風水專家,二○○九年被國際(中國)易學文化研究會聘為副秘書長、國際易學著名專家。
近十年以來,延德大師深研細究、探經查典、追根尋源,編著了易學典籍《少林易數》五集十三編250萬字的著述,全面、祥實、簡明、通俗的介紹了易學文化和易經占斷術。論述了易經與農歷、易經與科學、易經與哲學、易經與宗教、易經與儒學、易經與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思想理論體系和其規律與應用的關系。介紹了易經八卦術、四術預測術、陰陽風水術、奇門遁甲演變術、梅花易數預測術、相學、擇吉學等學術操作概要技巧。也揭示了社會上一些利用易經文化為誘餌,斂財害人的詐騙術。宣揚了宗教禮儀規范活動的有益性,澄清了迷信與科學思想理念的界定和認識,擺正了宗教與科學的關系。
《少林易數》的編纂得到了“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國際易學聯合會”、“國際(中國)易學文化研究會”、“中國國際易經應用科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嵩山文化研究會”、“登封市易學文化研究會”、等組織及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并受到了國際易學聯合會名譽會長陳奎元、會長董光壁等人的宣示表彰。
二○○八年延德大師參加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的“第一屆易學與禪道易和諧文化國際研討會”,被大會組委會評為國際易學著名專家、禪道易文化和諧大使。二○○九年參加河南省科協召開的“易經與企業經濟發展研討會”。二○一○年元月參加在海南三亞召開的“二○○九國際易學論壇”,二○一○年五月參加在香港召開的“易學與世界新秩序國際研討會”,被大會組委會評為優秀易學家。其發表的諸多易學論文屢獲殊榮,其中,《易源嵩山與少林風水術》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易學聯合會列為內參通訊予以刊載,并在香港大會上作了重點發言。
為弘揚國學,宣傳中華文化精粹,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培育啟導后人,延德大師還先后編纂了《佛學精讀—佛緣》,儒學啟蒙讀物《古訓今移》,《道學精讀—道緣》、嵩山中醫藥匯編集《嵩崖尊生新編》,生兒育女經籍《子息論》等著作。收集整理了民間文賦、經歌、經典訓誡文章等四十余篇,如《育兒經》、《忠經》、《詩經》、《良心歌》等,創編了《老不難》、《小兒新語》、《嵩山葉集詩文賦》等現代孝廉訓誡作品詩詞。為創建和諧社會,弘揚社會正氣,促進經濟發展,發揚壯大少林古文化、弘揚佛法、研討易數,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積德行善為本,和諧人生為目”是延德大師的人生左右銘,有志于把《少林易數》這一易學文化側枝推向一個更高更深的層次,并通過開辟《少林易數》網站發布和傳播這一易學典籍,讓人們共享少林
易學文化之善緣,共沐嵩山易、儒、釋、道、醫之奇果,創造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境界而畢盡平生之志。
多年來延德大師為世人指點迷津,開懷人生,除危解難,點化心靈、祈福、建筑、環境等方面作了很多善事德緣,被易學業內人士譽為“南韶(偉華)、北廖(墨香)、中原張(延德,俗姓張)”的贊稱,其易學專著《少林易數》及其易學服務成就已被載入登封文化志。作者:嵩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