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潘安 文化傳承今朝再現
2014/12/11 18:13: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潘安湖濕地公園內游覽,俯仰皆是潘安文化符號。
登上潘安古村島,潘安古鎮如同一幅古香古色的歷史畫卷,潘安祠、潘家大院、古戲臺依次鋪陳開來。游走其間,仿佛“穿越”回千年。
潘安古鎮再現徐州傳統建筑風格,全木結構,布局錯落有致,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民居。所有街道為舊青石板鋪裝,蜿蜒曲折,曲徑通幽。內外湖駁岸親水平臺、曲折長廊增加了幾分與自然契合的樸素秀氣。建筑使用古老的施工工藝,木雕石刻,磚瓦石均為收購老磚老瓦。青石小巷,青磚黛瓦,百年古樹,處處彰顯古鎮古色古香厚重的歷史風貌。
潘安湖與我國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潘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潘安在此游歷的優美傳說、動人故事,也打動了無數人。潘安湖景區歷史顧問于學剛賦詩贊美:“寄語王維且莫愁,潘安濕地歷史久。仙源未必水窮處,美景就在汝心頭。”
公元291年,45歲的潘安游至山東,正巧好友石崇監管徐州軍事,駐鎮下邳。于是潘安再至徐州訪友。在此期間,潘安暢游徐州山水,尤慕銅北(現潘安湖)一帶的屯軍寺和皇姑墓之名勝,遂流連此處,筑一草庵臨屯頭湖而居。
一日,潘安獨自一人漫步田間,望見一大群村民抬著龍王塑像在烈日暴曬下祈雨。潘安本性善良,在他的資助下,村民打了3口義井,屯頭村鄉親的飲水之困得以解除,臨湖而住的草庵也得名“潘家庵”。潘安返回河南中牟后,屯頭湖當地的百姓為紀念潘安,便將屯頭湖更名潘安湖,臨湖結庵之處形成潘安村,沿襲至今。
歷史已久遠,潘安湖舊貌換新顏。在原有的采煤塌陷地之上,賈汪人民創造偉業、綻放奇葩,歷時兩年有余,終成潘安湖濕地公園。雖由人作,宛若天成,有“北有潘安,南有西溪”之美譽。
千古潘安緣,今朝湖畔延。在潘安湖二期南湖公園,還規劃了潘安文化形象展示區,該區域規劃有四大美男館、潘安古祠及t型舞臺,可舉辦大型展覽演出、開展潘安文化展示活動、各類選秀活動,以及其他的廟會、民俗、表演活動。
像這樣的歷史民俗故事,在賈汪還有很多。相傳神醫華佗多次來茱萸山采藥行醫,救人無數,清道光十年,民間集資重建華祖殿,體現了對華佗的尊崇;北魏時期,民間因為有疫情始建藥師佛道場茱萸寺,隋唐開始興盛,明代中期達到鼎盛,為周邊寺院之最,引領佛香,現在茱萸寺已經是全國最大藥師佛道場之一;明朝大儒,朝野尊稱為督公的賈三近隱居賈汪督公塘山,借助山水的鐘靈毓秀創作了曠世奇作《金瓶梅》,為督公湖蒙上濃厚的人文色彩……
時光越千年,如今,這些歷史民俗瑰寶,都已成為賈汪開發文化之旅的閃光點。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徐州日報(20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