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河南 >> 瀏覽鄭州

馮玉祥與泰山精神初探

2014/12/11 17:06:40 點擊數: 【字體:

    泰山之陽,大眾橋畔,在濃密的蒼松翠柏掩映中,坐落著著名的泰山人文景觀—— — 馮玉祥先生墓。天南地北的泰山兒女,大都對平民將軍馮玉祥心懷敬意。將軍的流風余韻,一直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泰山文化,長養著泰山精神。
 
    從大眾橋頭拾級而上,經過20、14、14、18四層梯級,就到達總共66級臺階之上的馮玉祥墓。墓碑題字系郭沫若手書“馮玉祥先生之墓”,金色題字之上,就是將軍浮雕像東側的那首以《我》為題的詩。開篇就是“平民生,平民活”,主題則是“只求為民,只求為國”。在馮將軍心目中,為民與為國是完全統一的。這是他的座右銘,更是他畢生實踐的行為準則。
 
    馮玉祥曾兩度隱居泰山(1932年3-10月,1933年8月-1935年11月),那正是泰安人民經濟困窘、文化落后的艱危歲月。馮將軍在泰山南北,目睹了民生的困苦,更貼近了與勞苦大眾的心理距離。他那時已經沒有實職,一切生活與辦公資費,主要仰給于老部下的資助。但他依然慷慨出資,鼓勵種樹,修橋鋪路,還把民間疾苦一一寫進他獨創的“丘八詩”中。1935年前后,泰安大災大難,饑民流離失所,嚴冬無衣無食。馮將軍百計千方,募集到7200斤面粉、2000件棉衣,挽救了不知多少泰山兒女的生命。泰安老一輩的鄉居翁媼們一直傳頌著將軍的恩德,實在不為無因。也許是為了鼓勵后人更好地領略馮將軍的精神與業績,當地政府在他隱居的普照寺后專門修建了樸素而莊重的馮玉祥紀念館,把能夠收集到的紀念品,特別是刻錄著將軍詩篇的石碑,統統安排在一起。只要走進這洋溢著平民氣息的詩碑林里,就好像完全可以與將軍的情懷溝通。詩篇里既有攤煎餅、趕廟會、山上砍柴、山下汲水等歷來為文人學士大多不齒的平民生活場景,又有平民百姓慘遭盤剝、啼饑號寒的悲慘境遇的實錄。文字是白描的,不事夸張,場景是直觀的,不加修飾,像生活本身一樣素樸真切,也像生活本身一樣感人至深。
 
    馮玉祥隱居泰山的直接原因,當是與蔣介石當局在關乎國計民生方針大計上有根本分歧,特別集中于如何對待強寇壓境時國家民族利益攸關的國策國是。他多次拒絕從蔣介石到汪精衛的威脅利誘,更瞧不起和日寇穿一條“連襠褲”的所謂“國聯”調查團的袞袞諸公。因為在他看來,中山先生創建的“中華民國”,國為民所有,民是國之本,才是他理想中的國體、政體。為此,他憤然把依舊盤踞紫禁城的廢帝溥儀驅逐出宮。也為此,他毅然決然組織抗日隊伍,高舉抗日大旗,成為國民黨營壘中抗戰最堅決的將領之一。他的部下張自忠將軍,就是一位抗戰到底、以身殉國的高級將領。抗戰勝利后,他反對內戰,渴望和平,向往一個所有平民全都獲得新生希望的新中國。為此,他與蔣介石公開“叫板”,被開除國民黨黨籍也在所不惜。有傳聞說,他后來死于海難,與他那位拜把兄弟的“委座”以及深得“委座”信任的“戴局長”不無關系—— — 電影《建國大業》好像即有所影射,大約是有根有據的。
 
    馮玉祥自幼家貧,讀書上學,對于這樣的貧家子弟一向都是“奢侈品”。但幼年、青年的失學,卻更促成了他中年的發奮好學。隱居泰山期間,他擺脫了繁雜的軍務、政務,正好可以潛心讀書。此間,他禮聘、延請了陳豹隱、李季谷、李達、陶行知、范明樞、吳組緗、鄧初民、趙望云等學界名流,按規矩講讀寫作,由此成就了馮玉祥從“草莽武夫”到開明將軍的華麗蛻變。數年間手不釋卷的結果,是《反國聯調查團》、《膠東游記》、《泰山見聞錄》、《馮玉祥讀書筆記》、《察哈爾抗日實錄》等驚世大作,以及數以百計的詩篇。正如周恩來在《馮煥章先生六十大慶》中所贊揚的:“先生好讀書,不僅泰山隱居時如此,即在治軍作戰時,亦多手不釋卷……永值得我們效法”( 見《新華日報》1941 . 11 . 14)。由于他深知貧家子弟讀書之難以及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重要性,曾會同夫人李德全女士創辦貧民小學、女子學校,后統稱“武訓小學”,多至15所,幾乎遍及泰山南北。由此開創了泰安鄉村教育之先河、平民教育之范例。打仗身先士卒,學習自為表率,馮玉祥可謂民國武人中絕無僅有的自學成才的將軍,學習“成癖”的模范。
 
    人所共知,馮玉祥少年從戎,曾經多年在軍閥混戰的污泥濁水中廝殺拼搏,時而“連橫”,時而“合縱”,頗有招人非議之處。但隱居讀書后,馮玉祥似乎脫胎換骨,從一介橫沖直撞的赳赳武夫,化身為愛民護國的開明將軍、日趨進步的政治家、與人民愿望休戚與共的社會活動家。他因為出身貧寒而憐惜平民、體恤下層的“基因”式情懷,他因為長期置身軍旅親身體會到強寇入侵民族危亡的艱危時局而長存內心的保家衛國的意志,都因為讀書明理,思路豁然開朗,見解由小及大,終于提升成為一種從自在到自為的精神境界。
 
    學習,是促成個體人生提升境界、從一己小我升華為有意義、有骨格、有價值的大我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廣納百川、有容乃大、成就大國風范的必經之路。馮玉祥在源遠流長的泰山文化滋養下,通過學習實現了人生道路上最值得稱道的華麗轉身,為泰山精神的豐富、發展做出了可圈可點的獨特貢獻,也為泰山精神的發揚光大提供了可以復制、可以驗證的典范。哲人長逝,風范猶在。泰山作證,天人共鑒。作者: 劉增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齊魯晚報(2014-08-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