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這個時代,沒有這個時代,我的夢想不可能實現。”12月3日,坐在自己略顯局促的辦公室里,留著平頭,穿著一身純棉休閑服飾的常青如此感慨。他現在是幾個知名網絡設備品牌的河南總代理。
1984年,14歲的常青從濮陽縣郎中鄉的一所初中輟學。“不為別的,就是不想在農村待了,我要進城,也要像那些吃國糧的人一樣在城里生活。這是我的夢想。”隨后,他遠赴廣州投奔一個做水果生意的親戚,開始了自己的商業生涯,也開始了自己的尋夢之路。
接下來的幾年間,他日復一日地從火車貨棧接果品公司拉滿水果的火車皮,然后拉到市場上賣掉;要么就是去山區的農戶家里收購荔枝、菠蘿和三黃梨等各種水果,再倒賣到城里。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將近十年,在他小有積蓄之后,便脫離那位帶他出道的親戚,踏上了獨立的生意路。第一筆生意,從北方收購了一車蘋果,拉到廣州,結果卻趕上了持續半月的連陰雨,蘋果自熟,他也賠得一塌糊涂。
雖然賠了,但從那時起接觸上了蘋果。隨后的幾年間,他從甘肅天水販運蘋果到廣州。“最火爆的一次,曾經5個晝夜倒賣了30個車皮的蘋果,賺了60萬。”說到這里,他微微一笑,“但接下來又趕上價格下跌,把60萬重新賠了進去。”
那一年,他已經在城里漂泊了13年。這期間,“為了城里人能吃上好水果,受盡了各種折磨。”他說,要車皮、親自收購、押車運輸等,那種日子真的很累人。但讓他更不好受的是,城里人似乎并不因此而尊重他們,盡管生活在城市,但好像并未融進城市。
1999年,他的命運有了轉機。那一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入了當時熱門的IT業,在鄭州科技市場銷售網線和網絡設備。“生意真好,客戶太多了,大家搶貨,我只能捂著賣。”常青每天騎著自行車到處拜訪客戶、送貨,三年如一日,終于做了起來,也真正積累了自己的第一筆財富。
2002年,對常青來說是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年份:“那一年,我在鄭州買了房子,也買了自己的第一輛車,老婆孩子的戶口遷到了鄭州,全家變成了真正的城里人。”這離他從農村出來已經整整18年。
如今,常青和眾多城里人一樣:每天早上到公司上班,晚上回家;偶爾約朋友去咖啡店聊會兒天;也經常飛來飛去地出差。
常青的公司位于鄭州科技市場一座商務樓上,這座樓上的小老板們,幾乎全是和他一樣從農村出來的尋夢人。【原標題:常青:18年終圓“進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