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的意思是,懂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人一旦對某件事物產生了興趣,就會不斷地追求,不斷地探索。陳木林就是這樣一個“樂之者”。
因為“興趣”,所以“專利”。陳木林平時酷愛雕刻,他雕刻的《漢夫子風雨竹》與《文化巨人孔子》分別于2011年和2012年獲得了由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外觀設計專利和發明專利的殊榮。為此我們對陳木林進行了采訪。
走進陳木林的家,屋內簡單的陳設和他樸素的外表相得益彰。“我沒文化,不知道怎么說”,一句簡單的話語透露著陳木林的樸實和本分。
陳木林于1956年出生在鄭州市惠濟區老鴉陳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姊妹五個,排行最小,自幼家境貧困。“我小時候家里掙得顧不上吃的,我們都吃榆樹葉子”。談起小時后的記憶,陳木林仍然帶有些許感慨。貧困的家庭支付不起上學的費用,陳木林只念到了小學四年級,報紙都看不下來。
雖然文憑不高,但是陳木林平時善于思考,善于鉆研。他曾在一家建筑公司當設備管理員,在此期間,認真觀察,仔細研究,發明了地坪清理機,并獲得證書。
喜愛雕刻的他也想在雕刻上做出一番成就。剛開始他接觸的是木雕,后來感覺木頭雕刻的作品不容易保存,就尋思找一種材質來代替木頭,做出一種容易存放、收藏價值高的藝術工藝品。
為了實現這一想法,陳木林先后進行了多次嘗試。一開始嘗試在易拉罐和鐵皮上雕,但是這兩種材質的腐蝕性較強,不易保存。于是陳木林就開始新一輪的思考。2006年,陳木林動身考察省內外的雕刻市場,發現幾乎沒有銅版雕刻,2007年便開始嘗試在銅板上進行雕刻的試驗。
在銅板的選擇上,陳木林也是煞費苦心。先是使用薄銅板,在雕刻時,發現雖然好雕刻,但銅板容易變形,并且立體感不強。之后又多次嘗試不同厚度的銅板,經過反復試驗,最后選定用2毫米厚度的銅板,這樣雕刻出來的作品不易變形,且立體感強。
銅版雕刻不同于木版雕刻,首次接觸,困難重重。銅板材質相對于常規的木頭、石頭雕刻材料更加的堅硬,需要用鉆頭進行雕刻。為了找到合適的鉆頭,陳木林三天兩頭的往機電市場跑,一次次的嘗試,終于找到了合適的鉆頭,為此陳木林一連高興了好幾天。
“銅版雕刻很費事,要經過好幾道程序”,陳木林說,“首先要找到合適的圖案,然后在銅板上打樣,在經過鉆銅板,打磨,拋光等工序”。說著便帶我們進入他的工作室,炎炎夏日,工作室只有一個簡陋的風扇來維持一絲涼意。
在這復雜的程序中,每一道程序都要求全神貫注,精益求精。
鉆銅板是要求最高的一個環節,稍有不慎,鉆頭就會斷裂。“雕刻時要非常專注,一坐就要幾個小時,有的字只有幾毫米大小,完成起來非常困難,手腳受傷都是難免的”。每當雕刻出一個圖案,或者一個字,陳木林就會有很大的成就感。
陳木林在其雕刻圖案的選擇上偏重于歷史題材,這對于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水平的他,是難上加難。但是興趣讓他苦中作樂,并堅守著文化的傳承。銅雕作品《漢夫子風雨竹》就是以他二十多年前購得的碑林關公拓片為藍本制作的。二十年的時間使這幅畫殘缺不全,但陳木林憑借其記憶一步一步修補,恢復了這幅畫的原貌,并以此為藍本,經過一年的雕刻,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當天完成了這幅作品。《漢夫子風雨竹》是他的第一幅銅雕作品。這幅畫由三扇小圖組成,中間是“關圣帝君像”,左邊是“風竹”,右邊是“雨竹”,整個作品氣勢恢宏,精美絕倫。作品完成后,陳木林就申請了專利。2011年,專利批準下來,這幅畫獲得了外觀設計專利和發明專利。2012年,陳木林的《文化巨人孔子》也相繼獲得專利。
之后,陳木林又以《千字文》為藍本進行雕刻。雕刻《千字文》時,因為學識有限,陳木林就去街頭買有關《千字文》的書,聽別人講《千字文》的故事,自己鉆研,進行雕琢。最終完成了八扇《千字文》銅版雕刻作品。
對于陳木林的執著和堅守,家人也給予支持和鼓勵,不僅老伴兒支持他,連小侄子也會通過報紙、網絡等途徑為他搜集信息。
“一輩子有個自己的作品,干的活值得”。到目前為止,陳木林已經完成了七套作品,大都是歷史題材,有《漢夫子風雨竹》、《文化巨人孔子》、《蘭亭序》、《千字文》、《福祿壽禧》、《難得糊涂》、《錄三國演義詞》。
對于銅版雕刻的未來,陳木林抱著很大的希望,希望將這項手藝推廣開來。陳木林說:“這個雕刻是以歷史題材為主,可以傳播知識,讓人們了解過去的歷史典故,對社會有良好的教育作用”。
堅持和毅力是一個藝術家必備的品質,陳木林將這些品質演繹的淋漓盡致。銅版雕刻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興趣和愛好譜寫了他生命中藝術的樂章。
人物簡介:
陳木林,1956年出生在鄭州市惠濟區老鴉陳村,曾在建筑公司工作,發明“地坪清理機”,并獲得獎項。2007年開始著手銅版雕刻,2011年他雕刻的《漢夫子風雨竹》獲得由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外觀設計專利和發明專利的殊榮,隨后《文化巨人孔子》也于2012年獲得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