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南頻道5月10日電 見到肖敬寶的時候,他在鍋里滾著羊肉濃湯的后廚忙碌,和面、煮湯、拉面、下燴面。這個身穿廚師服套裝、長相白凈清秀的28歲小伙子,已經是深受老顧客認可的資深燴面師傅了。
“湯鮮、面滑。”河南鄭州的蕭記三鮮燴面城大廳里,一名食客用筷子挑起寬窄一致、厚薄均勻的燴面,哧溜溜吸進嘴里,心滿意足地評價。隔壁座位上的一位客人說:“咸淡、口味都掌握得好,面很可口。”這是肖敬寶最高興的時候。
廚師的戰場在后廚,肖敬寶卻經常出現在大廳里,挨桌看客人離開后的燴面碗,是吃干喝凈了還是有剩余。如果碗里剩得多,他就要皺著眉頭嘗一嘗,是咸淡出了差錯還是面不夠筋道?等琢磨透了,他回去做下一碗會更謹慎。
小小一碗燴面,功夫卻不簡單。每天下午5點,肖敬寶到后廚和面。雖然機器和面已經很普遍,肖敬寶所在的飯店卻堅持用人工。一次和25斤,放在直徑約80厘米的瓷盆里,用多少水,加多少鹽,是有固定比例的。為求精確,他來來回回要稱好幾遍。
和面講究三揉三醒,這樣出來的面才光滑筋道。揉15分鐘醒10分鐘,整個下來得1個多小時,非常耗體力。肖敬寶一邊弓著身子揉面,一邊解釋說:“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速度快了力氣跟不上,慢了面的質量受影響。”
問他辛不辛苦,他肯定地點點頭,很快又說:“總得生活吧,不在這工作也是在別的地方。”最多的時候,他一天能和上8到10盆面。走起路來,他的一邊肩膀往下耷拉著,可以看出長期和面的影響。
和好面,肖敬寶并不能歇一歇,他得把這一大坨面掐成重約2兩5的均勻面團,再刷上油,掐好后上秤。他語氣之中掩飾不住自豪:“誤差不超過2錢!”這也是他常年練習修成的過人之處。
然后是搟面片,同樣見功力。把面團滾成圓柱形,用手掌按平,搟面杖放中間,向前一推向后一拉,寬窄均勻、厚薄一致。最后一道工序是拉面。兩手捏面片,先上下拉再左右拉。面在他手里像一條上下翻飛的柔韌繩子,成品折兩下長度在70到75厘米,下到鍋里就成了鮮香筋道的燴面。
剛開始學的時候,肖敬寶身上遠沒有這種舞繩子的美感,面不是拖到地上就是斷成幾截,有時候甚至甩到自己臉上,火辣辣地疼,胳膊也腫得抬不起來。他買條繩子在宿舍苦練,直到甩出去就成橢圓形,拉面的功夫也逐漸成熟了。
“上學不努力,再不學點手藝能行嗎?”老家在封丘縣農村的肖敬寶下決心要找個出路。不到20歲出門學藝,他從洗碗、傳菜做起,一直做到店里器重、顧客歡迎的面案師傅。其中艱辛,他厚厚一摞工作日記可說明一二。
店經理李玉婷說:“肖師傅特別敬業,技術上精益求精,做出來的面比別人的都均勻滑潤。”每天重復和面、拉面的勞動,肖敬寶也會覺得煩、枯燥。但他說這畢竟是工作,而且每次看到客人喜歡自己的面,心里很有成就感,覺得勞動很有價值。
休息的時候,肖敬寶喜歡逛菜市場,買了燴面原料做給家人吃。他最大的愿望是自己開一家燴面館,“做燴面這么多年,都有感情了。”(原標題:肖敬寶:小小一碗燴面 功夫卻不簡單)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