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祠
2013年2月23日,鄭西古民居保護志愿者來到水牛張村考察“張氏祠堂”。
水牛張村位于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四環以西,科學大道以北,隸屬于溝趙辦事處。據溝趙辦事處2012年7月17日公布,“截止至7月7日,水牛張城中村改造拆遷工作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現整體拆遷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
以前我騎自行車上滎陽經常路過水牛張村,而這次走在村內的大街上,兩側卻是殘垣斷壁林立和碎磚爛瓦遍地的廢墟,猶如進入了無人區,心里不免有些傷感。
水牛張“張氏祠堂”的小院子位于大街北側,院門兩側各立有一塊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無奈院門鎖著我們無法入內,然而院內的景物卻能夠透過簡陋的院門一覽無余。張氏祠堂現僅存一座正房,座北朝南,單檐硬山式小青瓦屋頂,磚木結構,三開間,帶前迴廊,山墻前后的磚雕墀頭造型簡潔,為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筑。
水牛張張氏祠堂
原來正房門口左側還立有一通民國時期的《水牛張張氏宗祠碑記》碑刻。據碑文記載,水牛張張氏家族先人于明朝初年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于此。
水牛張村的村名當然與水牛有關。明洪武初年,有張氏叔侄二人牽著一頭水牛,自山西洪洞大槐樹出發,千里跋涉來此落戶,墾荒屯田,在辛勤勞動中主人與水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張氏叔侄成家立業,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形成了村落,為懷念亡故的水牛,遂起村名為“水牛張”,一直沿用迄今。
在張氏祠堂內正中供奉著張氏始祖牌位碑,兩側為八通家譜世系碑。原來這九通石碑是鑲嵌在祠堂正北的墻體里面的,其中兩通石碑上還刻著自明朝以來所有張姓的字號和輩分網絡圖,詳細說明了張氏祖先來自何處。
這些被特意藏匿于墻內的張氏宗譜碑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有幸逃過多次劫難而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如今成為鄭州市區內發現的祠堂中保存最全、最完好的家族宗譜碑刻,為鄭州張氏姓氏研究及家族發展史研究提供了翔實的一手資料。
張君英烈士紀念碑
正房門口左側新立了一通《張君英烈士紀念碑》。
張君英烈士(1912-1945年)是張氏后裔,是張氏家族的光榮,也是鄭州人民的驕傲。
他又名君鷹,乳名石柱,學名華福,生于溝趙鄉水牛張村。1932年,20歲張君英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后在河南各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6年8月被國民黨特務追捕后,轉移到山西太原部隊工作。1940年,任昔東縣縣長。1942年回延安參加整風。1944年,隨太岳軍區十八、五十九團和六支隊南渡黃河挺進豫西。1945年2月第一次解放澠池,任副縣長。1945年5月26日夜,偽裝革命的八路軍獨立第7旅旅長,兼澠池縣縣長上官子平發動叛亂,包括張君英在內的133名革命干部壯烈犧牲。史稱“豫西事變”。第二天,村上各戶農民自覺湊錢,買來棺木,把張的遺體暫時存放在村東溝窯里。1950年春,澠池縣人民政府在縣城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張君英烈士大會,將其安葬在澠池烈士陵園。
在離張氏祠堂西面不遠的街道旁,我們發現了一塊石碑,灰頭土臉地躺在垃圾堆里。石碑上部刻寫著“五門地畝”四個大字,十分清晰。可惜的是,碑身有一貫穿孔洞,已經斷成一大一小的兩截了,從很新的斷面可以判定,其罪魁禍首就是野蠻拆遷。
現將正文經辨認可閱讀的文字抄錄如下:
“嵗次己未冬 家譜已續 又恐地畝年久深多出糾葛 合族人同管 中崔召南 丈量界明 今將地畝開列於後”。
毫無疑問此碑屬于文物。猶如在街頭巷尾檢到棄嬰后立即報警一樣,驚喜之余我們決定馬上拍照發微博,并聯系文物部門請他們趕快前來收容,妥善保護起來。
能偶然搶救到一通《五門地畝》碑,真可謂不虛此行,偷著樂吧。然而要提高全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任重而道遠,我們仍需努力!(謝金方 文圖)(原標題:探訪水牛張村“張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