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位考古“大咖”聯合發布《鄭州共識》
23日下午,為期3天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順利完成各項議題在黃河迎賓館圓滿閉幕。49家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全國75家考古文博機構、700余位專家學者、十幾個國家和地區,100多場專題報告、16場面向公眾的講座——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以史無前例的規模以及學術規格,成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名譽會長王文超,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原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會長劉其文,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副會長丁世顯,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光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印度考古調查局考古所所長桑杰·庫瑪爾·曼紐爾,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睦,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副會長趙健等參加閉幕式。
大會譜寫了中國考古學的新篇章
3天來,圍繞“面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面向世界的中國考古學”的主題,逾700名中外考古學專家云集鄭州共論前沿課題,主題發言、中國考古學會13個專業委員分組學術討論會、“走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青年學者圓桌會議、“走向世界的中國考古學”國外專家座談會、考古發掘現場實地觀摩等活動順利舉行,譜寫了中國考古學的新篇章。
此次大會共有385名正式代表,其中338位在大會或者分組討論上演講;加上28名國外代表、25名特邀代表、337名列席代表,發言人數超過500人。
孫英民在講話時說,首屆考古學大會順利完成了預期各項議題,取得了圓滿成功。本次大會是中國考古學史上一次高端的國際性、開放性、專業性學術盛會,來自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美國、英國、埃及、印度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專家學者,就中國考古學和世界考古學發展,考古學領域重點和前沿課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大會規模空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在社會上刮起來了一股考古旋風,對考古學的普及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的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次大會在河南鄭州舉行,是對河南文物考古工作的激勵和鞭策。河南是中國考古學的起步區、華夏文明的核心區,是中國考古學的黃金地帶,肩負著中華文明探源、夏商周斷代、中國古代城市文明等眾多重大學術課題破解的重任,大會的召開必將促進文物考古事業的全面發展,推動學術繁榮、推進學科進步。
大會將成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
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名譽會長王文超在閉幕式上說,探索中華文明之源,是當代中國人不懈的追求和夙愿,也是考古人孜孜以求的目標。深入挖掘中華文明精神內涵,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與會專家參與、支持研究會的工作,共同探尋中華文明最早起源的曙光,研究、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共創民族偉大復興未來。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說,這次大會將成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是中國考古學全面發展,實現騰飛的新起點。希望全國考古學界的同仁齊心協力,以更加優異的成績和豐碩的成果迎接中國考古學百年誕辰的到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中國考古工作者獨特的貢獻。
鄭州共識(節選)
我們,來自內地、香港、臺灣的700多位中國學者與來自埃及、印度、洪都拉斯、俄羅斯、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蒙古國、烏茲別克斯坦等十幾個國家的外國學者相聚古都鄭州,參加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切磋學問,交流經驗,分享成果。會議期間,與會中國學者還就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進行了交流探討,達成以下共識: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對于傳承中華文明、維系民族精神、推動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考古學大會應聯合全國考古文博機構、學界同仁和國際友人,繼承傳統,開拓創新,促進中國考古學不斷進步。
回憶往昔,中國考古學在近百年中國社會的變遷中歷盡艱辛坎坷,不斷取得進步。我們向為中國考古學發展貢獻出畢生精力的前輩學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展望未來,中國考古學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廣闊前景。在這樣的時刻,作為活躍在考古研究第一線的考古工作者,我們意識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中國考古事業正處于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任重而道遠。讓我們攜起手來,努力將中國考古學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學科,為世界考古學發展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