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郊在老鄭州的概念里,泛指京廣鐵路以西地區。在解放前,鐵路以西都是菜地或農田,溝溝壑壑,故老鄭州說起西郊俗稱之為“西鄉”;西郊人也把到鄭州市里稱之為“到州里”。
鄭州西郊有許多文化遺存:林山寨仰韶文化遺址、洛達廟商代窖藏、西山文化遺址、古滎冶鐵遺址等。
老鄭州城西門外,是開封通往洛陽之官大路。文人雅士從洛達汴,或從汴到洛,鄭州是中間驛站。從唐到明清先后有王維、李白、高適、韓愈、李商隱、王安石、元好問、王士禎、袁枚等過鄭州留下詩篇。
西郊(中原、須水、溝趙、石佛、大崗劉五個鄉)223個村,村名繁多,但歸齊了,民間傳說于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徙來的居多。因此,村名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含義和規律。其中以姓氏命名的占首位,余則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為特征命名,也有因民間神話傳說和寺、廟名稱命名或以物、植物、動物、職業、人名命名的。每個村名都隱藏著一段很有趣的掌故,傳遞出古老的圖騰崇拜、宗教信仰、人文歷史等信息。綜合起來,時間跨度從上古到民國,對我們研究鄭州西郊民間所蘊藏的深厚文化內涵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使我們認識到民俗作為歷史的活化石的無窮魅力。
(一)
中華民族被譽為龍的傳人。對龍的崇拜,自古有之。傳說中伏羲氏所屬的11個部族,皆以龍為圖騰。
鄭州西郊有一個村子,名叫臥龍崗。村名的起源,與龍有關。但這條龍,與百姓生死相依,在人們的保護下,得以重生。
臥龍崗的傳說
臥龍崗位于中原區西南部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地帶,是一道海拔144米的高崗。其南北長、東西窄,地勢起伏、溝壑縱橫、雜草叢生,系伏牛山丘陵狀余脈。臥龍崗村位于臥龍崗南端的華山南路。
關于臥龍崗,在當地村民中世代相傳著一段離奇的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天,天空晴朗。突然,狂風四起,烏云翻滾,頓時天昏地暗,雷電交加,只見天空中一條青龍與一條白龍上下翻滾,相互爭斗,時隱時現,一場鏖戰后,兩敗俱傷。二龍相斗,觸犯天條,玉帝大怒,將白龍貶到唐河縣山間一水潭內,當地稱之為白龍潭;青龍被貶到鄭州西郊一條南北走向的高崗之上,昂首梅山,曳尾邙山,沉睡于大地。當地百姓聞訊,男女老少成群結隊來到青龍前,老年人跪在地上焚香禱告,青年人則在青龍臥處搭起涼棚為其遮陽,并且天天往青龍身上潑水。不知過了多少年,青龍刑期已滿,騰空而去。人們為了祈求青龍保護,就在它受罰處建一青龍寺(已毀)。從此,人們便將此崗稱之為“臥龍崗”,居住在此地的村民因地名得村名,被稱之為“臥龍崗”村。臥龍崗村由谷家門、趙家門、閻家門、李家門、宋家門、和陳家門六個小村組成,也稱南、北臥龍崗。
在鄭州開埠之前,城西原是一片曠野。雪后乍晴,站在城西門樓上舉目遠眺,一條長崗橫亙南北,蜿蜒起伏,白雪皚皚,似一條長龍凌空飛舞,十分壯觀。清鄭州州守張鉞在其詩作《龍崗雪霽》中寫道:
“六出飛花一夜翻,朝來玉蟒臥微瞰,
瓊瑤滿眼豐年瑞,尤愛空明畫里村。”
民國5年(1916年)修訂的《鄭縣志》記載,《臥龍雪霽》為“鄭州八景”之一。
(二)
祖先崇拜是中華民族古老宗教之一,進而衍生出偶像、鬼神崇拜,先民們企圖借助他們神秘的力量,或求豐收或求平安或求富貴等等。鄭州地處中原地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東西南北交往貿易必經之地。普通百姓因戰亂或生離死別或流離失所或吃穿無著或遇難無救,在生活無保障情況下,神靈就成為他們最好的心靈慰藉和生命庇護。西郊的一些村名以廟宇命名,廟宇的傳說,詮釋了相關故事。
三官廟的傳說
三官廟村位于今建設路與華山路交匯處西南側,原村名叫“毛家村”,后因村西北有三官廟,故以廟名命村名。
在三官廟村,村民們輩輩口碑相傳著三官的傳說。
三官是天官唐洪、地官葛榮、水官周武。他們何時受封的呢?據傳,他們三人都是西周周歷王的臣子,當發現周歷王是昏君時,他們就隱退了。周宣王繼位,他們知道周宣王是有道明君,又出來保駕。不久,周宣王死,周幽王坐了天下。他是昏君,寵愛褒姒,烽火戲諸候,結果被犬戎所殺。他們三人不愿保無道昏君,于是又隱退,而且自此無有了下落。直至大宋朝宋真宗時,三人重新顯圣,被宋王加封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危。
三官廟據傳又叫“涵谷觀”,是鄭州著名的大廟之一。相傳明初有一個叫藺德照的道士,從陜西華山來到鄭州,看中了西郊這塊地方。于是,便先住在只有一間房大的靈官廟內,在鄭州方圓幾百里化緣幾十年積攢錢財,遂請能工巧匠,始建“涵谷觀”,后稱三官廟。
三官廟占地四十余畝,規模宏大。由頭門、二門、茶庭、大殿、呂祖殿、玉皇閣等六座建筑,按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呈長方形排列,建筑巍峨,雄偉壯觀(從三官廟復原圖上可見舊貌一斑)。三官廟不僅廟大,而且廟產多,最興盛時僅廟田就有400多畝。因為廟產多,在清朝中后期“長毛反時”(鄭州人對“ 太平天國起義”的俗稱),廟內主持為保護三官廟和村內百姓安全,廟內出錢在三官廟村周圍修筑了寨墻。
三官廟是鄭州著名的大廟,有廟就有廟會。三官廟每年有三次廟會:第一次廟會,是麥收前的農歷四月初八;第二次廟會,是秋收前的農歷七月二十二日;第三次廟會,是秋收后的農歷九月二十三日。每逢會日,四鄰八鄉百姓紛紛前來燒香許愿、走親訪友、或買賣農產品,廟會的規模很大。
三官廟村村址在舊時“官大路”(今建設路)旁。清朝以京師北京為中心至省會的驛路稱官馬大路(簡稱官路),省會至地方重要都市的驛道稱官馬支路(簡稱大路)。河南全省驛傳干線以省會開封為中心,主要有七條線路,其中西線自開封府西行,經中牟縣圃田驛、鄭州管城驛、滎陽索亭驛、汜水縣驛等驛站直達陜西華陰。三官廟村就在驛路旁,是當時重要驛站。
香火鼎盛的廟宇,熱鬧的廟會,交通方便的地理位置,使三官廟村成為舊時鄭州西郊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自古商業貿易興盛,逢單日有集。當年村中有多家店鋪,有雜貨店、銀匠樓、飯店、藥店等,其中以糧行生意最為鼎盛,是鄭州西郊重要的糧食集散地。
民國十年(1921年),鄭縣縣立第二小學在三官廟村創辦,校址設在三官廟內。學校開了3個復式班,有學生107人,教師4人,時任校長曹鶴亭。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抗日戰爭爆發,鄭縣縣立簡易鄉村師范學校由鄭縣遷至三官廟村,為時兩年。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日寇二次犯鄭。日軍用多輛大卡車牽引,后拽以6公分鋼絲繩綁住廟內大殿頂梁柱,把大殿拉垮塌;其他殿宇,拆的拆,燒的燒,數百年廟宇毀壞一旦,未留下任何遺跡。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22日,鄭州解放。11月1日,鄭縣人民政府成立,縣政府辦公地址設在三官廟村。后因敵機轟炸,復遷朱屯,又遷崗杜(今大石橋附近)。
洛達廟的傳說
洛達廟村,位于今中原西路與西三環交匯處西北側。
洛達廟村原名“奉寨”。據傳說,不知何年何月有一商人落魄至此,見村頭土地廟殘破不堪,土地爺塑像幾乎倒塌,不禁心生感慨,遂上前祭拜。禱告曰:若保佑我日后發達,來年定重塑金身。果不其然,此商人自此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他也力踐前言,來此重修了土地廟,重塑了土地爺塑像,廟名為“落達廟”,意為“落魄后自此又發達”之意。因廟宇形勢氣派,土地爺塑像慈善端莊,引來十里八鄉百姓祭拜,土地廟香火日益鼎盛,人們逐漸將該村名字改叫 “落達廟”。新中國成立后,改為“洛達廟”。
洛達廟村民以宋、馮、鄭為三大姓。宋姓何年何月遷徙至此,至今已無法考究。馮姓遷居時間大概在清道光末年,鄭姓比其晚20年左右。據鄭姓老輩人傳說和《鄭氏家譜》記載,其祖遷移洛達廟也有一段“龍王爺喝水”故事。鄭氏祖先原為密縣岳村人氏,是戰國時期鄭國后裔。明朝年間,因官府征集修葺鄭州城隍廟匠人,來到鄭州。初居城隍廟前名叫“廟道街”一小巷,后落戶賈魯河畔鄭灣。一年,賈魯河發大水,鄭灣被淹,村中龍王廟也進了水,龍王塑像泡在水中。村民紛紛傳說:“龍王爺喝水,了不得。”洛達廟鄭氏先祖恐此事兒對家人不利,遂攜全家遷至鄭灣村東坡頂居住。此地距洛達廟村不過半里地之遙,隨著人口繁衍,房舍增多,逐漸與洛達廟村連在一起,遂成村中大姓。
洛達廟村還是著名的商代遺址。1956年5—12月在該村發掘出兩座商代窯址,出土大量文物。
(三)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里成為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鄭州西郊流傳的村名故事里,更是把歷史拐點上的金戈鐵馬、虎躍龍驤,演繹得妙趣橫生。
后倉 — 因陳勝、吳廣起義而廢
后倉是中原區須水鄉管轄的一個自然村,位于開封至洛陽的古驛道旁。
據后倉村中老人口碑相傳:戰國時,秦拔滎陽置三川郡,并設敖倉于廣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鞏固帝國統治,欲征中原糧食運往西北。于是,官府征集大批民夫,先在在鄭州以西挖一運糧河與黃河連通,又在運糧河附近建一糧倉。二工程完工不久,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官府見新建糧倉位于交通要沖之地,無險可守,遂將所儲糧食搬運敖倉。后來,一些在戰亂中逃難的百姓到此,見到處都是遺棄的磚瓦木料,就修房蓋屋定居下來。因處于原糧倉舊址后,遂起村名曰“后倉”,一直沿用至今。
須水—見證楚漢相爭“濉水”改“須水”
須水,位于鄭州西郊鄭上高速路南側,須水河東岸,是須水鎮政府所在地。
須水村是古鎮,歷史悠久。原名濉水,漢初更名須水。唐武德4年(621年)至唐貞觀元年(627年)置須水縣,屬管州。宋、元、明、清、民國均為鎮,屬滎陽縣。1948年鄭州解放后,為滎陽第五區,1953年劃歸鄭州市管轄。
金元好問《楚漢戰處同欽叔賦》曰:“虎擲龍孥不兩存,當年曾此堵乾坤。一時豪杰皆行陣,萬古河山自壁門”說的是長達5年的楚漢相爭之慘烈,這場戰爭也使得“濉水”改“須水”。
據傳,楚漢相爭之時,楚軍漢將在滎陽東濉水河畔擺開戰場,兩軍對壘,欲要廝殺。忽然,天降暴雨,河水泛濫,雙方將士皆亂。漢留侯、軍師張良見狀對劉邦言道:見險能止,大易知之,請少須(稍后等待之意)。劉邦即令收兵,班師回營。劉邦統一天下,官府遂將“濉水”改“須水”,沿用至今。
落河廟與馬莊因劉秀而立
須水鄉境內,有一馬莊。馬莊村名的來歷,與落河廟有關。當地民間傳說,落河廟因東漢光武帝劉秀而立。
東漢初年,劉秀被王莽攆至郎溝西河灣,跑得又饑又渴,筋疲力盡之時,恰遇上一李姓姑娘為其兄送飯。劉秀見狀,滾鞍下馬,將馬栓在河邊柳樹上,向女施禮乞舍。該女見劉秀狼狽可憐,便將所擔飯食分一半給劉秀食之,剩余給兄送去。其兄見所送飯食甚少,不免開口責問,女實言相告。兄聞之大怒,責其不遵男女授受不親之道,不守三綱五常之禮。責罵聲令女羞憤不已,遂投河自盡而亡。劉秀登基稱帝后,命當地官員察訪此女,欲報其舍食之恩,聞女為此事自盡,劉秀不勝感慨。為表該女忠烈貞潔,遂降旨在其投水的河邊修建落河廟一座,內塑落河少女神像,后人稱謂“落河奶奶廟”。并將當年栓過馬的柳樹,封為御馬樁。百姓因慕此地受過皇封,來此定居,既定村名為馬樁。因“樁”“莊”同音,久而久之,遂將馬樁改為馬莊。
五龍口—“五龍困彥章”
五龍口村位于中原區北部,東臨鄭州鐵路樞紐站,西靠秦嶺路,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村莊。
據村中老人口碑相傳,唐朝末年時,五龍口村還是一片荒灘,俗名狗牙灘,灘北緊挨黃河(黃河故道),村頭有渡口。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各自稱霸一方:
石敬瑭,唐廢帝時任河東節度使,后拜契丹王當父親,割地幽、云十六州,另加歲貢帛三十萬匹,在契丹幫助下成為后晉高祖(936—941年)。
石重貴,石敬瑭之子,其父死后即位為后晉出帝(942—944年)。
劉志遠,晉出帝時任河東節度使,后晉亡后,被部下擁戴稱帝,為后漢高祖(947—948年)。
郭威,后漢天雄節度使,曾建后周帝業,史稱后周太祖(951—954年)。
柴榮,郭威義子,本姓柴,郭威死后即位為周世宗(954—959年)。
傳說中,上述五人路過狗牙灘渡口時,曾與攔截他們的后梁騎將王彥章廝殺一場,世稱“五龍困彥章”。后來,五人在亂世之中先后建立了后晉、后漢和后周,分別做了皇帝。封建時代,民間畏懼皇權,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遂將石敬瑭等人稱為“五龍”,把他們打仗的地方稱為“五龍口”,并在此建“五龍廟”,廟內塑有石敬瑭、劉志遠、石重貴、郭威、柴榮5人金身,讓他們永享人間香火。人們認為,既然“五龍”在此聚會過,此處肯定是一塊兒“風水寶地”,就在渡口附近定居下來,并以“五龍口”為村名。到明朝時期,村民們匯眾積財,在村東門立了一塊石碑,碑上刻有“五龍困彥章”的傳說(此碑已毀)。
1928年,馮玉祥督豫時,其部下曾在五龍口村駐扎,馮將五龍口村名改為“五權村”,在村西頭為民打井,建五權小學。當年2月,蔣介石在鄭州閱兵時,曾到五權小學參觀。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又將村名恢復為“五龍口”。
(四)
鄭州距開封較近,趙匡胤作為北宋開國皇帝,登基前曾在鄭州一帶活動,鄭州西郊關于這位皇帝的故事很多,有些讓人聽了不由得噴飯。在這些故事里,趙匡胤完全沒有了其真龍天子的威嚴,忽而行俠仗義,忽而勇猛好斗,忽而頑皮無賴真如鄰家小二哥模樣!
趙匡胤送京娘的傳說
西十里鋪村,原村址大概位置在現鄭州國棉五廠大門前、建設路即古官大路附近(20世紀50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該村整體拆遷)。
據傳,趙匡胤在做皇帝以前,好與朋友交游,吃吃玩玩。有一天路過鄭州,夜宿西十里鋪青牛觀(又名清幽觀)內,更深人靜時,隱隱約約聽見有一女子啼哭不已。他循聲尋找,找到與廟一路之隔的洞里(觀在官大路北,洞在路南),果見一女子在哭。他詢問詳情,才知道這一女子家是山西人,姓趙,名京娘,被強盜搶劫至此。因為都姓趙,趙匡胤非常憐憫她,遂以兄妹相稱,為免使京娘再次遇險,遂決定把京娘送回老家。后來, 趙匡胤做了皇帝,人們就把趙匡胤休息的地方叫十里長亭,把找到京娘啼哭的洞叫龍鳳洞(大體位置在今鄭州藝術宮)。
趙匡胤送京娘的故事,被后世許多劇種編成戲曲傳唱。戲中又演繹出:路上京娘為趙匡胤關心照顧所感動,欲以終身相托。河南曲劇《千里送京娘•油菜花開一片黃》一折,京娘唱到:油菜花開一片黃,兄送妹妹回故鄉,兄長好比張君瑞,妹比鶯鶯女紅妝,當中缺少小紅娘。趙匡胤答曰:油菜花開一片黃,兄送妹妹回故鄉,我到西關把朋友訪,賢妹不必談家常┄┄劇中趙匡胤憑一身正氣和高強武藝,安全地送京娘至家中,即刻投軍而去。
傳說故事與戲曲互為補充,使趙匡胤送京娘的故事得以從古到今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中原區西十里鋪村雖早已拆遷,但發生在該村附近的趙匡胤送京娘的故事,使得西十里鋪村的村名揚名天下。
大莊和董寨
大莊位于鄭上路北側,是中原區須水鄉管轄的一個自然村。
董寨位于鄭州桐柏路與西站路交叉口西北角,是中原區中原鄉管轄的一個都市村莊。
兩個不搭界的村莊,歷史上卻因宋太祖趙匡胤有了有淵源。
據傳,大莊原名董大莊,其原址在現村西約1里處。從前,有一名叫董大的災民從外鄉逃難到此落戶,天長日久,子孫繁衍,加上郭姓遷入,逐漸形成村莊,起村名叫“董大莊”。
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兵禍連年,民不聊生,天下英雄,遂揭竿而起。董大后裔董龍、董虎、董千金三兄妹,遂占據鄭州西郊小京水附近劫富濟貧。一天,趙匡胤、鄭子明路過此處,與董氏兄弟發生沖突,二董不敵敗北,趙、鄭二人窮追不舍。追途中,忽聽附近林子一聲炮響,殺出女將董千金,兄妹聯手,復將趙、鄭二人殺得人仰馬翻,倉皇逃命。公元960年,趙匡胤登基做了皇帝,董氏三兄妹聞訊大驚,為了避禍,遂將家丁分散,各奔東西。
董大莊的郭姓村民怕受株連,遂將住處往東遷了2里,改村名為“東大莊”。后來,人們去掉“東”字,簡稱“大莊”。明朝初年,幾戶劉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到大莊西隅,初起名“西劉村”,與大莊同歸滎陽管轄。隨著人口增加,兩村逐漸融為一體,遂并村對外統稱“大莊”。1953年劃歸鄭州市郊委管轄,1987年劃歸中原區。
董虎帶領家眷和親丁,逃至今日董寨處,在四周垛起高高寨墻,以防不測。因寨主姓董,又有高大寨墻,周邊人遂稱此村為“董寨”。
盧村河與后河蘆
盧村河在鄭州南郊,屬二七區侯寨鄉管轄的一個自然村。
后河蘆村屬鄭州近郊,位于桐柏路南端、南三環北側,屬中原區大崗劉鄉管轄的一個都市村莊。
兩個村子相距一二十里,卻原本是一村人,也因趙匡胤分居兩地。
據后河蘆村老人口碑相傳,在五代時期,后河蘆始祖盧太公世居盧村河。一日,游逛到此的趙匡胤聞悉盧太公家財巨萬,就到其家中,以下棋賭輸贏,企圖訛詐盧太公家財。不料盧太公棋藝高超,趙連下幾盤皆輸,不由得惱羞成怒,就誣蔑盧太公賴棋。盧太公與之理論,趙匡胤反而動起手腳。盧太公便命之子與趙匡胤交手,三五回合,便將趙打翻在地。趙匡胤一看不是對手,來了個就地十八滾,逃之夭夭,邊走便吆喝:來日發跡,定報此仇。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稱帝。消息傳到盧村河,盧太公恐趙匡胤真的帶兵前來復仇,就命7子11孫分路潛逃。其一子來到今后河蘆村處,改名定居,子孫繁衍,遂成村落。
頗為有趣的是盧村河與后河蘆,都鄰金水河,不過盧村河在河上游的東側;金水河到了后河蘆拐了個彎,該村在河中游的北側。
鄭灣
鄭灣位于鄭州市西環路西側、賈魯河東側,屬大崗劉鄉管轄的一個自然村。
該村的歷史也與趙匡胤有關。
據民間口碑相傳,趙匡胤稱帝后,一日,在后宮喝得酩酊大醉,西宮借機陷害鄭子明有謀反之心。趙匡胤醉眼朦朧中聽信讒言,下旨冤殺了開國元勛鄭子明。
鄭子明之妻陶三春驚聞噩耗,氣得咬牙切齒,命丫鬟擊鼓鳴鐘,點起親兵3000人,殺氣騰騰奔向皇宮,欲為夫報仇雪恨。趙匡胤聞訊大吃一驚,酒也醒了,忙命高懷德領兵迎敵。高懷德明知好友鄭子明是屈死,與陶三春交手后虛晃兩槍,就佯裝不敵,敗陣退回金殿。趙匡胤無奈,只得下旨撫慰陶三春,請其退兵。陶三春破口大罵趙忘恩負義,枉殺忠良,并發誓不攻下皇城決不收兵。趙匡胤只好復請高懷德從中斡旋。高懷德也恐陶三春狂怒之下真的犯下滅門之罪,就再三對陶三春進行勸解,陶三春才答應退兵,不過要斬趙匡胤身上所穿龍袍,予以警示所犯之錯,趙匡胤只得恩準。陶三春斬了龍袍,又討了赦旨,憤然領兵回府。
三春回府,思前想后,看破紅塵,遂決定辭官為民。于是,寫下辭官表章,留下印信,帶領全家連夜潛逃。當逃到鄭州西郊賈魯河畔時,已是黎明,但見薄霧籠罩著岸上柳樹,清清河水嘩嘩作響,三春諸人人困馬乏,就在此打尖休息。后有人提議,此處山清水秀,不妨就在此落腳,三春頷首應允,一干人等就在此落戶。因三春婆家姓鄭,又住在賈魯河轉彎處,故村名謂之“鄭灣”,沿用至今。
鄭灣村村名來源,該村村民還有一種傳說,說鄭姓來自戰國時鄭國后裔。
(五)
鄭州是一個移民城市。猶在明洪武年間,從山西移民最甚。這些移民村流傳的故事,演繹著不同地域的文化、信仰、民俗,同時也透漏出那時的“羨慕、嫉妒、恨”。
泥馬渡康王的傳說與府君廟村
鄭州西郊有一個叫府君廟的自然村,在富民路西、常莊水庫北側,因村北有府君廟而得名,屬中原區須水鄉管轄。
府君廟里供奉的府君姓崔,據傳是鎮河大將軍,東漢時磁州人。人們為了紀念他治河之功,在黃河兩岸建起府君廟,并把農歷六月六,作為他的誕辰來紀念。據《東京夢華錄》載:六月六日,州北(北宋時汴京城北,作者注)崔府君生日,多有獻送又因其在“靖康之難”時,“泥馬渡康王”,被敕封為“護國顯應興福普佑真君”。
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擄走,諸王及皇族也隨之而去,只有徽宗第九子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滯留在河北、山東一帶,被金兵追得四處奔逃。一天,逃得實在是疲憊不堪了,見到路旁有一座崔府君小廟,就進去躲避,沒成想坐下就睡著了。睡得正濃時,夢見一紫袍神人對他說:“金人追過來了,快走。門口已準備了馬。”趙構驚醒,立即跑出門外,馬已在側,便躍而南馳。渡過河,馬便不動了,仔細一看竟是小廟里的泥馬;回想夢中神人,正是廟中身著紫袍的崔府君泥像。趙構躲過這一劫,被宋廷舊臣擁戴,于歸德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高宗即位后,建立南宋小朝廷,用“泥馬渡康王”之傳說,暗指其登位“受命于天”, 遂敕封崔府君為“護國顯應興福普佑真君”,建“顯應”宮觀,永享萬家供奉。自此,無論官方民間,皆把崔府君當做護國佑民之神,香火日盛。
鄭州府君廟村與開封相差百余里,又不在黃河邊,怎么與崔府君連上關系呢?原來,元、明以后,民間供奉崔府君之風日升,并又賦予他多重職能:生前,審理案子,能夜斷陰日斷陽;死后,主管幽冥,決定生死輪回。府君廟村人皆宋姓,明朝該村宋姓先祖移民至此定居后,因慕宋王室之繁華,為驅禍辟邪,就在村北建府君廟一座,仿黃河岸之府君廟塑泥馬與神像,供奉香火,以保佑子孫富貴強盛。
“一斗二升芝麻的官”的故事
“一斗二升芝麻的官”的故事說得是羅莊。
羅莊位于鄭州中原西路與華山路交叉口西南角。明末清初,江西貴族羅秀后裔羅博遷居于此,以姓氏得村名。
據羅莊《羅氏家譜》記載,羅博生于明熹宗(朱由校)天啟五年(1625年),自幼聰明好學,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考中舉人,次年進士及第,康熙七年(1668年)任山西浮山縣知縣。羅博任浮山知縣之前,該縣社會秩序混亂,大案要案堆積如山。他到任后,悉心綜合治理,懲治奸邪,廢除苛捐雜稅,發展生產,興辦學堂,教化民眾,經如此整頓,幾年后,社會秩序大為好轉,百業興旺,羅博由此深受百姓愛戴,這一政績被載入《浮山縣志》。羅博事業上能取得一定成就,與其妻子的支持和幫助有很大的關系。他的妻子是明朝鎮國將軍朱在兗之女。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陷開封后,明朝宗室成員怕被殺害而四下奔逃。朱氏一人騎著一匹馬帶著隨身行李在逃難中與家人走散,無奈棲身羅家。羅博哥嫂見其端莊文雅,談吐不俗,言行舉止頗有大家風范,就撮合與羅博結為夫妻。當時羅博尚未進學(古代對尚未考中秀才的男士稱謂),朱氏通曉詩書,文采出眾,婚后相夫教子,不但促使羅博學業、事業有成,而且以“清、慎、勤”3字為家訓培育后人,四個兒子和長孫都是秀才和舉人。羅家后輩亦效仿前人,人才輩出。從康熙年間至清末,羅氏家族前后有55人中文、武舉人及文、武秀才。其中,羅博、羅百敬、羅憲昂等人詩詞文章在乾隆版《鄭縣志》多有記述。
羅家人才輩出,于是,鄉鄰紛紛傳說羅家墳(羅莊老墳)風水好,能出“一斗二升芝麻的官”(意思是羅家能出數量眾多的官)。開封府官員出巡,途徑此處(因墳北不遠就是官大路),發現羅家墳前溝后山,形似躺椅;遠望墳上,狀若流水時隱時現,形象奇特,風水非凡。他發現這種情況后,就一心想把羅家墳風水破壞掉。據說,白天挖,晚上又長平了。后來這個官就又派了很多的人晝夜不停的挖,一個人挨一個人排成一百多里地的長隊,把土轉送到開封,墊了東華門前的土臺,使龍不得騰飛(即以后官出不來了)。
傳說中,羅家風水就此破壞。
二龍吸珠(朱)的傳說
二龍吸珠(朱)說的是朱屯。
朱屯位于桐柏路與農業西路交叉口南側。村名清朝初年稱之為“車興屯”,后因“朱八卦”遷此落戶興旺發達,乾隆年間改村名為“朱家屯”,民國初年省去“朱”字,簡稱“朱屯”。
據說,“朱八卦”家有八頃(1頃為100畝)土地,八套馬車(亦稱八掛馬車)。朱家想叫他的子孫后代永遠過好日子,就請了一個陰陽先生給他看宅院風水。因朱家對這個陰陽先生招待得不好,引起先生不滿。先生靈機一動,給朱家出了一個“悅耳順心”的主意,說你家要想子孫后代長久富裕,需在村東頭路北不見紅日蓋一個龍王廟,就能保住朱家風水,達到世代家業興旺的目的。朱家聽了非常高興,積極備料,連夜施工,在太陽出來之前果然在村東蓋起一座嶄新龍王廟。那時,朱屯村西頭,原有龍王廟一處,朱家居住在朱屯街中間路北,兩個龍王廟恰巧把“朱八卦”家夾在中間,形成一個“二龍吸珠(朱)”的局面。
(六)
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把光宗耀祖、造福鄉梓為努力目標;村名中關于他們的故事,令人扼腕。
鄭州西郊孫莊—孫氏“父子雙翰林、一門三進士、四拔貢”
孫莊,是鄭州市中原區須水鄉管轄一個自然村,原名梁陳莊、孫樁臺,位于鄭州西郊鄭上路南與西繞城路交叉口東南側。村中孫姓人家,原本不是該村土著,系清乾隆十三年(1749年)由孫坡村(在須水鎮附近)遷移來此墾荒,繁衍生息至今,遂成為村中大戶,村名由此而稱之為孫莊。現在是一個近2000人口的大村子。
從道光五年(1825年)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孫莊孫氏家族中先后有二十余人榮任清廷學政、道臺、郎中、知府、知州、知縣等官職,有七人受皇封,被鄉鄰譽為“父子雙翰林、一門三進士、四拔貢”,是鄭州西郊乃至省城頗有名氣的名門望族。
據查,孫氏家族中最早進入仕途的是孫樹之。幼時因家貧,靠兄長賣豆腐供其讀書。其深知兄長勞苦不易,勤學發奮,于道光乙酉年(1825年)獲拔貢銜,后在山東禹城、菏澤縣任縣知事。因其為官清廉、體恤百姓,民眾集資贈一匾額,上書“同仰慈仁”,懸掛在孫宅大門上方直至民國初年。孫樹之長子孫欽昂,于道光己酉年(1849年)獲拔貢,又于咸豐五年(1855年)中舉,次年進士及第,欽點翰林院編修,甲子年調任廣西學政,福建省興、泉、永道道臺,官居二品(其事跡在福建廈門地方志、滎陽地方志均有記載);其四子孫欽晃亦是進士出身,同治六年(1868年)年任刑部主事,后又任廣西慶遠府知府、桂林府知府。孫欽昂之子綜源,于光緒十一年(1886年)進士及第,亦被欽點翰林。因其父是翰林,為區別父子翰林,人們故將孫欽昂稱之為“老翰林”,孫綜源稱之為“少翰林”,譽為“父子雙翰林”;加上孫欽晃也是進士出身,故稱孫氏“一門三進士”; 孫樹之兄長孫均慥之孫亭民后也獲拔貢銜,故又稱“一門四拔貢”。為表彰孫氏一門為清政府所做貢獻,皇帝加封孫樹之為“資政大夫”,其兄長孫均慥加贈“中憲大夫”。
因孫氏家族政績卓著,清光緒皇帝欽批官銀6萬4千兩,歷時四年,在該村東占地18畝建造碑林;因其規模宏大,當地百姓稱之為“大碑樓”。碑林計有碑樓四座、碑刻16通,碑文書法均出自名家之手,有曾國藩、翁同龢、楊佩璋、徐世昌、趙東偕、李鶴年等。其中孫欽昂自己就有碑5通,且碑樓規格最高最大:中間為圣旨碑,碑首為二龍戲珠,碑座為赑屃,稱之謂“龍首龜趺”;碑身正面刻有“欽賜二品銜、通政司資政大夫、翰林院編修、內宮侍講、福建興泉永道孫欽昂”等字樣,筆意靈秀,端莊厚重;碑林解放初期尚存,文化革命中銷毀殆盡。
孫氏老宅位于孫莊東,占地一二十畝,由五座成套院落連成一片。每套院落均由大門→廂房→山屏→廂房→過廳→廂房→山屏→廂房→主房→裙房組成。房屋皆青磚青瓦,主房均二層。主樓房頂最高處的正脊,在其兩端與垂脊交界處使用的是正吻(吻是一種龍頭形裝飾,其形象為張開龍口含咬正脊。吻的上方有扇形的劍把),在垂脊上還安裝走獸,共有五脊六獸,氣勢磅礴,讓人震撼,是典型的中原官居形式。現僅存二層主樓三座,其余拆舊翻新。
天王寺—鄭州須水地區新文化的發祥地
天王寺位于鄭上路北側,須水西北隅5華里,解放前原屬滎陽縣,1953年劃歸鄭州市郊委,1987年又劃歸中原區,現屬中原區須水鄉管轄的一個自然村。
天王寺村的村名由來,是因為與天王寺古剎為鄰,因寺名得村名。
據該村保留的古石碑記載:天王寺村是由兩個村莊合成的,一個叫大劉村,一個叫谷新莊。由于與兩個村子相鄰的天王寺建筑宏偉,規模宏大,香火旺盛,遠至河北彰德、衛輝等地都有人來此上香許愿,久之,人們就把天王寺代替了大劉村、谷新莊村名,原村名逐漸被遺忘。
天王寺建于唐朝貞觀年間(627—650年),占地面積15畝。寺院建筑為古代宮殿式,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紅墻綠色琉璃瓦,莊重典雅。院內建有天王殿、石佛殿、火神殿、關公殿等十一座殿堂;各殿堂佛像威嚴逼真,栩栩如生;各種傳說壁畫,人物形象各異,姿態傳神。寺院還建有碑林,立碑20余通,記載著建寺時間、地方傳說故事及鄉紳撰寫的紀念碑文。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須水鎮小李莊(在天王寺南1公里)人,清末“拔貢”李舒錦、李德固等熱心新潮教育,積極活動倡導,在該寺辦起了“須右書院”,即須水地區第一所初等小學;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復建“蠶桑學校”,傳播種桑養蠶科學知識;民國六年(1917年)又建立“紡織學校”,并開設實習工廠;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再建“須右中學”。新中國成立后,“須右中學”更名為“滎陽縣第一初級中學”,1960年又更名為“鄭州市21中學”沿用至今。
天王寺辦學造福鄉里,須水周邊許多村莊乃至滎陽的人家,都送孩子到此學習,為須水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因此,天王寺被譽為須水地區文化教育發祥地,新文化的搖籃,也是廟宇房產為民所用的榜樣。
天王寺在辦了學校后,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神像、壁畫逐漸被毀,寺院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自然廢之,現今徒余天王寺村名。
(七)
解放初期,鄭州市郊和城關原有村莊622個,以姓氏命名的村名,在其后綴“寨”字的,數量上占1/6強。如劉寨、徐寨、張寨、馬良寨、陳五寨、韓寨等。另有一些村莊,雖村名中沒有寨字,但村有寨墻,如齊禮閆、黃崗寺、大崗劉、祥營、杲村等。
保吉寨—鄭州市目前唯一中原土寨
保吉寨位于中原區中原路中原大橋北側大約800米處,坐北朝南,村內住戶不足百,是中原區須水鎮管轄的一個自然村,也是迄今鄭州市保留的唯一一個存有寨墻、寨門的都市村莊。
據《滎陽縣志》載,保吉寨始建于清咸豐九年(1852—1861年),是在時任魯山縣教諭宋應午倡議下修建起來的,算起來已有150年歷史。
保吉寨面積大致有60畝,板筑土寨墻底寬10米、上寬5米、高10米左右,墻上遍植酸棗圪針。南側筑有寨門,門為青磚劵拱,門板木制,上面用鐵條和寶蓋釘加固。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時,因寨內駐扎馮玉祥的一個連隊,而受到對方槍擊炮轟,至今寨墻上仍可發現彈孔。1958年,公社修建水庫,把寨門摘走使用,水庫修成后,又被當時村干部要回。保吉寨現存寨門,2000年曾進行修繕,修繕時仍用部分老磚;門頂復加蓋一小廟;門內西側修有1米寬的水泥階梯,可直達門頂。現存寨墻皆與寨門相連接:南側完好;東側還保留有700余米,有部分因年代久遠垮塌,近年新補修10余米長;西側原寨墻長度大致與東側相同;北側塌垮部分開了個口子,與墻外新建別墅區相通。
中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鄭州作為中原腹地,歷史上更是兵禍連年。鄭州地區,一馬平川,無山可藏人,無溝可隱物。平民百姓為了避禍,就在村子周圍用土夯筑成高達數丈的圍墻,墻上種上酸棗刺,這墻就叫寨墻;通大路的地方,留一大缺口,壘上磚石,裝上巨大的寨門;寨內修房建屋,供人們居住;白天寨門打開,方便出行,夜晚或遇戰亂兵禍,寨門緊閉。鴉片戰爭后,國運日衰,群雄遍起,捻軍馳騁中原。河南團練大臣毛昶熙為鎮壓捻軍,督促黃河以南各府州縣官紳組建鄉勇趕筑寨堡,河南各地一時寨堡遍地(《河南通史•第四卷》39頁)。保吉寨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新中國成立后,鄭州市開始了大規模建設,一些村寨遷并別處,村名亦不復存在;還有一些寨堡經過都市村莊改造后,建成了社區;另有一些寨堡因人口發展,寨墻逐年被拆,劃成宅基地蓋房,寨墻、寨門損毀殆盡。
保吉寨是鄭州市目前唯一一個基本保留中原土寨風貌的村落。
(2009年冬,作者到保吉寨進行調查拍照后整理出上述文字在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團隊博客發表,被多家網站轉載。2016年保吉寨被直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祥營村俗稱“三不管”
祥營,又稱祥符營,位于鄭州西繞城公路與鄭州高新開發區科學大道交匯的丁字路口西側,屬鄭州高新開發區管轄。
祥營村在民國時期是舊鄭縣(現鄭州)、滎陽、滎澤(現古滎鎮)三縣交界處,村中十字路口處就是當時的分界線:路西南即滎陽,西北連滎澤,東邊是鄭縣。
祥營村鄰古(古滎鎮)須(須水鎮)大路(現古須大路與鄭州西繞城公路相連,亦是鄭少公路西入口),又是三縣連接處,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商業貿易興盛,逢單日有集。舊時村中有店鋪40多家,其中有糧行、雜貨店、銀匠樓、飯店、藥店等。村東有龍王廟(現村小學即為龍王廟舊址),規模宏大,雄偉異常,廟中的五龍盤柱勝景,至今令村中老人津津樂道;村北永安寺(現鄭州58中學即為永安寺舊址)香火鼎盛,方圓數縣人都來此進香。廟宇多,廟會自然就多,一年有六次廟會:分別是農歷正月初七、二月二、四月初四、八月十五、八月二十七、九月十三。因此,舊時祥營是周邊鄉村重要的商業貿易、農副產品集散地和祈神拜佛、文化活動場所。
因為祥營村在三縣交匯處,百姓俗稱“三不管”,故村中百姓傳說的趣事、怪事、奇事亦多。
趣事:村中若發生命案,縣官來此驗尸,讓衙役將尸身翻個個到本縣界外,就不屬本縣范圍,于是就不予審理。
怪事:“三山夾一井,村北有龍坑”,該村地處平原,周邊沒有山脈。但為什么有“三山夾一井”之說呢?原來,村中的一口水井毗鄰三座房子,三座房子的房山于是被村里的秀才們被戲稱為“三山”;“村北有龍坑”是因為村子北邊有一半畝大的水坑,坑中之水常年不干,村中老人就杜撰出坑底有龍之說。
奇事:該村村東街口有一大坑,水深數丈,村中人說坑中有“緊嘴蛤蟆”,入坑不鳴叫,出坑到別處才叫。近幾年,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坑中之水漸已干涸,坑址上現在是一排樓房。
祥營村原有土寨圍護,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寨外還有壕溝,筑有四個寨門,寨門為磚石構拱券式,其中東西兩個寨門上撰刻有“祥符營鎮”匾額。后因人口發展(村中解放初期人口為1千余口,現為4千余口),寨墻逐年被拆,劃成宅基地蓋房,上世紀70年代后,寨墻損毀殆盡。
都市村莊林山寨——折射鄭州發展的脈絡
鄭州西郊與市委一墻之隔的西鄰,原有一個村子,村名叫林山寨。
林山寨歷史悠久,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就有先民居住。在“問鼎中原”的金戈鐵馬聲中,這里幾度興廢。清初,朱姓人家從山東遷徙至此居住,村名遂被稱為“朱臨山寨”,后又有肖、郭、魏、趙、王等十八姓相繼遷入。清末,村名更為“林山寨”。
林山寨村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阡陌相連,人杰地靈,民風淳樸。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村民以種植糧食、蔬菜、加工豆制品為生。特別是蔬菜種植和豆制品加工,自清末民初就蜚聲鄭州城鄉。
自1953年起,在國家實施的一個個五年計劃中,先后征用林山寨土地3000余畝修路、建廠、蓋機關、團體、學校,建市委和家屬院時將林山寨村東半部遷到伊河路和工人路交叉口西南側,林山寨自此分為“新村” 和“老村”。
1961年,政府相關部門根據林山寨具體情況,將村民中沒有“走工人”的村民由吃自產糧轉成了吃商品糧,村民轉成市民,林山寨成了鄭州最早的都市村莊。
隨著土地的被征用,村中的大姑娘小媳婦青年小伙兒強壯勞力“走工人”進棉紡廠、砂輪廠、電纜廠等大廠或小廠;剩余的土地不再種莊稼,全部種了蔬菜;生產隊辦起了副業廠:磨豆腐、生豆芽;冬閑時間,社員們去修路工地挖土方……
村民步入都市村莊后,生產、生活、思想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傳統農業文明觀念開始發生裂變。這種變化首先表現在衣著上,漸及語言、行為、思想,商品意識隨著步步增強,尊師重教的思想在村民思想中逐步扎下根,村中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逐年增多,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解放后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村民中,成長起地廳級、市級、縣團級領導干部,涌現出以郭梅穗為代表的全國勞動模范、省市先進生產者、新長征突擊手;第三代村民大部分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其中還有碩士、博士。
改革開放后,碧沙崗市場在村北友愛路建紡織品市場。村民立即從中悟到商機,家家戶戶扒了自家宅院中的豬圈、雞窩蓋出租房,出租給賣布商戶;有的添置打卷機、印碼機,有的辦起小飯店、小商店為商戶服務;從中挖到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桶金。自上世紀80年代后,村民將平房翻蓋成樓房,除自己居住外,多余的對外出租。進城務工人員、大學畢業生把這里稱為“都市尋夢人的避風港”。村委會、黨總支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大膽求變,特別是“林山寨農業科技園”的建立,開都市村莊跨越式發展開先河,成為鄭州市典范。村內的企業下崗工人“失業不失志”, 辦午托部、開飯店、辦工廠,或利用一技之長到民營企業打工,涌現出以魏玲為代表的下崗再就業模范,受到政府表彰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富裕起來的村民不忘國家,在南方遭大水災、汶川地震時,踴躍捐款,體現了新時代農民的新風貌。孝敬老人、家庭和諧,鄰里團結,助人為樂,互相幫助成為新的村風民俗。林山寨村兩委會先后獲得“中原區先進基層黨組織”、“鄭州市文明村鎮”、 “全國敬老愛老模范村”等榮譽稱號。
1994年,林山寨老村整體拆遷改造。
1995年,鄭州市委建人大辦公樓,征用林山寨最后26畝土地。
2011年,都市村莊按區劃改制,林山寨村劃歸林山寨辦事處管轄,從此結束了林山寨數百年村落的歷史,融入到轟轟烈烈的社會發展的激流中。
結 語
鄭州西郊村名的故事,大多隱藏在各村老人們的記憶里,少部分記載于縣志、區志、村志中。新中國成立后,鄭州西郊最先列入國家重點工業基地建設,后又隨著城市框架不斷的拉大,村莊或被整體拆遷,或就地改造成社區,原有的村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某某花園,某某王府,有的甚至是外國名字,孩子、年輕人,甚至一些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忘卻了村名的來歷,造成了傳統文化的斷代,甚至是異化。
19世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只有通過歷史,一個民族才能完全意識到自己。鄭州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只是一個小縣城。鄭州周圍村莊村名也是城市發展的編年史的一部分,村名和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有關聯。保留下村名的故事迫在眉睫,搶救性的發掘、收集、整理鄭州市城中村歷史文化,弄清楚腳下這塊土地曾經發生過什么,弄清楚自己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更是對后世不可推卸的責任。
【附】作者簡介
郭桂蘭:鄭州市人,女,漢族,生于1950年,大專學歷。1968年下鄉,1970年參加工作,退休前任鄭州電纜集團北方實業公司工會主席。退休后,2005年被聘為河南博物院志愿講解員,期間,曾任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團隊副秘書長、副團長等職,先后多次被評為河南博物院優秀志愿者、志愿者之星、功勛志愿者等。
2009年榮膺“首屆中國博物館十佳志愿者之星”、“河南省十大杰出志愿者”稱號。
為深入了解鄭州周邊村莊的歷史,,作者進行了多年的田野調查,足跡鄭州周邊數十村莊走訪幾十位村民,撰寫出有關鄭州村莊歷史風俗民情逸聞趣事文章,搜集鄭州抗戰史料,曾在《河南日報》《大河報》《鄭州晚報》《古城鄭州》等主流媒體發表文章百余篇,并主編、執筆《中原區林山寨村志》,整理出鄭州抗戰田野調查資料《鄭州·一九三八》《鄭州·一九四一》《鄭州·一九四四—一九四五》。
2015年,被鄭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聘請為特約撰稿員,參與編撰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反映鄭州人民在統一戰線指引下英勇反擊外來侵略的鄭州抗戰史巨著《鄭州抗戰紀事》。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同年,作者作為顧問之一,參與鄭州市文化局與河南電視臺合作拍攝的文獻紀錄片《鄭州抗戰紀事》,此片獲得鄭州“五個一”工程獎。
2016年鄭州市有關部門將作者申報的《中原區村名的傳說》評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