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戲山雪花洞
11月4日,由鄭州市旅游局組織的“家園鄭州、快樂旅游”旅游體驗團第三站走進了風景迤邐、文化厚重的鞏義。鄭州市主流媒體記者、讀者、聽眾、網友、攝影達人等20多人組成的旅游體驗團,隨旅游局工作人員,走進鞏義浮戲山雪花洞、石窟寺、康百萬莊園等景點,體驗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融合。
北國“九寨”浮戲山
當天上午十時左右,體驗團的成員們抵達了鞏義浮戲山。乘車沿盤山公路而上,來到曾經發現“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的上馬臺水庫。下車觀景,清新空氣縈于鼻間,水面碧透水聲流淌,遠望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映襯墨黑色山體,蒙蒙細雨更為山水增添了幾分別樣的姿色。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隨行的一位記者脫口而出,更有團員驚嘆,在鄭州家門口也能看到這么好的水和紅葉漫山。
雪花洞位于浮戲山金龜探月峰下,是一個天然的大溶洞,洞內奇石千姿百態,置身其中一步一景,景景迥異。73米長的雪花走廊,掛滿了雪花石,形似雪花狀,導游燈光所到之處,全是半透明狀千姿百態的石筍、石塔、石瀑、石葡萄等,讓游客驚喜不斷。
推開石門,轉過迎賓廳,來到通天大廳,仰望可看見發現雪花洞的天窗。常年流水滋生出形態各異的鐘乳石,形成壯觀的懸天瀑布,直瀉而下。
走進雪花長廊,洞壁上堆積了如片片鵝毛般的雪花石,60年生長一厘米,雪花洞便由此而得名。雪花石不僅“開花”,還能“結果”生成石葡萄。往前行即是全國溶洞唯一一個蛇化石,堪稱雪花洞的珍寶。
花果山大廳一派江南風光,可看到滴水形成的石塔,玲瓏剔透。梅花壁上密布雪花石,猶如傲立雪中朵朵生姿。沿扶梯折回,到達洞天福地廳,“雄獅登塔”躍入眼簾,“雄獅”昂首眺望、欲登塔頂。廳內一隅立有石碑,刻有“洞、天、福、地”四字,其奇特之處為音樂石,拍之可聽見“錚錚”響聲。
深藏不露石窟寺
每年旅游旺季,洛陽龍門石窟內人聲鼎沸,殊不知背依黃河、面向伊洛,創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鞏義石窟,其精美不遜前者。
下午,體驗團走進鞏義石窟寺,竟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安靜的院落雖無別致卻幽靜雅致。繞過前院,我們看到了鬼斧神工的石窟藝術。鞏義石窟是北魏皇家開鑿的大型石窟之一,石窟寺佛像的雕造以北魏為主,續刻則以北齊和唐代較多。石窟寺現存洞窟五處,千佛龕一個,摩崖大佛三尊,佛像7743尊,距今已有1500余年,較之龍門石窟更早600余年。
最為出彩的是第一窟南壁雕刻的“帝后禮佛圖”,生動再現了1500多年前皇家禮佛的宏大場面,雕刻精美,堪稱國寶。第三窟雕于石柱上方兩端的飛天,也讓人們大飽眼福,因線條流暢、婀娜多姿、聞名遐邇。據導游介紹,這個飛天其輕盈靈秀的姿態,生動自然的雕刻,是中國的石窟藝術與古印度的佛教經典完美結合。
富貴“留余”康百萬
離開石窟寺,體驗團走進了康百萬莊園。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康百萬莊園,占地240余畝,比山西喬家大院要大19倍。不用去山西,咱鄭州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游覽中原大院,品讀豫商文化。
康百萬莊園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四個世紀凝結成的歷史顯得悠遠莊嚴。莊園的建筑風格迥異于江南園林,“臨街建樓房,靠崖筑窯洞,四周修寨墻,瀕河設碼頭”,是北方莊園建筑的典型代表。園內大量的磚雕、石雕華麗典雅,極具觀賞價值。
康氏家族是豫商成功典范,不同于晉商的精打細算、徽商的商幫策略。康家經商兼容晉、徽兩商派特點,采取農、官、商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來到莊園,可以不看藏寶洞,不看石案銘,不看戲樓,但頂子床、葉家井、留余匾、藏葡萄絕不容錯過。
楠木頂子床精美絕倫,由5位巧匠費時3年雕刻而成,精致堪比龍榻。藏葡萄植于清乾隆年間,歷經百年滄桑,每逢7月中旬依然碩果累累。有道是“傳家有道還是讀書”,康家雖經商發跡卻重教育。人生在世福祿壽財莫享盡,留得余地寬待人,過猶不及凡事勿做盡太滿。“留余”的治家觀念看似中庸,實則意味深長,或許就是這塊鎦金匾成為中華名匾的原因,也潛藏著康家持家的秘訣。(原標題:浮戲山雪花洞、鞏義石窟寺、康百萬莊園三奇葩競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