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面上如今仍川流不息
配圖 謝景豹
“這座石橋太漂亮了,歷經200多年滄桑依舊挺立,供行人車輛通行。”住在南關街熊兒河橋邊的劉先生,撫摸著橋上的石雕說,這座橋就是一座活文物,為鄭州市民服役275年,依舊沒有顯現出疲憊,真可謂“綠城最牛的橋梁”。一座跨越近300年的石橋,承載著數千萬人的過往,它背后的故事更是跌宕起伏。
如今,熊兒河橋被列為優秀近現代建筑加以保護,讓市民更加重了對它的尊重。
古橋之上,人車依舊川流不息
有人說,一座橋就是一個文化歷史的載體,一座橋體現著一方的民俗民風,位于鄭州管城區南關街上的熊兒河橋,自然也不例外。
寬約10米、長近30米的熊兒河橋,兩個厚重的磚石橋墩頂著橋面,雄偉地矗立在熊兒河河面上。站在橋下望去,兩個石孔宛如通天門,給身材“玲瓏”的橋體,增添幾分偉岸。橋體側面,石刻飛龍、花草、鳥獸等圖案,盡管留有雨水痕跡,但畫面依舊清晰。橋面上,南來北往的車輛、行人絡繹不絕。
從外表上看,古橋有修補過的痕跡。“過去,這橋欄桿上有好多石獅子,喜怒哀樂,啥表情都有,最好看的是一對母子獅,小獅子蹲在母獅子的面前,像是接受訓話,我每次經過這對石獅前,都要用手摸摸。唉,可惜的是,這些石獅子后來都被毀掉了,只剩下橋身上刻的龍了。”處于耄耋之年孔玉琴老人說,她年輕時嫁到這里時,感覺這座橋特別好看。
“這座石橋,可稱得上咱鄭州最牛的橋!”70多歲的張為民老人說,幾十年來,無論是河水暴漲還是橋面交通擁堵,從沒發現這座橋出現過異常情況。張為民老人贊賞熊兒河橋的堅固,說現在建的橋,很難與它媲美。
作為攝影發燒友的劉先生,更加欣賞的是熊兒河橋體的整體工藝。“我是個老鄭州人,對街頭的橋梁、大小河流都比較了解。我認為,熊兒河橋上的雕刻,是鄭州現存任何老橋難以媲美的。”劉先生動情地說,鄭州地處中原腹地,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經歷戰火留存下來的建筑,實在是難能可貴。
石橋雕刻精美
橋名背后有一個動人傳說
一座矗立二百余年的橋,它的名字從何而來?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按照《鄭州文物志》的記載,在鄭州市區,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橋是位于管城區南關大街上的熊兒河橋。據說“熊兒河橋”原來叫“熊兒橋”。關于熊兒橋的來歷,民間是這樣傳說的:明朝末年,在鄭州的石柱村(今天的新圃東街),住著兄弟兩人,哥哥叫熊大,弟弟叫熊二。因為父母雙亡,家貧無以為生,哥哥就把弟弟送到鄭州城里南門內大戶張谷囤家里當仆人。張大戶頗有錢財,花錢捐了個監生,人稱張監生。熊二眉清目秀,干活勤快。張監生很喜歡熊二,就給熊二改名叫熊兒,并提拔他當上了管家。熊兒生活儉樸,所以天長日久,就積攢了些銀錢。當時南關有條小河,每到秋季河水都泛濫成災。河上面沒有橋,來往行人趟水過河都很不方便。熊兒就把積攢下來的錢全部拿出來,帶領群眾疏通河道,修建了一座小橋。
后人為紀念其功德,將橋叫做熊兒河橋,穿橋而過的河流,則叫做熊兒河。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不過,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條河穿過城區時畫了道弧線,形狀像熊耳,因此老百姓也把它叫做熊耳河,河上的這座橋被稱作“熊耳河橋”。
熊兒河橋為鄭州最老石橋
在相關文獻記載中,熊兒河橋從始建至今,經歷了幾次大手筆重建和修復。
南關街熊兒河橋原為單孔石橋,清乾隆三年(1738年)知州張鉞重修。第二年河水暴漲,橋被沖塌。乾隆十年,知州張鉞為解除水患率人重修,并增石券1孔,碑記對此有較詳記述。橋長34米、寬 6.83米,橋孔為一伏一券式,用大方石排列砌造。券上雕有飛禽、花草、海石榴、鳳鳥等,正中券頂刻一獸頭,怒目大嘴,象征鎮服水患。伏石左右兩角各刻一龍,龍頭向上,四肢伸開,造型精美。
1838年,因水患較大,當地政府再次重新修整該橋。1978年,政府依照當年古橋舊模式修復,加寬了橋面修筑了人行道。這次擴修,橋面還澆了柏油,擴修后橋長27.9米,寬13米,高6.3米。
鄭州市城鄉規劃局的工作人員介紹,該橋建于1738年,是歷史悠久且至今仍在使用的磚石橋梁。
鄭州市市政管理處相關人士稱,經過他們調查考證,發現熊兒河橋是綠城存在時間最早的石橋,它的文物和歷史文獻價值巨大,如此完好保存下來,且繼續為民眾們服務,在全省乃至全國來說,都比較少見。
把古橋當做文物保護
“這座橋服役恁久了,希望它依然健康地為大家服務。”市民劉先生說,任何建筑都有自己的生命,熊兒河橋矗立河面幾個世紀了,希望相關部門平日為其把脈診斷,及時發現問題修繕維護。南關街盡管是條次干道,但是路面車流量比較大,是鄭州東南部的重要道路。考慮到熊兒河橋“年事”已高,建議采取科學的論斷,核準對其造成傷害的重載車輛,不要再從它上面駛過,“保護這個活著的文物,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努力,更需要全體市民的自覺”。
如今,南關街熊兒河橋被列入鄭州首批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入選的理由是,歷史悠久,且至今仍使用的磚石橋梁,橋身局部雕花細致,有一定施工工藝和建筑藝術價值。該橋的建筑年代,也是入選32處優秀近現代建筑中最為久遠的。
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說,作為優秀近現代建筑的熊兒河橋,體現了城市歷史文化的發展,是城市風貌特色的具體體現,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是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保護力度,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對于保持城市的傳統特色和風貌,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李嵐 郭致遠 文 首席記者 閆化莊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