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走進鄭州 >> 印象鄭州 >> 瀏覽鄭州

祖孫三人封國公 土墻張氏受尊崇 ——中牟縣三官廟鄉土墻村張氏家族的傳奇故事

2018/6/22 16:14:51 點擊數: 【字體:

祖孫三人封國公 土墻張氏受尊崇 ——中牟縣三官廟鄉土墻村張氏家族的傳奇故事
祖孫三人封國公 土墻張氏受尊崇 ——中牟縣三官廟鄉土墻村張氏家族的傳奇故事

    土墻村位于中牟縣城南30公里處,三官廟東南6公里,省道120南側,2700多口人,總面積6000畝,耕地面積3000多畝。該村在中牟縣名氣頗大,主要是因為元代張氏一門祖孫三人,同一朝代前后為官,同爵封國公之榮的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據不完全統計,自元朝,經明、清、民國至今700年間,涌現出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戶部尚書、進士及詩人作家多人。從土墻村播出30多個分支(村),繁衍人口數萬,堪稱中牟張姓第一大家。

    中牟時報 馬沂峰

    通訊員 張振禮

    張彥亭 文/圖

    土墻張氏多 寺廟傳香火

    5月25日上午,在張云旺、婁繼周、蔡紀中等人的陪同下,記者從縣城出發,駕車駛向三官廟鄉土墻村。

    據明代正德十年志和張民表天啟六年志記載,元代張姓建村,名土墻村。民國初期筑寨,稱土墻寨。其寨為橢圓形,東西110丈,南北125丈,主街十字交叉,又分北街、南街。自1980年后,村內人口快速增長,先后遷出寨外四周1000余人。

    村莊西南約500米處,據傳宋朝時建一座龐大寺院,約50畝,名曰千佛寺,1952年被拆毀。2005年,本村張木獻倡議籌建了前后大殿,農歷九月初九傳統古會,延續至今。村內主街西頭建有財神廟,相傳為明朝修建。南街寨外古火神廟,主街寨東200米處建有古土地廟。

    元朝無字碑 墳塋留傳奇

    張氏家族墓在土墻村北200米處,建于元朝,原宗譜記載面積540畝,坐北向南,地勢后高前低,三面環繞土崗,形似簸箕,中間南北走向,兩條土埂自然形成東、中、西三個塋區。現墓地東西長330米,南北寬 413米,面積185畝。

    行至墳塋前,但見塋門高大宏偉,深色碧瓦,門樓上書“大元故兵部尚書上輕車都尉封清河郡侯謚簡肅公塋”22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令人肅然起敬。塋內松柏參天蔽日,花草藤蔓茂盛,碑石林立。

    墓冢數量繁多,元代中書平章政事、封蔡國公張珪為其祖父、父立碑。碑一殘高1.53米,寬0.63米,中大夫奎章閣學士院承制,學士兼經筵尚師簡書碑文:“大元贈亞中大夫河南府路總管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張公之墓”,款署“元統三年秋九月初一日中順大夫崇禧總管孝孫珪立”;碑二殘高1.63米,寬0.64米,中大夫奎章閣學士院承制,學士兼經筵尚師簡書碑文:“大元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張公之墓”,款署“元統三年秋九月初一日中順大夫崇禧總管孝孫珪立”。張珪1341年卒,由子鵬翼將其葬入祖塋并立碑,翰林待制吳炳書碑文:“大元故太中大夫岳州路總管贈嘉議大夫兵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謚簡肅張公神道”,款署“至正六年十二月男將仕利用監架閣庫管勾鵬翼建”。

    明代石碑一通,下部對稱有兩圓形穿孔,碑寬2.3米,高0.36米,碑文:“元兵部尚書上輕車都尉清河郡清河郡侯謚簡肅張公塋”,右側款署“大明嘉靖三十年十月吉日文林郎周府審理副六世孫祭祖重修”,左側款署“正治上鄉南京兵部尚書八世孫孟男于萬歷二十七年八月吉日重修九世孫民表”。清代石碑一通,碑高1.44米,寬0.5米。碑文:“故孝廉林宗張公配和氏合葬墓”,清圭田碑志,殘高2.02米,寬0.76米,部分缺少,字跡清晰。墓前石像已毀,現存元代石旗桿1根和明、清代石香爐3鼎。

    據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牟縣知名文化學者婁繼周老師介紹,關于張氏宗族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組的身份及祖籍一直存有異議,中牟土墻張氏續譜理事會歷經5年時間,據史查典,以《元史》、《明史》、《定興縣志》、《中牟縣志》、張氏祖塋現存墓碑及出土文物為佐證,多次實地考察,探討論證,編纂《土墻張氏春秋》一書。

    中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黨支部書記蔡紀中介紹說,張氏家族墓的發現,為研究張柔、張弘范、張珪、張孟男、張民表等歷史名人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元朝建筑的石羊、石獅、石旗桿、文武翁仲、三座塋門等,分別于1958年、1967年兩次遭劫被毀,樹木被伐,碑石及文物慘遭破壞,石器雕塑也被盜一空,一片荒涼。二十三世孫張富欽發起并主持張氏眾族捐資200多萬元,于2010年春至2014年秋,重新修建祖塋,不僅恢復了原貌,還新建涼亭兩座,塋門兩座,望柱兩根,樹世族碑,鋪水泥路,大量植樹。

    墳內張珪墓前遺留一通大型無字碑,長3米,寬1.07米,經鄭州市文物局專家鑒定為元朝遺物,全國罕見。據推測,立無字碑原因有二:其一,張柔、張弘范、張珪祖孫三代身為漢人,為蒙古人領兵打仗滅了金,又滅了漢人政權南宋,并做了元朝大官,唯恐遭后人唾罵;其二,張珪死后,元朝皇權爭斗,爆發了“天歷之變”,殃及張珪世家慘遭殺戮,逃生者隱名異鄉,不敢在碑上留下把柄。

    祖孫三尚書 后人多英才

    張氏一世張柔(1190年~1268年),字德剛,河北定興河內人。元代名將,自幼善騎射,以豪俠著稱,身經大小百余戰,戰功卓著。率兵首先攻陷金都汴梁(開封),滅金,官至河北東西路都元帥,營建保州。后加榮祿大夫,行工部事,負責大規模建北京城,封蔡國公。二世張弘范(1238年~1281年),字仲疇,張柔第九子。善馬槊,頗能為歌詩,可謂文武雙全。歷任鎮國上將軍,蒙漢軍統帥,親領兵滅了南宋,實現了全中國的大統一,建立了元朝,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三世張珪(1264年~1341年),字均玉,任河南平章期間,遷居中牟縣城南街,卒于中牟。歷任鎮國上將軍,元朝建立后任兵部尚書,又由武階登文階,任中收平章政事和大司徒,成為輔佐重臣,封蔡國公。

    十一世張孟男(1534年~1607年),字元嗣,明朝著名清廉之官和才子。31歲時考中進士,歷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南京工部尚書、南京戶部尚書等職。幼年聰敏,有膽識。為人正直,不畏權勢,勤于政事,政績卓著。去世之后,被朝廷追封為太子太保。《詠戶部尚書張孟男》云:“幼孤從叔父,發奮讀圣經。三十及進士,入仕步步升。耿直不攀附,無怨埋心聲。磊落執政事,光明身影正。千里識駿馬,皇恩見忠誠。賜予掌戶部,寒暑伴青燈。廉潔嚴律己,兩袖滿清風。獨能擔重任,語出眾人聽。臨終寫奏章,憂國憂民生。身后帝王淚,太子太保封。”

    十二世張民表(1570年~1642年),字林宗,舉人、詩人、書畫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州名士。民表少年聰明,過目不忘。15歲中秀才,22歲在河南鄉試中舉。家藏萬卷書,終日研讀,尤擅詩文書畫,當時有“神筆張林宗”之稱,許多官僚豪紳以獲得他的書畫為榮,有《原圃集》傳世。曾隱居嵩山,常去嵩陽書院和少林寺。天啟四年(1624年),中牟縣東北池家墳(今小李莊)建水月庵,中牟知縣段耀然請他做命名碑記,并題寫“水月庵”匾額。天啟六年,他又受邀編纂了第三部《中牟縣志》。《詠張民表》贊曰:“落墨行云神助攻,中州詩壇一明星。南湖蕩舟邀客醉,撰寫縣志對孤燈。滿門弟子誨不倦,名士布衣伴清風。身溺黃水御敵恨,傳頌忠心孝廉公。”

    二十世張振祥,曾任民國中牟縣銀行行長。二十一世張云旺,河南省秘書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副會長、鄭州市酒類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本氏族續譜期間捐資150余萬元修建墳塋。

    1939~1947年,張氏二十一世張鳳閣創辦豫劇社,自任班主,后由其叔張振祥代替。該劇社常在中牟縣南農村及尉氏、長葛、新鄭一帶演出。1947年,該社解散。祖籍尉氏縣唐莊村的唐喜成來社搭班演出,時年25歲,正是青春煥發、風采動人之時,在豫劇社的經歷與磨煉,為其功成名就和豫劇的發揚光大奠定了良好基礎,最終成為獨樹一幟的藝術大師,創立了豫劇唐派藝術。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