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工作,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組建隋唐大運河考古隊于2010~2011年對鄭州段做了全面的調查工作,基本弄清了運河河道的走向,并對部分地段進行了勘探和試掘等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獲。
隋唐大運河故道鄭州段是通濟渠的重要一段,它西起洛陽市,沿洛河自偃師與鄭州市鞏義交界處入境,經鞏義市、滎陽市、惠濟區、金水區、中牟縣5個縣(市、區),東南與開封縣境相接,全長150余公里。現今運河故道伊洛河段尚存,邙山以北河段已全部被黃河所奪,鄭州北部及東南部中牟境內運河故道亦多淤埋地下,僅部分地段還依稀可見運河遺跡,如惠濟區惠濟橋段、豐碩橋至賈魯河段索須河、楊橋、萬勝等還保留一段河道遺跡。
早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初期,鄭州市就加強了境內的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結合文獻資料,發現了一批與運河相關的文化遺產及運河遺跡。2007年,河南省八市啟動大運河申遺項目。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全面了解大運河的現狀、具體走向和沿線現存文化遺產狀態,2008年鄭州市向國家文物局報送了大運河項目材料,2009年10月制定鄭州段大運河申遺方案,全面開始收集、調查、整理工作。2010~2011年,在省、市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導下,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大運河考古隊開始對大運河沿線進行全面調查,并在工作方法上進行了改進,在采取傳統考古調查、勘探和試掘等手段的基礎上,并結合人類學的有關調查方法,對運河沿線文化遺產進行了立體掃描,獲取了大量的實物資料和民間傳說。洛口倉、惠濟橋段河道、水潰等遺跡是這次調查重要收獲之一。
洛口倉,亦名興洛倉,是隋朝最大的糧倉,建于隋大業二年(606),與大運河有密切的關系,各地的漕糧,通過龐大的水運網絡輸送到這里蓄積,成為當時調劑東西南北的糧食物流中心。2010年下半年在鞏義伊洛河入黃河處東南角的七里鋪嶺上對漢代將城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整個城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150~300米,高1.5~4.5米,城墻系挖槽夯筑而成,夯層明顯,厚8~12厘米,圓形平夯,夯窩平整。對城墻解剖了解到,該城始建于漢代,到隋唐時期對局部進行加固修補并繼續使用,結合《隋書· 地理志》《唐書·地理志》《西征道里記》《讀史方輿紀要》等文獻資料確認,將城與隋唐時期的洛口倉城位置相符,應是當時保衛洛口倉的駐兵所在地。另外,在其附近還分布有“軍糧道”和“煙坡”等與洛口倉有關的遺跡。
2010年底,通濟渠滎陽故城段(即豐碩橋至與賈魯河交匯處的索須河段)進入大運河申遺“立即列入項目”,通濟渠滎陽故城段與索須河重合,西自豐碩橋,東至祥云寺村與賈魯河交匯處,全長約15公里,目前索須河河道部分河段河面寬達40余米,河堤基寬20余米、頂寬近7米,河床寬200~300米不等。為弄清通濟渠出滎陽后從邙山頭向東南至滎陽故城段河道走向,2011年初,經向國家文物局申報通濟渠滎陽故城段發掘申請后,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始在惠濟橋南北兩端對該段進行全面的考古調查、勘探和試掘工作。惠濟橋是一座三孔石橋,橋面長14.44米,寬5.08米,建于元末明初。惠濟橋建在惠濟河上,惠濟河在不同時期曾有通濟渠、汴河、運糧河等叫法。由于黃河的多次泛濫,大運河故道大部分早已湮沒在地下,地面多無存,部分河段因后期治理也變成了不同的名字。《順治滎澤縣志》載:“隋堤,在汴河故道,隋煬帝所筑。” 《順治滎澤縣志·山川》載:“汴河,在舊縣南二百五十步,即裴侍中耀鄉立其汴渠。開元二十三年,分汜水、滎澤、武陟三縣地,于輪場東置,以便漕運。酈元注云:‘大禹塞滎澤,開渠以通淮、泗。’《漢書》云:‘初,平帝時,汴、河絕壞,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渠堤。’《坤元錄》又云:‘自宋武北征之后,復皆淹塞。隋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汴口堰在縣西,又名梁公堰。隋文帝開皇七年,使梁睿增筑漢古堰,通河入汴也。”根據惠濟橋所在的位置,結合上述文獻資料記載及現存大運河河道索須河段,我們開展了對惠濟橋南北兩側的河道進行了勘探,經勘探所知,從黃河南岸大堤至豐碩橋段發現一段隋唐大運河河道,略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在豐碩橋處向東折向索須河,河道寬150~200米,深15米不見底,兩側發現有路堤(河堤),寬4~8米。在惠濟橋南側及南部河道經過試掘,出土有唐、宋、元、明、清時期堆積層及大量文化遺物,尤以元明時期遺物最為豐富。河道西側河堤經過解剖,發現其時代最早到元代,晚至清代,元代以前河堤已不清晰。
2011年初,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鄭州交通重點工程建設管理中心鄭汴物流通道工程中,對位于中牟縣官渡鎮水潰村西北約500米處的一段運河遺跡進行發掘,并對周邊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勘探。由于地下水位較高,勘探和發掘難度較大,在發掘過程中采取了降水方法,向下發掘至7.5米,發現深灰色淤積層,出土有少量宋元時期的陶片、瓷片等。結合發掘的地層剖面,在周邊近30平方公里范圍分布著一處呈東西向的沼澤地。而在發掘區以西部分,在勘探中發現一些奇特現象,每間隔三四百米,青灰色淤積土層總會出現約一百米的斷檔,而這近百米內堆積著較為純凈的黃褐色土層,在這百米黃褐土層過后再次出現青灰色淤積土層,這種斷檔的黃褐色土層共發現有三、四段。這些現象表明此處應是用于調節水量的大型水利設施,即“水柜”。據當地群眾介紹,在發掘區東北部不遠處鄭開大道與長青路交叉口南部,2007年修建長青路時在西側取土曾挖出一個帶有鐵鏈的鐵錨,鐵錨出土位置距地表約6~7米,結合該區域地層堆積情況,應屬宋元時期。而鐵錨的發現也印證這里曾行駛過大型船舶。同時,結合勘探、發掘和文獻記載,對中牟段大運河作了詳細的調查,并基本搞清其走向。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調查取得了重要收獲,發現了多處與運河有關的遺跡和豐富的遺物,對大運河申遺豐富了文獻資料,提供了實物證據。(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顧萬發 汪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