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市東南賈廣公路十三公里處西側立有一座15米高的樓碑,上書“興國寺”三個楷書大字。舉目西眺,幽谷之中藏一宏偉、典雅的古寺,我們便拾級而下,去領略那佛教勝跡的魅力。
站在興國寺山門前,近看,足下是一長方形菜園,里面種有紅白蘿卜和各種雜菜,郁郁蔥蔥,格外喜人。溝底上是將成熟的谷子、玉米,金燦燦,沉甸甸,一派豐收景象。寺對面溝壑縱橫,林木蔥蘢,一碧無垠。寺西一片綠染澗谷的小森林,日照處翠碧競綠,乃不知人在翠峰,而宛若駕一葉扁舟,蕩槳在茫茫碧海之中。
寺門高大寬敞,藍瓦黃脊,門頂嵌一石刻,上書“興國寺”三個遒勁灑脫的金色大字,檐下掛一對紅燈籠,閃爍著寺的希望。山門兩側寫著:“法輪常轉”、“佛光普照”八個楷體大字,預示著古寺的生命力和輻射力。門前兩側有兩棵冬青樹,厚潤碧葉間掩映著簇簇素馨的細白花,絲絲風中,正播送著一樹濃濃的芬芳。看上去寺門結構嚴謹,布局合理,翹角風鈴,翩然欲飛,非常古樸秀麗。
觀賞間,順著幽幽鐘聲,我們仿佛透過歷史的塵煙看到了古寺曾經的輝煌與衰敗。建于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的興國寺,一樣有過自己的美麗傳說和輝煌的鼎盛。唐咸亨二年,白馬寺的和尚慧濟禪師云游到此,見此地北枕壇山,南臨運糧河(須源溪),有“五龍朝圣”之說。
慧濟視為寶地,稱:“上有命,尊佛興國”。遂于此建寺,名日“興國寺”,院落三節,門三道,建有天王殿、前佛殿、閻王殿、大雄寶殿等,占地二百余畝,有僧十六人,寺院建筑十六畝七分,慧濟為方丈,慧遠為住持。到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有僧二十七人,寺產一百二十四畝,凈覺為方丈,修明為主持。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約公元979年)進行重修。
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寺產擴為三百六十五畝,有僧四十三人,雜役十一人。唐宋兩代,香火興旺,屬于鼎盛。迨元代入主,戰爭頻繁,中原罹難,寺受騷擾,眾僧多逃。唐宋碑刻,毀之殆盡。俟朱明大定,黎民至,農商興,古寺復興,寺產擴至四百八十八畝,僧人達五十八人。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縣令李選贊助,妙青、青山和尚募緣,重修一次。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又進行重修。直到清代,香火依然。后來,由于兵荒馬亂,特別是“文化大革命”,興國寺屢經劫難。昔日榮耀何處覓,惟有白云空悠悠。佛教徒、退休老工人丁英俊和廣大僧尼在國家政策感召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經過十個年頭的努力,興國寺又以嶄新的雄姿屹立在中原大地。
在門口迎接我們的是一位身著圓領佛衫的僧人,他雙手合十,施禮相迎,我們則躬身還禮感謝。正巧,74歲高齡的丁英俊也到跟前,握手言談,甚是禮貌,領著我們參觀寺院。
正面是大雄寶殿,東側為觀音殿,西側為南無大地藏王菩薩殿。院內中間有一花壇,甬道兩邊各有六堆黃楊、三棵松柏。東側還有一棵狀如大傘的杜仲樹。殿前有一口大鼎,是信徒們燒香焚紙的香爐。殿兩旁各有一通靈塔,右側是“興國寺比丘俊孤峰續諱濟第二十五代靈壽之塔”,大明嘉靖六年歲次丁亥冬仲月望吉旦由子弟清定、慶常“三清”、“三常”立石,以悼恩師之功。西側是“圓寂師瑞公和尚之塔銘”,大明嘉靖三年歲甲申孟冬十月吉日由“三德”弟子所立。塔是和尚墳墓上以表功德的建筑物,宛如兩棵青蘆,生機勃勃,給整個寺院增添了思古之幽情,也展示了古寺的興衰。(原標題:河南滎陽游記:拜香凝古殿興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