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走進鄭州 >> 印象鄭州 >> 瀏覽鄭州

重讀鄭州—— 一座考古大發現推出的創世王都(2)

2013/9/4 15:25:01 點擊數: 【字體:



    四、古代建筑之集成

    建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發展的櫥窗,直觀、無聲地訴說著那個時代的絢麗風華。中國建筑是世界上具有獨立體系、獨具特點的偉大創造,深深影響著世界東方。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國木構架建筑就已經開始萌芽,經過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初期,由于社會各種需要,逐步形成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了許多類別,許多杰出的作品。鄭州人在這一歷史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表現出了天才的智慧,建造并保留下許多不朽的建筑經典。從八千年前唐戶半地穴式居所到六千年前大河村“木骨整塑”房屋,從四千三百年前古城寨廊廡式宮室建筑到三千四百年前小雙橋高臺夯土宮殿,從二千年前禮制建筑漢三闕到一千五百年前宗教建筑嵩岳寺塔,從七百年前科技建筑觀星臺到四百年前教育建筑嵩陽書院,從官式建筑中岳廟到民間府宅康百萬莊園,鄭州地區歷史建筑遺存跨越時代之長、種類之豐富、價值之巨大、數量之眾多,為全國所僅見,構成了一部實例中國建筑史。

    原始社會的新舊石器時期,是中國建筑的萌芽時期,人們在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所之后,于實踐中創造了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和淺穴居,逐步又發展為地面的房屋,形成聚落,進而又營造護衛聚落的城池。在這個時期,鄭州不僅留存有原始人類居住的洞穴——織機洞,而且在房屋的創建和形成過程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裴李崗時期鄭州人已稔熟地穴式房屋的建造,鄭州唐戶遺址,一次發現63座房址,其中有三開間的“豪宅”,這是中國8000年前規模最大的民居群之一。距今6000年左右,土木建筑的房屋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出現,鄭州的民居建筑再創新術,大河村遺址民居所使用的“木骨整塑”建筑法不僅使房屋冬暖夏涼,而且堅固異常,至今還有一米多高的墻體矗立在地面,為全國同時期所僅存。當部落發展進入爭戰時期以后,鄭州人筑造了中國北方最早城池——西山古城,如今人們還能看到那開創性的偉大創造。特別是古城寨廊廡式宮殿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建筑正在以自己的風格獨立于世。

    夏商周三代,中國建筑進入奠基發展時期。龐大的城池、宏偉的宮殿、壯麗的木構,建筑形式和技術日臻成熟。這一時期,鄭州人建造了規模龐大的夏、商王朝都城,夯筑了小雙橋高達十米的巨大宮殿基礎,燒制了原始的板瓦,鑄造了精美的青銅建筑構件,設計建造了奇特的甕城,熟練運用了排叉柱營造技術,在許多方面引領建筑潮頭,開創營造先河,樹起了中國建筑史上的第一座豐碑。

    從戰國至兩漢,在三代建筑發展的基礎上,中國建筑作為一個獨特的體系基本形成。這一時期遺存下來的建筑實物除大量城池外,還有墓葬、石闕等。鄭州打虎亭漢墓、漢三闕是杰出代表。打虎亭漢墓有畫像石墓和彩色壁畫墓,兩墓墓室巨大,結構復雜,反映了漢代高超的建筑技術,特別是其中的淺浮雕畫像石和濃墨重彩的壁畫,生動反映了漢代社會生產、生活、禮儀等各個方面的場景,是這一時期最為全面的社會風俗畫卷,為全國漢代墓葬所僅見。被稱為漢三闕的太室闕、啟母闕、少室闕,不僅是漢代保存最完好的雙闕,而且均是廟闕,為漢代石闕中僅存的公共禮制建筑,體現了漢代社會的禮制思想和建筑理念。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由于統治者利用佛教和道教作為精神統治的工具,因而這一時期宗教建筑特別是佛教建筑大量興建,出現了許多巨大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與壁畫,這些作品是當時工匠們在中國原有建筑藝術的基礎上,吸收一定的外來影響而創造的新輝煌。然而這一時期又是中國歷史上大動亂的時期,許多建筑無存。鄭州地區罕有的完整保存下鞏義石窟和登封嵩岳寺磚塔兩處建筑。鞏義石窟寺現存石窟5個,各類佛像7743尊,碑刻題記256方,諸佛造像端莊恬靜,各類飛天形態飄逸,蓮花藻井絢麗精美,伎樂隊列生動完備,尤其是18幅帝后禮佛圖,不僅場面浩大,雕飾細膩,而且為全國現存石窟中所獨有。登封嵩岳寺磚塔是僅存的北魏時期地上磚石結構的建筑,也是我國目前現存的最早磚塔。這座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密檐式磚塔,歷經1500年風霜雨雪、地震雷電,至今仍完美的屹立于嵩山之麓,向人們展示鄭州人卓越的藝術創造和建筑技能。作為中國現存年代最久的佛塔和世界上最早的筒體結構建筑,見證了中國建筑藝術與西域建筑藝術的交流和創新,代表了東亞地區同類建筑的初創與典范,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隋唐時期開始進入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強盛的國力和開放的對外交流,使這一時期的建筑造型達到了新的藝術和技術水平,其風格既倔強粗壯,又柔和精美,不僅顯示隋唐建筑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筑的高峰,也證明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筑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了。唐代建筑,全國留存不多,木構殿堂僅有八處,磚石佛塔尚有不少。而鄭州地區是保存唐塔最多的地區,有15座之多,唐塔中模仿木構之磚塔、單層多檐塔、單層墓塔諸類型均能在鄭州找到實例。這在全國當屬無二。鄭州所存唐塔不少為唐塔中之精品,反映了大氣精美的唐代建筑藝術。凈藏禪師塔,是中國現存最早、也是唐代唯一的八角形仿木結構亭式墓塔,其仿木結構之全面、雕工之精細,堪稱唐塔第一。法王寺塔是唐代密檐式磚塔,外廓為拋物線型,通體為白灰敷皮,挺拔秀麗,獨領風騷。法如禪師塔、同光禪師塔等以雕工精湛、紋飾華麗的塔剎而成為唐塔中石雕佼佼。此外,特別值得一書的是,鄭州保存有唐代建立的天文觀測建筑——測景臺,這是仿西周周公測量日影、驗證時令的“無影臺”而建,由青石雕制,臺座為圭,石柱為表,建成后,僧一行、南宮說等唐代著名天文歷法大家都曾在此進行過天文觀測活動。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觀測儀器。

    五代宋金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經濟社會的極大繁榮,也使建筑的藝術形象趨于典雅優美。特別是為了規范和促進建筑的發展,鄭州人李誡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編寫了《營造法式》一書,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建筑法典,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格局,極大地影響了以后中國建筑的發展方向。鄭州這一時期留存下來的建筑實物有木構大殿、有石雕經幢、有近三十座各類佛塔,還有規模龐大的北周、北宋皇陵,成為全國宋代建筑遺物最豐富的地區。少林寺初祖庵大殿,是《營造法式》頒布之后建造并保存下來的建筑實物,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標志意義,其典雅的建筑風格,尤其是殿身石檐柱表面淺浮雕精美的卷草、蓮荷、人物、飛禽、伎樂等,殿內龕柱上鼓浮雕握杵執鞭的武士、游龍、游鳳、飛天等,殿墻石護角雕刻的人物、卷草、麒麟、獅子等,使它成為北宋木構建筑之精品。由七帝八陵及數千座王公大臣墓組成的北宋皇陵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三大陵墓群之一,其規制嚴整的陵園布局、構筑講究的仿木構磚石地下宮殿、大氣洗練的石刻神道群像是北宋建筑的完美寫照。此外,登封清涼寺大殿、滎陽“佛頂尊圣陀羅尼經幢”等也是這一時期建筑的代表之作。

    忽必烈滅宋,統一中國,建立了元朝,但所采用的仍是漢族文化,這一時期的建筑除了延續漢制以外,隨著各民族文化交流,喇嘛教和伊斯蘭教的傳入,其建筑元素也隨之也融進塔、寺、雕塑等方面的建設之中,呈現若干新的趨向。鄭州地區保存的元塔在50座以上,風格多姿多彩,有疊澀密檐塔、石構喇嘛塔、磚石亭閣塔、石雕幢式塔、方柱體式石塔、碑體式石塔等等,展現了多元文化融合的豐富理念。登封會善寺大殿是中原地區保存的體量最大的元代建筑,古制淳厚,具有重要科研價值。鄭州所遺存的最重要元代建筑是登封觀星臺,這座由著名科學家郭守敬主持建于元代至元年間的天文建筑,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天文臺,在世界上也屬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中國著名的歷法《授時歷》即以此為中心測量制定。此臺至今仍能驗證天文現象,是中國卓越的天文學成就的紀念碑式的建筑。

    明清以降,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沒落,官式建筑已完全程式化、定型化,裝飾瑣碎繁縟,民間建筑類型質量則有新的創造,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建筑的最后一個高峰。鄭州地區保存的明清建筑數量龐大,類型眾多,蔚然大觀。中岳廟是五岳中現存規模最大的明清官式建筑群之一,宏麗莊嚴,有“小故宮”之稱。“禪宗祖庭”少林寺是明清佛寺建筑的代表,寺內塔、坊、門、亭、樓閣、殿堂等建筑齊全,展現了河南地方建筑流派的風采。建在北宋原址上的嵩陽書院,是中國明清書院建筑格局的代表,院內周柏唐碑,彰顯書院不同凡響的“底氣”。康百萬莊園是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地主莊園,自明至清,延續數百年,由6個不同功能分區33個庭院組成的龐大莊園內樓、閣、亭、坊、影壁、窯洞、地庫、寨墻、碼頭等一應俱全,石雕、磚雕、木雕精美絕倫,集中反映了中原地區民居建筑的杰出成就。此外,鄭州城隍廟、登封城隍廟、鄭州文廟、鄭州北大寺、劉振華莊園、鞏義“文魁坊”等也以自己獨具的風采在中原古代建筑群中占有一席之地。

    悠悠乎上下八千年,鄭州人以自己的卓越創造在每個時期都留下了獨具風采的建筑作品,為中國建筑史留下了一座獨一無二的建筑實例博物院。其價值和意義是,在一個744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能夠向人們展示綿延八千年的建筑作品,這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當屬唯一。

    五、創新先河之引領

    居天地之中,采八方靈氣,鄭州人在接納融匯各地的文明元素中涅槃重鑄,創造出了一系列燦爛的古代科技文明,留下了輝煌的篇章,這些創造曾在不少方面引領中國科技發明之先河,成為后人文明征途上進步的階梯。

    鄭州是中國古代人們文化心靈中的天地之中,也被認為是量天測地最佳之所。因而,這里成為我國天文學的重要發祥地。早在6000年前,人們就開始在鄭州觀測天象,探尋寰宇。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上繪制的精美太陽紋、月亮紋、星座紋、彗星紋、日暈紋等圖像,表明早在那個遙遠時代,先民們就已經翻開了觀察探尋天空宇宙的最初一頁。大河村描繪的天文圖像也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種類最豐富的天文圖錄。夏、商王朝在鄭州建都,依這里的四季變化制定了我國最早的歷法夏歷和殷歷。其中的重要時令至今仍為農家所看重。公元前11世紀,西周周公旦為測天中地心,來到鄭州建立圭表,今日這里仍有周公測景臺。盛唐時期,著名天文學家張遂、南宮說長時間在登封研究天文歷法,制定出著名的《大衍歷》。元代郭守敬更是以這里為中心建立天文臺,所制定的《授時歷》,以365.2425天為一年,與實際天象只差26秒,比現今通行的格里高利歷(即《公元歷》)早制定出300多年,將中國天文學成就推向世界高峰。

   鄭州是人類從山嶺走向平原生活選擇的最早地區之一,與人類生活有關的許多創造便發生在這里,絲織是其中之一。傳說生活在鄭州的黃帝正妃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織造衣服,因而被奉為蠶神。1987年在鄭州青臺遺址,發現了一批距今5500年左右的纖維紡織物,經科學檢測,不僅有麻織的布,還有蠶絲織的帛和羅,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絲綢實物,使嫘祖“育蠶取絲、造機杼作衣”的傳說得到實證。實際上,早在8000多年前,鄭州裴李崗文化遺址已出現了紡織工具陶紡輪,其后不同時期的出土器物上經常發現紡織物痕跡,這些都顯示出鄭州在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金屬器具的制作和使用是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標志。鄭州在中國古代冶鑄史上成就斐然。早在4000年前,鄭州已經遍布青銅冶鑄作坊。夏商時期,鄭州人更是將青銅文明推向高峰。考古發現表明,夏代已有范鑄青銅器。商代時,鄭州已能使用多面范、芯裝配而成的復合范,鑄造出重量近百公斤的青銅方鼎以及具有復雜紋飾和結構的提梁卣,創造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陶范熔鑄技術。春秋時期,鄭州制作的蓮鶴方壺被譽為青銅時代之絕唱。戰國時期,韓國的兵器則以精良堅韌聞名天下,《戰國策》就有“天下強弓勁弩皆韓出”的記載。2300年前,鄭州已是全國重要的冶鐵基地,新鄭、古滎、鐵生溝等冶鐵遺址均在十萬平方米以上,其中古滎冶鐵作坊是漢代河南郡官營第一冶鑄作坊,發現有兩座規模宏大的煉鐵高爐遺跡,其中一號爐為橢圓形豎爐,容積可達50立方米,當年這里所采用的球墨鑄鐵技術,比歐洲更是早了近2000年。

    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鄭州古代陶瓷生產則源遠流長,并且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精彩篇章。一萬年前李家溝制作的陶片已非常成熟,6000年前大河村生產的彩陶絢麗輝煌,鄭州商代原始青瓷尊的發現改寫了中國瓷器發展史,唐宋以降,鄭州生產的三彩陶、唐青花、珍珠地更是將中國瓷器名播遠洋。如今,鄭州出土的3600年前的商代青瓷尊仍是目前能夠見到的中國最早的原始瓷,鄭州出土的唐代青花瓷罐仍是中國僅有的兩件大型完整器皿,而鞏義三彩窯址、白瓷窯址、新密窯址、登封窯址更是人們探尋中國瓷器發展嬗變的寶庫。

    六、文化肇造之沃土

    憑借自古中天下而立的優越區位,鄭州一直是中國文化交流的十字要沖。在八面來風中,鄭州這片文化沃土,孕育了中華樸素原始之哲學思維,肇始了儒、釋、道之微言大義,誦唱了膾炙人口的《詩經.鄭風》,鑄造了千古不朽的唐詩之魂,樹立起一座座中國文化豐碑。

    在鄭州黃河與伊洛河交匯處綿延起伏的邙嶺之巔,有一方平整如鏡的高臺,五千年前生活在這里的伏羲常常佇立于此,凝視滔滔黃河與滾滾洛河之匯流,巡察日月星辰四季交替之時令,思慮人間滄桑之無常,探尋萬物變化之規律,于是世上有了清濁交匯的陰陽魚之分,有了運行有序的八卦數理。中國遠古社會最原始最樸素的哲學思想誕生了。如今這里五千年前的豐厚人類遺存歷歷在目,那方被人們喚作“伏羲臺”的神圣高壇仍靜靜注視著千變萬化的滄海桑田,讓人們體味牢記世界上有白即有黑、有長即有短那相對呼應的永恒定律。

    大約公元60年前后,在東漢都城洛陽通往東方的路上,飄然而行兩位卷發赫面的智者,他們面色肅穆地巡視著面前的山山水水,最后定格在了一片群山環抱的清幽峽谷。不久,這個位居今日鄭州境內名喚青龍山的地方出現一座簡樸庵棚,兩位智者即此夢圓天國。許多年過去了,庵棚變成了一座宏偉寺院,這座建于公元65年名為“慈云寺”的院內碑刻記下了這段彌足珍貴的軼事。兩位智者名為攝摩騰、竺法蘭,是漢明帝從西域迎來的兩位佛學高僧,他們用白馬馱來了佛教經卷,開始將誕生于印度的佛法播于東方。在漢家天子為他們安頓的洛陽城西門外專以接待國外賓客的鴻臚寺,他們將佛家的精義漢化后,便尋求清幽之處講經說法,慈云寺成為二者終選之所,自此中外交流史上也是佛教傳播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故事有了開端。鄭州誕生了慈云寺,慈云寺因為攝摩騰、竺法蘭創建而與鴻臚寺(后改為白馬寺)一同成為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生根發芽的“凈土”。被中國佛教界高僧大德尊為“釋源”、“祖庭”。鄭州不僅一座慈云寺,隨后建立的法王寺、會善寺、超化寺、永泰寺特別是少林寺,更是將佛教真諦中國化演繹極致,今日仍深深影響著世界的東方。

    東漢末年,一位出生于沛國的洛陽太學生形色匆匆地來到嵩山,他的后人追記了他的這次行蹤,入嵩山石室,得《三皇內文》、《九鼎太清丹經》等,悉心修煉,隱齋九年,真降道成,號曰天師。此入嵩山石室修道之人便是道家創始人張陵。張陵自嵩山修行后入四川鶴鳴山著書立說,開創“五斗米教”,豎起了中國道教的大旗。然而一種學說為天下所接受并非易事,道教傳播歷經坎坷。到了北魏時期,嵩山信徒寇謙之決心改造教規。他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他“天師之位”,送他《云中音誦新科之戒》20卷,借此高揚改革大旗,他吸收了儒家學說和已傳至中國并盛行起來的佛教經律及齋戒儀式,取消“五斗米”入教的門檻,把道教改造成統治集團和一般百姓都能接受的全新教門。鄭州嵩山給道教創立者以靈感,又使道教在困境中邁向坦途。今日中岳廟以巍峨壯觀的廟舍顯示鄭州在道教興衰過程的歷史地位,《中岳嵩高靈廟碑》等金石名碣更是向人們傳頌著寇謙之等人在傳承光大道教中的豐功。

    還是在鄭州嵩山,北宋年間在太室之陽皇家建起了東西并列兩處既幽靜又喧鬧的院舍。西為嵩陽書院,東為崇福宮。這是東京汴梁、西京洛陽之間景色最為優美的處所。重文輕武的大宋王朝在這里建起了它的學術研究中心和學問傳播中心。嵩山自古即為天下圣山,歷代君王常到嵩山游幸封禪,故此有很多胸懷大志之人隱居于此,尋找接近皇權、實現終生抱負的“鐘南捷徑”。北宋嵩山文壇的設立,使天下才俊趨之若鶩。在北宋存在的167年間,汴京、洛陽通往嵩山的官道上,來來往往充盈胸懷抱負之學子,既有名達天下的鴻儒大家,更有求知若渴的莘莘書生。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呂海、韓維、朱熹、李綱、晁補之、張來、黃彥等幾乎所有北宋學問名流云集嵩山,他們或為嵩陽書院講授,或為崇福宮提督,一時間,嵩陽學界各派學說異彩紛呈,出現了自漢代儒學獨尊以來所沒有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在這種論劍駁辯中,儒學迎來了自孔子、董仲舒之后發展史上的第三次高峰——程朱理學。西漢以后,歷經佛教傳入、道教興起,至唐宋,人們思想空前活躍,開創了以己意解經的新時代,這就為新儒學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程教授嵩陽書院,改革傳統的“九經”,吸收已經成熟的禪學和道家思想,把“天理”觀念推到極致。后來朱熹又繼承創新了二程新儒學,形成具有兩宋鮮明時代特征的孔孟新學——理學。這是儒學發展史上的登峰造極,對此后中國一千年社會的發展有巨大影響。嵩陽書院不僅成為程朱理學發源地,也因在理學人才培養、理學思想傳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而奠定了自己在中國哲學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

    名山中岳鑄造了鄭州人雄渾豪放的性格,大川黃河哺育了鄭州人瑰麗多姿的情懷,這性格和情懷使鄭州人自古便充滿了激情,敢愛、敢恨、敢說、敢唱,當華夏民族開始用詩的語言抒發情感的時候,鄭州人成為第一波唱合中最拔萃的方陣。一部《詩經》記錄了中國三千年前人們心靈的傾訴,其中的十五國160首吟唱中鄭州人的詩作竟然占了六分之一,這25首熾熱的肺腑之作,或對愛人傾訴深深的愛慕,或對親人遙唱心中的思念,或對美好生活抒發熱烈的頌贊,或對社會的不公表達強烈的鞭笞。無論情、無論愛、無論恨、無論思,鄭州人以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巧妙地淋漓盡致地唱出了心中的痛快,助推中國文學發展鑄起第一座高山。漢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精彩篇章。鄭州人潘安不僅貌美,其作賦更是拔乎其萃,所作《秋興賦》、《閑居賦》、《思舊賦》詞藻優美,充滿情感,登魏晉辭賦之頂峰。特別是《悼亡詩》更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悼亡題材的開先河之作,歷代被推為第一,成為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唐代是中國古典詩作發展的頂峰,鄭州人堪稱唐詩詩壇之壇主。“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有詩圣之譽的杜甫,出生成長在鄭州鞏義,其詩以現實主義手法深刻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激蕩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高尚精神。為社稷憂、為百姓呼是杜詩的根本,其古體詩和近體詩都臻于妙境和化境,以卓越的文學成就成為為數不多的中國“世界文化名人”。白居易是出生成長在鄭州新鄭的另一位詩壇大家,他的詩作與時代緊扣,與人民同行,尤其常以淺白之句寄托諷喻之意義,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其敘事詩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行》”,是白詩藝術成就和影響力的生動體現。“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念念不忘自己是鄭州滎陽人的劉禹錫,一生仕途跌宕,然從未自甘沉淪。其詩無論短章長篇,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格調激越,充滿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具有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向為志士仁人銘志左右。與鄭州糾葛一生并病逝于此的晚唐詩人李商隱,以深情、纏綿、綺麗、精巧的詩風名揚詩壇,其發展創新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技巧,成為古代情詩中無人逾越的高峰。唐詩三大家,鄭州有其二,更有劉禹錫,李商隱等詩杰助唱,引領中國古代文學邁向詩作的妙境。

    七、英才馳騁之舞臺

    依名山中岳,傍大川黃河,秉“天地之中”之靈氣,仰深厚歷史文明之積淀,鄭州自古英才輩出,他們曾長期引領中國文明之先河,譜寫了亮麗的時代華章。這方圣土也引無數時代豪杰在此展示非凡的智慧和創造力,閃爍著絢麗的歷史光彩。

    這里是思想家催生理想宏論的天國。生于鄭州圃田的列子隱于鄉僻數十載,致力道德學問,主張循名貴實,無為而治,與老子、莊子并為道家先祖,其存世著作,篇篇睿智,句句珠玉,蘊含哲理,雋永味長,《愚公移山》更成為鼓舞人們不怕險阻、堅忍不拔的精神召喚。身為鄭國貴族的子產理政二十載,使鄭國“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其豐富的“寬猛相濟”的治世理念被后人推為“春秋第一人”。他將刑法鑄于鐵鼎昭示于人,首開中國成文法之先,被譽為法家先驅。鄧析雖為鄭國大夫,卻代表新興階層的利益,他第一個提出反對“禮治”的思想,反對“法先王”,首倡“名辯之學”,首開助人訴訟之業,成為今日律師之鼻祖。生于鄭州滎陽出身微賤的申不害深感亡國之痛,因此悉心研究治國之道,主張以“法”治國,以“術”理政,深得韓王厚愛,委以重任,終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貴為“七雄”。申不害也成為行政管理學之始作俑。先秦法家學說之集大成者韓非,生逢韓國走向衰亡,身為國君之子,心憂如焚,他總結先人理政之經驗,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等一系列治國主張,尤其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之論,反映了新興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提出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都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在此基礎上創立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度,更是影響中國兩千余年。在韓非降世之前,鄭州鞏義還誕生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縱橫家蘇秦,其出身農家,胸懷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頭懸梁,錐刺股”,終成大器,以一己之力促成山東六國合縱,使強秦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貴配六國相印,叱咤風云。與蘇秦同為鞏義之人,漢代桑弘羊可謂理財大師。他總管西漢國家財政20余年,強調工商富國,實施鹽鐵官營等一系列財經政策,為漢武帝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北宋以降,發軔于鄭州的程朱理學屢遭金元戰亂襲擾,幾近荒蕪,生于鄭州新鄭的許衡卻矢志窮究,終成理學生成之后第一大儒,對理學的解讀和闡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此外,他在歷法、文學、醫學、數學、歷史、經濟、民俗等方面皆有頗深的造詣和卓越的建樹,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通儒和學術大師。

    這里是科學家追尋夢想的星空。生于鄭州的鄭國,以其卓越智慧修建鄭國渠,利用地勢特點,將干渠分布在灌溉區地勢最高的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鄭國渠與都江堰被譽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兩項水利工程。生于鞏義的嵇含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植物學家,他在軍旅生涯中,每到一處,悉心咨訪當地風土習俗,將見到的奇花異草,巨木修竹,筆記下來,整理編輯成《南方草木狀》一書。此書是世界現存最早的區系植物志,所錄或命名的許多植物名稱,至今仍被沿用。鄭州管城人李誡則是一位世界級的建筑大師。他長年主持北宋將作監,修筑了朱雀門、太廟、尚書省、九城殿、開封府廨等一系列重要建筑,特別是他嘔心瀝血梳理前人之經驗,總結當朝之實踐編纂《營造法式》一書,以36卷、357篇,35555條之鴻篇巨制,圖文并茂規范詳述建筑類別之釋名、制度、功限、料例、圖樣等,集千余載建筑碩果之大成,創域內外建筑技藝之高峰,贏中國古代建筑典籍“黃鐘大呂”之譽,享中國古代建筑宗師之殊榮。

    這里是政治家實現宏圖抱負的舞臺。出生和建都于斯的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在這里奠定了華夏文明,中華文明從這里起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夏之大禹在這里治水,終使夏部落在眾邦國中先執牛耳,成為大邦。夏王朝的建立使中華文明從邦國時代邁向王國歷史,開啟中華一統文明之門。商湯順應歷史潮流,結束夏桀統治,將王國文明推向高峰,所建范圍達25平方公里的巍巍三重鄭州商城依然讓今人驚嘆殷商社會的宏大與輝煌。鄭武公、鄭莊公在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亂之際,選擇鄭州立國建都,會盟諸侯,征伐拓疆,施政愛民,繁榮經濟,使鄭國迅速從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集農、工、商為一體的富強國家,有“春秋小霸”之稱。戰國之際,韓國在實現了“三家分晉”的野心之后,深諳“得中原者得天下”之理,將國都先遷宜陽,再遷陽翟,最后建都于鄭州新鄭,韓哀侯在這里開始演繹“戰國七雄”的悲歡人生。秦漢之際,鄭州陽城人陳勝不堪秦王朝殘酷統治,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召喚,使天下反秦力量揭竿而起。劉邦與項羽多年鏖戰于此,滎陽之戰,劉邦誑楚脫生。鴻溝再決,劉邦終使項羽難逾“楚河”“漢界”,不勝的霸王羞見江東父老,烏江自刎。劉邦遂在鄭州汜水之陽登上帝位,定鼎開啟大漢江山。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引兵兩萬,與袁紹十萬精兵對峙鄭州官渡,巧用奇襲,大敗袁軍,曹操以此決定一役統一河北,打下獨霸北方基礎,形成三國鼎立之局。唐太宗李世民幼年隨在鄭州做刺史的父親生活,成年則率軍轉戰于此,先得少林寺僧兵相助轉危為安,再戰巧用牛口峪地利之勢大敗竇建德,譜寫了中國戰爭史上圍點打援的著名戰例。牛口峪一戰奠定唐王朝基業,也成就了李世民一世英名。明末農民大起義在步入困境之際,13家義軍首領云集鄭州滎陽,會議確定和實施李自成提出的聯合作戰,分兵迎敵的戰略方針,調整了農民起義軍的方向,迅速扭轉戰局,成為推翻明王朝統治戰爭的轉折點。鄭州為政治家們成就大業創造了舞臺,政治家們也分外戀眷這方終身難忘的故土。在鄭州多姿多彩的山山水水間,如今仍分布著鄭國、韓國、魏國、北周、北宋君王們的宏大陵墓,長眠著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韓哀侯、梁惠王、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等數十位叱咤風云的歷史名君,在他們的陵墓周邊,陪伴安葬著子產、列子、蘇秦、紀信、桑弘羊、嵇含、潘安、杜甫、裴度、劉禹錫、李商隱、趙普、曹彬、高懷德、包拯、楊延昭、寇準、蔡齊、王彥章、歐陽修、王德用、李誡、王博文、呂公著、高拱等數千位重臣宗親,形成了國內不多見的歷史名人園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文物網(2012-09-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