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似是隨意,卻也是用心地挑出了這樣的三個符號,一個村子,一條街道,一個階層,希望在這三個符號里找尋到小人物眼中的六十年前的歷史縫隙。
今年的10月22日,是鄭州解放60周年紀念。
在很多人眼里,1948年初秋的那場解放鄭州的戰役似乎很輕而易舉,從解放鄭州的第一聲槍響到宣告戰役結束,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解放軍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本來打算北渡黃河逃跑的敵人全殲了。在鄭州城中心的老百姓幾乎連槍聲都沒聽到,就翻身做了新社會的主人。
考究歷史,事實遠非那么簡單,戰爭開始前地下黨的軍事考察,危險重重,迷霧叢生,這樣的歷史細節,絲毫不亞于近兩年熱播的懸疑類的戰爭電視劇。而如今在鄭州烈士陵園里安息的解放鄭州無名烈士墓,如同《集結號》里的故事情節,依然默默講述著60年前,那一場戰役的慘烈。
解放鄭州的戰役原本擬定在1948年的10月25日的拂曉,然而在10月22日,解放軍逼近鄭州時,守在鄭州的國民黨軍見勢不妙,棄城北逃。解放軍果斷地提前打響了戰役,最后在的老鴉陳地區,殲滅逃跑的國民黨軍1.1萬余人。1948年10月22日,鄭州宣告解放。
在戰爭史中,由于鄭州位處中原腹地,它是兩大鐵路干線——平漢、隴海鐵路的交叉點,所以,鄭州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鄭州戰役是淮海戰役的序幕,取得鄭州的勝利,則是喻意著中原和華北可以連成一片;占領了黃河橋,就可以切斷敵胡宗南向陜甘寧邊區進攻的運輸線……
這些都是戰略家、軍事家的分析,對于鄭州的市民,1948年10月22日,解放鄭州的意義又是什么呢?解放鄭州后,他們的生活是陡然的變化,還是一種漸次的轉變?曾經目睹了戰事的老人們,存活在他們腦海中的記憶是什么?
于是,我們似是隨意,卻也是用心地挑出了這樣的三個符號,一個村子,一條街道,一個階層,希望在這三個符號里找尋到小人物眼中的六十年前的歷史縫隙。
一個村子,石佛村。1948年10月,它曾經是解放主力軍進駐過的村莊之一,雖然,它不是解放鄭州的主戰場,但是,由于它臨近老鴉陳,所以,村中的老人們還依稀記得當年的一些戰事,而這些老人們,也幾經歲月,已經是風燭殘年。
一條街道,德化街。它是當時鄭州的主要商業街道。鄭州解放以后,劉伯承、陳毅、陳賡以及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等都曾先后光臨過德化街。那么,圍繞著1948年前后,當時的德化街又是怎么樣的情況?鄭州市區外圍的解放戰事結束以后,那里的商戶們又在做著什么樣的事情?
一個階層,鐵路線的工人階層。由于鄭州所處平漢、隴海鐵路的交叉口,所以,占領鄭州鐵路線是重要的。二七大罷工的歷史事件,解放鄭州時打通鐵路線的重要性,使得鐵路成了鄭州人無法釋懷的名詞。那么,解放后的鄭州鐵路線發生了什么樣的驚天動地的變化,解放鄭州在鐵路老一代人的身上又有著怎樣的意義?鐵路上幾代人的生活有了什么樣的變化?
三個符號,是小人物眼中的歷史觀,是我們小心地放置在顯微鏡下的幾組切片,通過鏡頭的放大,去捕捉六十年前與那場解放戰事相關的一些微小事物。
這就是我們所要呈現的,不會記載在史書中的小人物對于過往六十年的記錄。
回望60年,親身經歷過那場巨變的人大多已經不再,當我們尋找到那些依然健在而且清晰記得昨天的故事的人,他們的口述猶然顯得洶涌澎湃。
鄭州從1948年的鄉鎮似的小城到今天的大都市,雖然經過60年的歲月更替,那些舊日里市井民情,現在回憶起來還似老酒一樣醇香綿軟……文 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