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走進鄭州 >> 印象鄭州 >> 瀏覽鄭州

高崖邊三古城光耀千年

2013/10/24 11:56:23 點擊數: 【字體:




高崖邊三古城光耀千年

西山遺址發掘現場。翻拍資料圖

 

  “鄭州水系,溝通天下”系列之三

  □首席記者 姚偉 特約撰稿 賈寶倩 文圖

  引子

  PREFACE

  自大河路西行,近古滎鎮時,一個大上坡很是顯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前來考察時,將他看到的地形描述為“高崖”。史念海寫道:“這道高崖由廣武山下斜向東南,直到鄭州附近。在古滎鎮之東,高崖的高度約二十米,古滎鎮東南索河南岸,高崖高度降到十米。”

  這道高崖具有特殊的地理意義,它是豫西山地的盡頭,其下則是黃淮平原的起點。史念海先生來此,是為了尋訪高崖上的滎陽故城和高崖下的古滎澤,他還不知道,兩座更古老的城沉睡在這高崖邊。

  1984年冬,古滎鎮北兩三公里枯河北岸,發現了著名的西山遺址,后來的發掘證明,這是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是迄今發現的中原地區最早的城址,被稱為“中原第一城”;1985年夏,古滎鎮南約一公里的索須河南岸,一座殷商故都也不甘寂寞,顯露了真容。

  時間跨度3000年的三座城,在三四公里范圍內一條線上排開,在各自的時代光彩閃耀,舉世矚目,這種情形,在世界考古史上也十分少見。

  相隔千年的人們,不約而同選擇在這道高崖邊建城,讓人不能不感慨,這里的風水該有多好?!

  這里的風水的確很好。先秦時期,中原地區溫暖濕潤,《左傳》、《詩經》等古籍,生動描述了鄭州一帶的自然環境:西邊山地森林茂密、麋鹿出沒,東邊平原河湖交織、草木繁盛。山地與平原相接的地方,既能盡享山川之利,又能防御洪水侵害,選擇這樣的地方建造城池,體現著古人的生存智慧。

  枯河岸邊“中原第一城”

  “枯河”倆字,讀者可能看著眼生,這是鄭州市最北邊的一條河,遠離市區,向北流入黃河。

  枯河很早就進入了史書,但過去被稱為旃然河、礫石溪。這條河有兩個源頭,一是滎陽王村鎮前白楊村旃然池,一是王村鎮西大村濟瀆池,兩源相會后向東北奔流三四十公里,過西山遺址后,東流注入黃河。

  古遺址南面枯河,北依廣武山余脈西山,西面是連綿的豫西丘陵,東側山嶺戛然而止,形成高崖,可以俯瞰一望無際的黃淮平原。

  這個遺址曾沉睡了4000多年。直到1984年河南中原石刻藝術館在西山籌建,才被偶然發現。1985年春,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張松林先生在此進行考古調查,認為此遺址是“仰韶文化中具有地域和族別特征的獨立類型,即所謂‘秦王寨類型’的遺存”。

  “秦王寨類型”遺址在鄭州多有發現,但考古工作者還是覺得西山遺址不同尋常,1992年,河南省文物局選中這里做培訓基地,舉辦首屆考古鉆探領隊培訓班。全省各地文物部門20多位學員參加了培訓,在遺址中心部位開挖探方14個,發掘面積約280平方米。

  這次發掘引起了國家文物局的注意,1993年到1995年,國家文物局連續三年在鄭州西山舉辦考古領隊培訓班,發掘面積6000多平方米。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在西山學會了考古發掘,同時也獲得了驚天大發現:這個遺址果然非同尋常,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座城,距今4800~5300年,當時是全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城址!

  西山古城的發現,引起了海內外廣泛的關注,入選199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并在第二年經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古代史書記載中,中國的城出現時間很早,有說神農氏“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有說“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黃)帝既殺蚩尤,因之筑城闕”。西山古城址大約相當于傳說中的炎帝、黃帝時代,印證了古史中的記載。

  西山古城平面大體呈圓形,這明顯是脫胎于早中期仰韶文化的環壕聚落。所謂環壕聚落,是深、寬均五六米的壕塹,圍成圓形的居住區。居住區中間是大廣場,周圍是一圈排列整齊的房屋,屋門都朝廣場開。西山古城繼承了這種圓形布局,卻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顯然是從環壕聚落到后來方形城的一種過渡。

  考古發現的早期城址,不少城垣外沒有壕塹環繞,西山古城外卻有五六米寬的環溝,這被視為護城河的萌芽,開了后世城壕之先河。

  從環壕到城池,防御能力大為提升,這實際上意味著戰爭。考古發掘表明,仰韶文化晚期,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族群紛紛崛起,對生存空間和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導致戰爭規模不斷擴大,這種狀況加劇了社會變革,處于爭奪漩渦中的中原地區率先出現城池,產生早期國家政權,進入文明社會的門檻。因此,有研究者認為,西山古城的出現,宣告了長期穩定的氏族社會的結束,群雄并起、萬國林立、爭戰不已的大變革時代從此開始,持續千年。

  鄭州一帶,發現了諸多“秦王寨類型”遺址,如中州大道與連霍高速交叉口東南的大河村,金水區的勝崗,滎陽的秦王寨、點軍臺等,這些遺址都沒有發現城墻,說明西山遺址在當時具有極高的地位。有學者認為“秦王寨類型”是祝融文化,因此認為西山古城是祝融城;有人則認為這種特色鮮明的文化代表著有熊國,其分布地域包括新鄭、新密、鄭州、滎陽等地,西山古城當屬有熊國,“如果別處沒有第二座城的發現,西山古城必是有熊國國都”。這種觀點并不為多數學者接受,從西山古城先進的夯筑方式看,中原地區應該有更多的同期城址有待發現。

  索須河

  陪伴殷商故都

  1985年夏,也就是西山古遺址發現不久,其南4公里的索須河邊,中原區石佛鄉小雙橋村幾位農民挖土時,挖出一件青銅器。當時發現西山遺址的消息正在傳播,帶著某種期待,他們將這件青銅器送到了河南省博物院。

  這件普通的青銅器,并沒有引起專家們的重視。1989年底,村民們又在村西頭發現了一件青銅器,考古工作者認為這是商代前期的建筑構件,因此對小雙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從1990年開始,考古人員在小雙橋進行了三次大的發掘,發現這個遺址面積極大,有140多萬平方米。遺址發現了夯土墻、大型高臺夯土建筑基址、宮殿建筑基址、大型祭祀場、祭祀坑、青銅冶煉遺址,還發現了種類繁多的文化遺物。

  小雙橋發現的兩樣東西格外引人注目,一是與甲骨文一脈相承的陶缸表面朱書文字,一是兩個造型奇特、十分罕見的青銅建筑構件。

  那青銅構件重6公斤,高18.5厘米,正面寬18.8厘米,側面寬16.5厘米。正面為單線陰刻饕餮紋,刻法如行云流水,流暢自如。中間有兩枚乳釘鼓出,恰似兩只睜大怒視的眼睛;構件的兩側各有一長方形孔,四周各飾龍虎搏象圖,整個構件給人凝重威嚴的美感。專家認為,這種青銅建筑構件,多為宮殿正門兩側枕木前端的裝飾物,按其形體推測,那宮殿應該規模宏大、厚重堅固,居住者非商王莫屬。

  遺址內還發現有大型石磬、長方形石圭、石祖等,體形龐大,制作精致,被認為只能是商王所用器物。

  小雙橋遺址發現后,有學者認為這里距離鄭州商城太近,因此應為商王的“離宮別館”,或者大型祭祀遺址。但遺址發現的紅燒土、銅礦石、銅煉渣、煉銅爐等,明確表明這里有冶銅遺址,大多數學者相信,小雙橋遺址面積大,文化內涵豐富而重要,絕非“離宮別館”或祭祀遺址,應是商王朝的都城。

  商王朝曾多次遷都,有考古學者依據遺址年代,以及該遺址使用時間較短的特點,認為這里是商王仲丁所遷隞都。而且遺址出現大量岳石文化因素,可以和仲丁征藍夷的歷史相對應。

  宋柏松、張松林依據古籍“昔伊、洛竭而夏亡”的記載認為,夏朝末年,當遭遇特大旱災,以至于伊河、洛水枯竭。商湯正是利用這場危機滅夏建商的。古籍有許多湯王桑林禱雨的記載,可見大旱在商王朝建立后仍在繼續。鄭州這樣的氣候環境,促使商湯選擇地勢較低的鄭州建都。而仲丁遷都,很可能是由于進入豐水期,鄭州商城受到水患。

  小雙橋位于廣武山下(俗稱邙山頭)斜向東南的高崖之上,完全可以避開水患威脅,因此仲丁遷于此地。宋柏松、張松林的分析,或許合乎真相。

  在小雙橋商城被廢棄近千年后,在這個殷商故都與西山古城之間,一個新的城市崛起在高崖邊,是為滎陽城(今古滎鎮)。這座城的等級較低,但由于鴻溝的開鑿,這座城在全國交通網絡中地位極為重要,因此成為天下名郡。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3-09-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