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滎陽市的高村鄉(原北邙鄉),一溜幾個村莊都叫:“鋪頭”,如秦鋪頭、陳鋪頭、劉鋪頭等。被當地人譽為“四里五鋪頭”(據悉,現在的宋村、周寨從前也叫鋪頭)。說起這幾個鋪頭村名的由來,故事就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楚漢相爭時期了。這幾個鋪頭村都在邙山腳下,距著名的楚漢對峙近一年之久的鴻溝不到10公里。
據史料記載,鴻溝西的漢王城是漢王劉邦的前沿陣地,他的兵源、糧草、器械等供給,都是來自虎牢關以西各地,由丞相蕭何負責征調,源源不斷地出關往漢王城聚集。一日,蕭何從虎牢關往漢王城去見劉邦,正遇上因后方調度出了點問題,在前線督戰的樊噲大怒,要殺誤事的校尉。蕭何對此問題冷靜地一分析,關鍵是后方秩序混亂,樞紐環節布局不明,錯在指揮將官,不怪執行人員。就當著漢王的面,向樊噲謝罪,說自己沒有管理好后方供給調度,貽誤了戰事,情愿官降三級。漢王問蕭何:你在大后方負責征調,這里出現的問題怎么也怪你?樊噲立馬明白是自己的過失,即放了校尉。劉邦哈哈笑著打圓場說:“這事兒也不能全怪樊將軍,我沒有顧及于此,應負更大的責任。這樣吧,動刀動槍蕭丞相不如樊將軍,組織管理樊將軍不如蕭丞相,今天正好蕭丞相到此,就請他把這里整頓一番吧!”
蕭何接了漢王指令,就在邙山腳下運兵運糧的甬道旁分別設立了兵馬鋪、糧草鋪、醫務鋪、器械鋪等幾個兵鋪,每個兵鋪指定專人負責管理,保證了作戰前線上兵馬糧草的充足供給與退下來傷病員的及時救治、療養。在這里進進出出的人役,為了不弄錯自己該去的地方,把各兵鋪負責人(頭兒)的姓氏加上,就出現秦鋪頭、陳鋪頭、劉鋪頭……這樣的一溜鋪頭。天長日久,便作為地名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