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級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
歷史年代:唐天寶五年(746年)
地理坐標:位于嵩山會善寺西側
凈藏禪師塔位于嵩山會善寺西側大約300米左右,前些年這里修建了一個軍營,把塔也圈進了軍營里面,因此曾數次前往,都因各種原因被拒之門外。前幾天再次前往會善寺,經多方溝通,終于見到了凈藏禪師塔。
凈藏禪師塔始建于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八角形塔,也是唐塔仿木構建筑最逼真的范例。
凈藏禪師塔坐北朝南,高10.34米。基座高2.63米,除塔剎為石雕外,全由青磚壘砌。該塔由基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平面作等邊八角形,須彌座為唐塔原制,座的上方由兩層平磚疊砌而成。
束腰各面均砌出橫長門3個,束腰以下各有圓頭磚、抹頭磚砌一層,下用平頭磚砌三層。再下為四層臺的基座素壁。基座上為仿木結構形制的八角形塔身。塔身南面辟圓券門,左右為直欞窗。塔內平面亦作八角形,頂作穹窿式。圓券門之上,砌出額枋,枋中心置一直斗。券門下方也砌橫枋,其下立間柱。在塔身的東、西兩面雕砌飾有整齊門釘的假板門,其上砌出仿木結構的闌額,額上雕出人字形斗。塔身的其余四面,均雕出破子欞假窗。此塔的斗栱只在天龍山北齊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與其他繪畫中出現過,實物則屬罕見。
早在30年代,古建筑權威專家梁思成先生說:“凈藏禪師塔非常真實地反映了唐代仿木結構建筑”,梁先生和劉敦禎先生還指出:“唐代磚石結構的墓塔中,采用木結構式樣最多的,只有凈藏禪師塔一處,盛唐木結構建筑的式樣,可由此推測一部分,但單就平面采用八角形一點而言,在現在我們所知道的資料里沒有比它更重要,年代更古的了。”由此,凈藏禪師塔結構的特殊性由此可見。
塔身背面嵌青石塔銘一方,如今塔銘字跡漫漶,已經無法辨識。從有關方面的資料中得知,塔銘刻“嵩山會善寺故大德凈藏禪師塔銘并序”,銘文計22行,計475字,其內容記述了凈藏禪師的生平事跡。
凈藏禪師19歲出家,后至嵩岳,遇道安大師(有些書中稱慧安),他是在道安的最后十年在嵩山師從的。道安去世后,他又到廣東韶州尋找慧能,禮慧能為師咨玄問道,終于得到了慧能的印可,又北歸嵩山。
他一身師南北二宗,還是第一個將慧能禪法帶到北方的。塔銘中有這樣一段話:“復至嵩南會善西塔安禪師院,睹茲寶可奇耳,遂于茲住。闕乎圣典,乃造寫藏經五千余鄭。師乃如如生象,空空烈跡,可、璨、信、忍,宗旨秘傳,七祖流通,起自中岳。”這段話非常有趣,一方面指出了禪宗的流傳順序,并自稱“七祖”,另一方面誰是六祖卻避而不說。也許是在他那個時候,禪宗南北之爭已經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他又先后師從南北兩師,不好說誰是六祖,或者根本無意加入到這個爭斗之中,干脆誰也不說了。
他一身師南北二宗,還是第一個將慧能禪法帶到北方的,開南宗禪法北傳先河,比大力弘揚南宗禪法、“楷定禪門宗旨”的神會要領先得多,只不過在皇帝欽定的七祖神會光芒的遮蔽下,雖然他是六祖慧能的傳燈弟子,是禪宗“宗旨密傳”的七祖,星光也相對弱淡了些。
藏禪師住持會善寺三十年,在北宗禪法大行其道的嵩洛地區獨樹一幟。但當時神秀北宗禪法盛行北方,神秀的大弟子普寂長期在嵩山會善寺傳法,也影響極大,人稱嵩山普寂,唐中宗特下制令,讓其代乃師神秀統領法眾,他還得到了“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的美譽,時人夸說:“普寂禪師,名字蓋國,天下知聞,眾口共傳,不可思議。”普寂臨終前遺言門人:“吾受托先師,傳茲密印。遠自達摩尋可,可進于粲,粲鐘于信,信傳于忍,忍授于大通,大通貽吾,今七葉矣!”他的自信與自負由此可見一斑。普寂門徒眾多,最有名的有廣德、法玩、同光、一行、道璇等。因此可以想見凈藏禪師在嵩山會善寺傳道因禪法分歧而篳路藍縷的艱難程度。(王學賓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