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這方沃土,見證著恢宏的鄭韓歷史畫卷,書寫著那段時期的悲歡沉浮。關于鄭韓故城的傳說,猶如一本歷久彌新的古書,在我們慢慢翻看它時,感受到的是歷史的厚重與沉淀。
走在2700多年前古人夯筑的土城墻下,我們不禁感受到古樸、厚重和滄桑,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侵襲,依然巍峨聳立,綿延45里的古城墻訴說著鄭韓故城的傳奇與變遷。
歷史上最早的鄭國在陜西棫林,即今陜西華縣一帶,開國君主是周宣王之弟鄭桓公姬友。犬戎之亂中,鄭桓公死于國難,鄭武公等人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邑。后來鄭武公用計相繼滅掉了鄶、東虢、胡等叛國,于公元前769年前后,在溱水和洧水之間,即現在的新鄭市建立新都,國號仍稱為鄭。為區別西周王都鎬京附近的舊鄭,這里稱作新鄭,一直沿襲至今。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掉鄭國,將國都從陽翟即今河南禹州遷到新鄭,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滅韓,兩國在此立都達539年之久,因此得名“鄭韓故城”。
76歲高齡的鄭中智是鄭韓故城傳說的新鄭市級傳承人,說起與鄭韓故城傳說的淵源,老人說算是機緣巧合。起初,因對歷史文化的熱愛,鄭老購買了《戰國策》、《呂氏春秋》等百余本古書籍,通過六七年的悉心閱讀,對鄭韓歷史逐漸萌生興趣,整理出100萬字的鄭韓歷史文獻資料,并將這些資料編寫成120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先后出版了《鄭韓歷史故事》、《鄭韓歷史人物》系列叢書,還定期向《華夏源》投稿,讓子孫后代都能通過書籍,通過閱讀,融入歷史,走進鄭韓。
鄭老告訴記者,作為第四批鄭州市級非遺名錄項目,鄭韓故城傳說可謂底蘊豐富,在民間流傳就有500多個版本,公開的有300多個,學術界認為,它源于黃帝時期,形成于鄭韓時期,發展于漢代以后的各個歷史時期,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豐富性與完整性并存的鄭韓故城傳說,多以文獻記載和口頭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播,流傳至今,充分展示和反映了鄭韓時期600多年間政治、文化、軍事和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全貌,在非遺名錄中,實屬罕見。
歲月漫長,歷史的榮耀深埋在地下,鄭韓兩國隨著時光流轉早已遠去,如今這座曾經鼎立中原的鄭韓故城,以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特殊的歷史地位,賦予了新鄭人民傳承歷史,保護古城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