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最為繁榮和國力最為強大的時期,號稱“康雍乾”盛世。滎陽一些村莊至今保存下來的幾處古代豪宅大院,如城關鄉的桃李與北周村、汜水鎮的趙村、廣武鎮的蘇寨和高村鄉的油坊等幾乎都創建于此時。這些豪宅大院為了解和印證“康雍乾”時期的社會情況提供了一份最生動、最真實的畫卷。雖然這些豪宅大院在保存現狀、規模、工藝技術水平等方面各有千秋,都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但是就房屋的保存數量、院落的完整性看,要數高村鄉油坊村的秦氏大院最為突出了。
油坊村,是目前滎陽市保存古代民居磚木建筑最多的村莊。村中原有秦氏先人自清代前期起陸續修建的豪宅10余處,樓、房百余所。而今保存下來的樓、房仍有40余所,較好的大院5處(每處均有樓、房3所以上)。在這5處大院中,現存樓、房7所以上者3處,院落基本完整者2處,可作為典型和代表者,當為分布于原油坊寨內東北角之一座大院(編號:1號院)。
這座大院,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分為前、后兩節,俗稱前客廳后樓院。由7所主體建筑構成典型的四合院式封閉建筑群,建筑面積700余平方米。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院:由4所均為一層的房屋組成。具體為臨街房(含大門樓)、左右廂房、正房(客廳)。正房之寬、高,明顯大于其它房屋,屋內用粗大的上好木材做梁柱,前檐下的斗拱上均飾彩繪圖案,檐柱及廊柱的柱礎石別致精美,雕刻動物等圖案。月臺外有用厚石條砌筑的多級臺階。有意思的是這些石條除最上一條外,其余都從中間斷裂了。如果沒有人告訴內情,恐怕讓誰猜,他也難以猜出其原因。
原來,在清乾隆年間,汜水縣(今屬滎陽)出了位大武術家叫萇乃周。一天萇乃周來這里看望徒弟(房主人秦承宗)。因大家都知道他是練武的,還聽說他武功高超,都想見識一下。開始,無論大家怎樣說,他就是不理睬。到后來說的人多了,纏磨的時間也久了,他方環顧了一下院子,然后,便緩步邁上石階。誰知他剛踏上一階,就忽聽“叭”的一聲,大家循聲望去,但見階上的石條已斷裂為兩截。人們驚呆了!接著伴隨他的腳步又是幾聲響。當人們緩過神來,發現幾階石條也斷為兩截。當萇乃周正要邁向最后一塊時,不少家里人慌忙連聲叫喊“留一塊吧!”“留一塊吧!”萇乃周這才停下來,腳下留情,保存下了這最后一條。
后院:由3所均為三層的樓房和前院之客廳構成。主樓通高約13米(遠高于現在的四層樓房),正面底層和二層中間均開1門,第三層設3窗。底層之門制作講究,門板用鐵皮包鑲,外嵌泡釘。門外側嵌石聯:“創業備嘗辛苦,守成慎勿驕奢”,橫額“存樸堂”,旁署“乾隆二十四年”。在二、三層正面的門、窗周圍用青磚雕磨成的精美圖案作裝飾,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走進院內,庭院深深,高樓巍巍。在使人驚嘆樓房壯觀之余,總不免有些納悶:這些高樓即使現在建設也相當不易,也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與財力,那么當初建造者是靠何種辦法積累起了這么巨大的財力?他為何人?
秦氏后人傳說:秦氏先人因在北京等地開了很多金店所以發了大財。巨富之后,他們就在全國購買田地,開設商鋪,所以家里人往返北京時,走路不走人家田,住店不住人家店。
據該宅石匾額所題修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記載,并結合清光緒年間所編《秦氏家譜》的有關內容,可知當時修筑此院的應是秦方蘇(太學生、候選同知)、秦承宗(候選州同,萇乃周高徒之一,《萇家拳源流考》一書曾載其“家巨富”)父子。但他們致富的原因,是否就像傳說那樣,因沒有明確的材料,就很難印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