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會變遷往事
金明大 | 文圖
從沒有哪一座城市像她那樣輝煌:古時,其為七朝國都,繁華蓋世;近代,她是河南省會,中原核心。
也沒有哪一座古都如她這么悲壯:后來,此城逐漸衰落,空留盛名;如今,已是風雨兼程,亟待復興。
她就是位于黃河之濱的千年古都、原河南省會所在地——開封。
建國初期,河南省省會設在開封,當時省委、省政府均在開封辦公。1954年,因工作需要,河南省會西遷至鄭州。
正是半個世紀前的那次省會變遷,不僅改變了開封、鄭州兩座城市的命運,也影響了河南省的發展格局。
千年古都的昔日輝煌
“開封,古稱大梁、汴梁、汴京、東京,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著名古都。”開封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檔案員李蔚立說。
歷史上,曾有七個王朝在此建國,開封因此非常繁榮,并于北宋時期達到鼎盛。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便是宋都東京的繁華景象,其時,東京已經成為“國際上知名的大都會”。
《開封市志》記載,自元代直至新中國建立之初,開封一直為河南省省會,是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當時,河南省委的辦公樓位于開封市北道門,而河南省政府辦公樓就在省府前街北側。”開封市退休老干部徐夫坤說。
位于開封市省府前街北側的原河南省政府辦公樓舊址。圖中人物為受訪對象、開封市退休老干部徐夫坤。金明大/攝
在徐夫坤的帶領下,我來到了原河南省政府辦公樓舊址。
這是一座灰白色的的三層小樓,它看起來與周邊的建筑并無二致,只是其高大的柱子、厚實的墻壁和狹長的窗戶,與周圍建筑稍顯不同。
“這是清朝時期遺留下來的老房子,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徐夫坤介紹說,“這座樓原來只有兩層,之前曾是國民黨省政府的辦公樓,解放后,中共河南省政府也在此辦公。”
徐夫坤說,他是1955年從尉氏縣委調動開封地委組織部的。他來到這里時,河南省會已經遷到鄭州了,這座樓歸開封專署使用。
當時,大樓外面有鐵柱子,樓上裝有鐵絲網,后來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拆走了。
此樓北側,有一座青磚蘭瓦的兩層樓房,說是兩層,其實是一層,只不過還有一層地下室。此樓破敗不堪,已經徹底廢棄。
徐夫坤說,這里是當年的“常委樓”,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吳芝圃就在此辦公,“地下室兼有防空洞的作用”。
當年,除了省政府在此辦公,省財政廳、教育廳、工業廳等部門也分布在周邊。
那時候,作為河南省會城市,開封是河南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開封不僅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鄭州,就連人口也是鄭州的數倍。
不過,隨著1954年的河南省會西遷,這一切都因此改變了。
河南省會西遷鄭州
關于河南省會西遷,《開封市志》這樣記載:“1954年10月省會遷鄭。”
“1954年10月是大規模遷鄭,實際上在此之前,已經有單位遷到了鄭州。”河南省委辦公廳退休干部李振華說。
現年83歲的李振華,1952年底從平原省委調至河南省委辦公廳機要處。他不僅親身經歷了省會遷鄭,而且由于工作關系,接觸到了“省會遷鄭”的決策情況。
據李振華回憶,河南省政府正式向中南軍政委提請省會遷址,是在1952年8月。在此之前,河南省政府已經開會決定,“將省會遷往鄭州市”。
在河南省檔案館,我查到了河南省政府提請省會遷址相關函電的檔案原件。
檔案顯示,1952年8月5日,河南省政府向中南軍政委發出(52)府秘字第77號函,正式提請省會遷址。
函件稱,鑒于河南省會在開封市,位置偏于全省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鄭州市則為中原交通樞紐,為全省經濟中心,將來發展前景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系均甚便利,對該市發展也大有裨益……為此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會議暨省協商委員會常駐委員會第十次聯席會議一致通過,決定將省會遷往鄭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員會,在省政府領導下,駐鄭州統一進行修建與籌備工作,爭取明年即行遷移。
“省會遷鄭確實是因為工作需要!”河南省委組織部退休干部趙如相告訴我。
趙如相介紹,開封位于河南省偏東部,交通不太便利,每次省里開會,其他地市的同志都要先到鄭州,然后再向東到開封,很不方便。
而鄭州市位于隴海鐵路與京漢鐵路(即后來的京廣線)交匯處,交通便利,省會遷到鄭州,就能避免這個問題,對工作有利。
“省會為什么要遷鄭?一句話,便于河南全省的工作。鄭州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除南陽不臨鐵路外,其他均在鐵路沿線……”兩年后的一天,省委第二副書記趙文甫在各部委黨組、直屬黨委及鄭州市委負責干部會議上的這席講話,明確傳達了省會應處于交通樞紐的信息。
1952年8月18日,中南軍政委復函,同意“河南省會由開封遷移鄭州市”。同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復函,表示“河南省省會擬于1953年由開封市遷移鄭州市。經核同意”。
檔案來源:河南省檔案館 金明大/攝
1953年5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還給河南省政府發函,詢問“現在是否已開始遷移,預計何時遷移完畢等”。
對此,趙如相解釋,按照計劃,河南省會遷鄭應該在1953年完成。但是由于“三反”運動沒有完全結束,省會遷鄭工作未能如期進行。
1954年2月14日晚7時,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潘復生主持召開省委辦公會,專題討論遷鄭后的建筑問題。同年5月18日,省委決定成立遷移委員會。
分4批遷移省直機關
與此同時,河南省政府“建筑委員會”也在鄭州抓緊建設省委、省政府辦公、住宿用房。
當時在河南省委辦公廳機要處工作的李振華回憶,“建筑委員會”在鄭州市劃定的建設區域為:燕莊以西、京漢鐵路以東、金水河以北、現在的黃河路以南。這個區域后來被人稱作“行政區”。
李振華說,1954年,時任河南省委第一書記的潘復生到鄭州檢查建筑工作。看了施工現場和聽了工作匯報后,潘復生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提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三個問題:速度慢、布局不合理、管理跟不上。其中,對“斜樓”問題尤其不滿。
原來,當時他們邀請了蘇聯專家進行設計。而蘇聯氣候偏冷,蘇聯專家就根據他們國內經驗,把大樓都設計成了斜向,以便充分吸收陽光。
但潘復生認為,這樣不符合中國南北朝向的建房習慣,因此提出開會討論,修改設計。后來,經過大家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潘復生的意見合理,于是修改了設計,扭轉了“斜樓”問題。
趙如相說,那時候,規劃的行政區周邊還都是農田,除了省委省政府的辦公樓、宿舍樓,河南省軍區和黃河水利委員會辦公樓,金水河往北直到黃河邊,沒有其他大的建筑,都是鄉村野地。
“省委旁邊的那些大梧桐樹都是我們那時候栽的。”李振華說。
1954年8月8日,河南省委同意組織部關于機關遷鄭的安排,初步確定省直各單位搬遷的時間表:當年7月以前遷鄭的已有省郵電局等3個單位;8月有省銀行等3個單位;省委、人事廳、公安廳、政法委、農林廳、財政廳、計委、軍區、《河南日報》社、廣播電臺等35個單位在10月15日至25日搬遷;文委等9個單位擬于1955年上半年遷鄭。
此外,干部調整本著“從工作出發,適當照顧夫婦關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期分批”的原則。
1954年9月23日,省委決定分4批遷移省直機關:第一批11個單位共1035人,當年10月6日~9日走;第二批7個單位共1096人,7日~9日走;第三批省軍區2275人,12日~15日走;第四批18個單位2015人,13日~16日走。
更多的是新鮮和興奮
李振華和趙如相他們,是9月30日開始搬遷的。
那天,他們乘一列從開封直達鄭州的專列搬遷,“綠皮車、硬座、路上跑了兩個多小時。”
那時候,李振華和趙如相都是23歲,正值青春年華。對于這次搬遷,雖然他們帶著一絲離別的感傷,但更多的是新鮮和興奮。
“沒有啥行李,就是一個小皮箱。”李振華回憶,皮箱里裝了毛巾、牙刷和幾本書,加上自己的鋪蓋,就是全部家當。
一路上,懷著對新環境的向往,大家每個人都很興奮,在車廂里說說笑笑。趙如相還趁著高興唱了他唯一會唱的一句京劇:“勸千歲殺字休出口!”
唱聲剛落,車廂內一陣哄笑。
兩個多小時的路程,轉眼即到。到達他們新的辦公地點后,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
當然,剛到鄭州的前幾天,是大家集中學習的日子。那時候學習的內容主要有三項:如何開關水龍頭、如何使用抽水馬桶、不要往墻上釘釘子。
剛剛搬來,辦公室設備還很緊張,一般干部坐“兩面椅”,用老漆木頭桌。處級干部以上坐皮椅,用玻璃壓絨布大木桌。
不僅如此,宿舍也很緊張,縣級干部每人一間,很多工作人員都是集體居住。還留了幾間“機動房”,供分居的夫婦周末團聚。
截至1954年10月底,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省軍區以及各廳局、省級群眾團體由開封順利遷至鄭州。
1954年10月14日,在歡送省領導機關遷鄭大會上,開封市市長姜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當晚,開封還舉行了盛大的聯歡晚會。“河南省領導機關遷鄭,是加強對全省工作領導和與全省全市人民利益攸關的重大事情,我們要以實際行動擁護這一重大舉措。省會遷址,標志著河南建設進入了新時期……”
而在新省會,鄭州市也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大會。1954年11月1日,鄭州日報還刊發整版報道,“迎接省會遷鄭”。
《開封市志》記載,1954年10月31日,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直機關第一批41個單位9649人遷往鄭州(省軍區已先期遷鄭),同時鄭州專區機關33個單位2241人也在本月陸續遷至開封。
省會遷址
安徽省省會:1946年由安慶遷往合肥
江蘇省省會:1949年由鎮江遷往南京
廣西自治區首府:1950年由桂林遷往南寧
內蒙古自治區首府:1953年由張家口遷往呼和浩特
河南省省會:1954年由開封遷往鄭州
吉林省省會:1954年由吉林市遷往長春市
黑龍江省省會:1954年由齊齊哈爾遷往哈爾濱
河北省省會:1968年由保定遷往石家莊
金明大,河南籍媒體人,供職《瞭望東方周刊》。檔案提供:河南省檔案館,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