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鄭州的“馬豫興”雞鴨店,不少顧客便知道他的名吃桶子雞,因別具一格,獨有風味,而譽滿四方。
“馬豫興”雞鴨店,最早于清嘉慶十年(1805年)有馬氏創業于金陵(今南京市)立號“春暉堂”,主要經營油雞、桂花板鴨,因其取料嚴格,制作精細,風味獨特,而聞名遐邇。清咸豐三年(1853年),
清政府剿殺太平天國,遭受兵禍,狼煙四起,生意蕭條。為維持生計,1855年馬氏舉家遷出金陵,到汴京(今開封市)落戶,幾經周折,在汴京鼓樓西開一店 鋪,立號“豫盛永”。創業人馬氏針對中原雞資源豐富的優勢,將油雞和桂花板鴨的制作工藝應用于生產桶子雞、燒雞上,頗受市民們的歡迎。
清同治四年(1865年)取字號“馬豫興坊”,之后為完善其商號又全稱為“金陵教門馬豫興雞鴨店”,連同它的桶子雞,一起流傳下來。
1954年,省政府由開封遷鄭,“馬豫興”第五代傳人馬福林攜全家和師徒來到鄭州,在德化街路西開設“馬豫興”雞鴨店,從此落戶鄭州經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已是市飲食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家名吃店了。
馬豫興的桶子雞制作十分講究,挑選一年生膘滿體重1.5公斤左右的肥嫩母雞,由伊斯蘭教阿訇宰屠、褪毛,水溫適中,保持雞體完整光滑, 不開膛不破肚,從肛門拉出腸子,在翅膀下開一小口,取出內臟,形成一個雞桶子。鹵制中,掌握火候緊緩有序,出鍋先嫩后老,有條不紊。故其成品形體圓美,不 裂口、不破皮,色澤鮮黃,味香爽口,入口嚼起來既嫩又脆,油而不膩。形成了“淡中取香,爛里藏脆”的獨有風味。桶子雞可以整吃,也可以切食。整個雞趁熱撕 吃,不走油,不跑味;切食吃,刀口則很講究,先用刀從雞身中間左右切為兩半,然后再分為前脯,后腿,皆切成細條,腿膀剁成小塊,提箸而食,均余香滿口,成 為受人喜食的傳統風味名吃。
1956年,公私合營后,生產的桶子雞銷量大增,除供應本地市民外,還送往火車站旅行服務社對旅客銷售。“馬豫興”字號曾一度風靡鄭 州,桶子雞盛名中外。1989年馬福林曾率第六代傳人馬世偉赴北京參加全國飲食業金鼎獎大賽,桶子雞榮獲金鼎桂冠。1997年12月馬福林親授真傳的第六代傳人馬世民赴杭州參加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會,桶子雞被評為中華名小吃。2000年被評為鄭州市十大風味名小吃,獲得很高評價,常被名家賓館、各種盛宴、 酒會選用。時至今日,“馬豫興”桶子雞在市場激烈競爭中,亦然是以其選料精良配料講究,嚴格操作工藝,僅在棉紡東路獨此一家經營,仍久負盛名,買賣興隆。(王瑞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