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畝土地,是他手下一張琵琶;投資兩個億,彈響生態農業的樂曲。三年間河南省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趙樹英懷著對家鄉農民的深厚感情,獨具慧眼,在湯陰縣宜溝鎮琵琶寺水庫附近的9個行政村,流轉土地2萬畝,建立了佳多琵琶寺萬畝有機生態園,使這片貧瘠的土地煥發了勃勃生機,使近4000名農民的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使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在這里得到了創造性的實施和延伸 。
琵琶寺變身農業工廠 九村農民當上工人
關于琵琶寺這片土地,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唐僧西天取經功成名就后便游歷各地講經,途經湯陰縣西崗一寺院便駐足講經。唐僧白天講授佛學,夜晚彈奏琵琶,使百姓受益匪淺。唐僧走后,百姓便將其彈過的琵琶供奉案上。一天夜晚,寺院里又傳出琵琶聲。大家以為唐僧返回,紛紛跑去觀看,卻原來是那琵琶自生發音……從此,這個寺院就更名為琵琶寺,寺院旁邊的村莊也因此而稱為琵琶寺村,上世紀70年代,這里修建了琵琶寺水庫,這一片的村莊就被稱為琵琶寺片兒。
琵琶寺的傳說雖然美麗動人,但這里人的生活卻與傳說有著天壤之別。這一帶又叫飛鳳崗,別名西崗,海拔高度187米,南北走向,崗丘連綿,溝壑縱橫,土質為黃粘兼有礫土和白干土。這一片屬湯陰縣宜溝鎮,包括琵琶寺、趙窯、東黃六廠、西黃六廠、大洼、東蠶姑咀、西蠶姑咀、香寺、岔河等9個行政村。這9個村人口約4000人,人均耕地5畝多,因為土地貧瘠,缺少機井、管渠等灌溉設施,雖然守著水庫卻澆地難,種地基本屬于“望天收”。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收入較低,生活艱苦,農民種地不愿投入,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婦女、兒童、老人在家維持耕作。這一片兒老百姓有順口溜說:
要數困難琵琶寺,守著水庫難澆地。
打春忙到樹葉黃,累死累活沒收益。
過年人家數票子,俺都在家空歡喜。
鎮里領導來看望,他說比俺還著急。
2009年初,琵琶寺片兒傳出一條爆炸性新聞:佳多公司要買下這一帶的土地,建一個農業工廠,所有農民都要成為廠里的工人,鎮里的領導堅決支持這件事。一時間,這些村的老百姓每個人的心都翻騰起來。“佳多是干什么的?”“佳多的老總趙樹英是個什么人?”這成了那幾天群眾天天議論的話題。
“佳多”全稱為河南省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1986年誕生于湯陰縣。這個以趙樹英為首、以修家用電器起家的小團體,后來的主導產品為自己研發的頻振式殺蟲燈。由于他們精誠團結積極進取,產品不斷創新又順應了綠色環保的大趨勢,企業已發展為我國農業植保龍頭企業。這家企業在十年前就曾被農業部的領導看好,稱其為“中國農業的希望所在”。現在,其擁有30多項專利產品,曾獲得國家科技二等獎、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
2008年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認真研讀了《決定》之后,趙樹英——這位曾當過下鄉知識青年、當過煤礦工人的企業領導人,想到了自己和企業對國家應負的責任,思考了食品污染給人類帶來的災害,看準了發展生態農業所具有的廣闊前景,決定向有機農產品生產領域拓展。經過與多家地方政府洽談和實地考察,在宜溝鎮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下,趙樹英終于下定決心,在化肥、農藥使用較少,土地、水源、環境有發展空間的這片地方,規劃投資30.2億元,建設佳多琵琶寺萬畝有機生態園。
生態產業惠及鄉里
“四次分配”真稱心
注重分配惠農民,維護生態為子孫。在琵琶寺萬畝有機生態園創建發展過程中,針對土地流轉后農民種地責任心不強、歸屬感缺失等問題,趙樹英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載體,探索實施了“四次分配模式”,取得了好的效果。其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次分配——租金。租金使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得到基本生活保障。他們將流轉土地按等級分類,每年每畝耕地的流轉價格分別確定為620斤、660斤、700斤小麥,并以此為基礎與農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兌現時以當年6月1日的小麥價格為準,折算成現金返還農民,在具體操作時以國家公布的當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為依據進行結算。
第二次分配——薪金。薪金使農民在生態園上班勞動獲得報酬。他們按照生產管理任務、畝年均產值等指標,將農技工人劃分為15個等級,工資報酬既有按日發放的,標準為40元、45元,更多是按月發放的,標準從1500元到3150元不等。
第三次分配——獎金。這是通過綜合評價農技工人的技術、管理、責任、效果等,發放的效益工資。他們鼓勵農民多勞多得、干得好多得,主要采取效益提成的方法給予獎勵。
第四次分配——股金。這是農民通過將技術、資產入股獲得利潤分紅,以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從2009年至今,佳多琵琶寺萬畝有機生態園已投資2億多元,實現流轉土地2萬畝。在園內建大棚100多幢,打180米深水井54眼,種樹27萬棵,投入拖拉機、汽車、播種機、收割機、玄耕機、切草機、挖掘機等設備470輛……2011年,佳多琵琶寺萬畝有機生態園被農業部定為“全國有機食品種植基地”,并在14個省(市)自治區設立了直銷機構,從2012年11月開始,其有機食品已開始銷售,并已產生日進2萬元的效益。
農戶收入水漲船高
琵琶再奏和諧新曲
佳多琵琶寺萬畝有機生態園,使當地農民實實在在得到了好處,既旱澇保收,又省心省力,還能擺脫土地束縛到外地打工掙錢。
農民袁新華家有31畝承包地,以前每年玉米畝產不足700斤,小麥畝產不足500斤,除去必要的支出外,玉米每畝純收入200元,小麥每畝純收入120元,全年家庭純收入僅9000多元。現在一是土地流轉收入每畝地約700元,每年就有21700元入賬;二是上班收入,夫妻倆月工資分別為1600元和1200元,每年工資收入約33600元;三是效益工資,袁新華妻子負責養雞,超過80%的成活率以上,多養的雞每只獎勵5元,每年可增收2000元左右。如此一算,其家庭每年收入約57300元,相當于過去的6.4倍還多。像袁新華這樣的家庭在當地很普遍,一些農戶有錢后已購買了小汽車,過去連媳婦也不好找的窮村莊,如今時常響起迎娶的鞭炮聲。
2012年12月19日,記者在琵琶寺萬畝有機生態園采訪時,有個農民對記者說:“做夢也沒有想到這一片兒能有現在的好日子。俺都就怕上頭的政策有變化,怕哪天趙樹英走了,佳多撤了,這福就沒了!”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目前,琵琶寺萬畝生態園正在按照規劃穩步推進。人們盼望并相信,趙樹英和他的佳多團隊,一定會把這“琵琶曲”彈奏得更響、更動聽、更有特色、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