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來源于古代的“門神畫”。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
2006年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對滑縣木版年畫考察后,滑縣木版年畫揭開蒙著歲月風塵的面紗,露出美麗動人的藝術魅力。
2007年,滑縣木版年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馬蘭集村在歷史上是一個古鎮——金火鎮,位于滑縣西南的黃河故道。這里歷史文化深厚,曾經悠揚著琉璃寺鐵塔上的鈴聲,流傳著八步兩眼井神秘的傳說。如今,村內碧霞宮廟里香火繚繞,超市商鋪里經貿活躍。這里既是滑縣木版年畫的發源地,也是盛產地。相傳元大德年間,山西震災,有能工巧匠移居這里,繪佛、儒、道諸神像以供百姓信仰,后刻板試印,成為滑縣木版年畫的前身。到清乾隆年間,滑縣木版年畫鼎盛一時。從事者數百戶,匠人千余,相繼出現“永順號”“恒順號”“陶和順”“興盛號”“萬成號”等多家老字號作坊,作品年產千萬張,遍及中州,東至渤海、黃海之濱,西至青海,北至關外,代代相傳已有五百年之久。之后,列強入侵,國勢漸衰,滑縣木版年畫也逐漸萎縮。
新中國成立后,滑縣木版年畫重新時興起來。但從“文革”開始,滑縣木版年畫遭遇了十年浩劫,不計其數的刻板被砸被燒,僅有一小部分或偷偷埋于地下,或藏于房頂、夾墻才得以保存。
改革開放以后,滑縣木版年畫得以大量生產和銷售。隨后,因版畫內容漸漸不被年輕人接受而再次走向低谷,不少留存下來的刻板也被文物販子買走。直到2006年馮驥才先生到馬蘭等地實地考察,使滑縣木版年畫在我國民俗文化界引起轟動。馮驥才先生在《豫北古畫鄉發現記》中說:“滑縣是半個世紀以來新發現的中國古版年畫之鄉,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今天已被遺忘的北方年畫中心;h木版年畫具有極高的民俗學、文化學、人類學研究價值,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對研究中國木版年畫的歷史、傳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后,不少村民又開始重操舊業。2011年被河南省政府評為“特色文化產業村”,2012年被河南省文物局授予“河南省文物復仿制品研究開發基地”。
藝術特色
金秋十月,正是秋收秋種的時節,我們前往馬蘭集,走進了滑縣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滑縣木版年畫百年老店“永順號”畫店第二十七代傳承藝人、安陽市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滑縣木版年畫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滑縣永順木版年畫有限公司總經理耿建社先生的家里,感受到了一次濃郁的木版年畫風情。
耿建社家的院子里,收拾得井井有條。院子西側種著小青菜,一株杏樹映著堂屋的窗戶。挨著菜地的水泥地面一側,整整齊齊垛著玉米穗壘成的金色玉米墻。然而,不管是堂屋里儲藏室,還是東屋的制作室,還是位于村委文化大院的展覽室,到處堆積的都是木版和年畫。木版有沉淀著歲月的舊版,也有正在雕刻的新版,全用花梨木;年畫有裱好的,也有正在涂色的,全用上等宣紙。“我們家就版多,”耿建社敦厚而樸實地笑著說。
這里的年畫,以中堂、字畫聯、族譜及油紙扇等為主要表現形式,人物眾多,氣勢恢宏,制作工藝繁雜。先把刻板放平,在上面將上好墨汁涂抹均勻,鋪上白紙,然后用鬃刷打磨后,便完成了整個工藝的第一步——印墨線。印好風干后,將其固定在墻壁上,手拿畫筆和彩色顏料盒,用平涂、暈染、水墨、刷色等染色技法為年畫著色。他把篆刻刀法引入木板的刻制,借鑒傳統國畫技法、大膽設色,形成了自己構圖疏朗、色調明快、具有濃郁國畫韻味的獨特年畫風格。內容以神話圖像、戲曲故事、山水等為主,人物造型生動傳神,構圖層次分明,線條流暢靈動,色彩豐富雅致,洋溢著深厚的民間文化魅力。
中堂里的神話:中堂以神像為主要內容。耿建社拿出一幅已經遺失模版的年畫,上寫“神之格思”,左右分別為“英靈赫耀昭千古,俎豆馨香報四時”聯,人物雕刻順序分別為玉帝、觀音和財神。而另一幅六尺宣大小的年畫橫批為一大一小,分別為“如在其上”和“神之格思”,“如在其上”為《中庸》十六章里的句子,意思是這些神明就如同在你的頭頂上面一樣,左右聯為“通天時獻瑞千祥有兆,掌地理出產萬物長生”,以玉帝、觀音、三皇和關公為序。他和妻子又拿出一幅裱好的著彩中堂則為三皇、佛祖、千手觀音、碧霞元君、南海觀音和關公等七十二全神為序,耿建社說,這一個木版年畫的順序反映了“先有佛祖后有天,三皇治世最靠先”的古代思想意識。我們看到一副還未完成復原的木版,上面是金雕,下面為佛祖、老子和孔子以及觀音、文物財神等全神圖像,彰顯出古人佛、道、儒、兼容的思想意識和天、地、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也是滑縣木版年畫的一個重要特色,洛陽龍門博物館館長王迪說,只有滑縣的木版年畫才能代表中國的神話。是啊,對天地神靈、對祖先的敬重,正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原始的智慧和道德。
除此之外,還有人面牛首、身披樹葉的神農氏,團坐蒲團、手執如意的老君,手執利劍、威風凜凜的鐘馗,滿臉笑容的牛王爺,高舉雙劍的馬王爺,心滿意足的灶王爺,沉穩平靜的魯班等,這些神像滿足了種植、打鐵、養殖、木工等各行各業的供奉需求。神像左右往往還要懸掛對聯,這些對聯往往把八仙圖嵌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字體里,使得中堂端莊嚴肅而又趣味盎然。
油紙扇上的藝術:油紙扇是滑縣木版年畫最重要的一個品類,也是木版年畫藝術成就最高最具有觀賞性的一個品類。內容以表現當地戲曲人物為主,如《鍘判官》《黑石關盤叉》《收敬德》《五鬼鬧鐘馗》《盤絲洞》《穆柯寨》《羅成招親》《鍘趙王》《大王赴會》《文王訪賢》《關公夜讀》等,很多為當地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平調、大弦戲的戲曲里的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其構圖簡練,線條流暢,動感強烈,栩栩如生,往往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把人物的表情、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著色主要以大紅、大綠、藤黃、天藍為主,并通過二紅、淺藍等過度色彩去表現人物的身份特征和變化。色彩艷麗,古樸自然,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說起油紙扇,耿建社拿出一把標有“清永公”字號的油紙扇模板自豪地說:“我老耿家第一代做年畫的叫耿虔,可能是元朝時候的人吧。是他最先開始做年畫,做的是油紙扇。到我這一輩,是第二十七代了,大概跟滑縣南關的‘清源劉’、慈周寨的‘清亮公’差不多時間。”
繼承與發展
滑縣木版年畫相繼被國家、省市等多種新聞媒體報道后,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如何繼承與發展,以政府為主導的各個層次都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目前,耿建社已成功將這一優秀文化傳給了兒子,并送兒媳前往楊柳青等地學習更多的創作和裝裱技藝。同時成立“滑縣木版年畫研究所”、“永順木版年畫有限公司”、“永順木版年畫傳習所”等機構,建立起木版年畫理論體系,發展木版年畫專業村,研制出具有收藏價值的木版年畫收藏冊、木版年畫包裝禮品盒等產品。另外,還借助文化博物館等文化公司,通過文化藝術品交易平臺,實現了與資本市場的對接,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持續發展的動力和能量。
問起以后打算,他告訴我們,他已經在繼承傳統神話的基礎上,創作了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比如以清朝明吏暴方子故事《林屋山民送米圖》為題材設計出廉政類版30塊、各民族歡慶新中國成立60周年5塊、新風尚類10多塊等。目前,滑縣模板年畫正沿著正確的道路乘勢前進,不久的將來,滑縣木版年畫一定會成為滑縣的文化符號,讓中國神話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