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安陽

劉顏濤:文化是書法的支撐(2)

2013/10/25 17:41:42 點擊數: 【字體:

    記者:現在大家很難享受到書法本身帶來的真正樂趣了,那書法給您帶來的樂趣是什么樣的呢?

    劉顏濤:我覺得任何事情,都是享受在過程之中。獲獎之后鮮花掌聲的那種榮光,取得收獲以后被社會認可的那種喜悅,那些固然也是一種快樂,但是對于真正的書法家,當你置身其中,而且隨著閱歷增長,復歸平淡以后,你就覺得真正的快樂還是在書寫本身的過程之中。

    當你找到一個可以盡情傾訴的對象,可以毫無顧忌、毫無保留、完全敞開心扉真誠對話,這樣一種自由藝術境界的時候,你怎么能說它不是最美的、最讓你快樂的、最溫暖你生命的方式呢!

    記者:現在書法很繁榮,書法家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不是古人所能比擬的,而且我們這個時代也給予了書法家最大程度上的物質和精神的獎勵。但是一個書法家真正的自信是來自這些嗎?

    劉顏濤:應該說我們的書法家欣逢盛世,確實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在過去,很多書法家都是些流落到民間的失意文人,社會的價值觀也視文藝為雕蟲小技、壯夫不為,“寧為百夫長,不做一書生”。雖然也說“文章千古事”,但主流價值取向還是覺得不是經國濟世的大丈夫所為,書法甚至被視為“末技”。然而,歷史卻為我們留下了那么多書法經典,精神財富,令我們高山仰止。再看他們當時經歷的坎坷和生活的艱辛,甚至是才華橫溢卻窮困潦倒終身,讓我們唏噓不已。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的書法家、藝術家可以這么揚眉吐氣,這是這個時代書法家的幸事。

    但是,越是在這樣的時候,我自己反而有一種慚愧之心,在這么好的優越于前賢師輩的條件下,自己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又做了多少走了多遠呢?跟古人比,且不說能否達到那樣的高度,而是怎樣去努力縮短那個差距。我們越是在這樣一個好的時代,越是要自我反省,越要有一種擔當,一份責任。如果有了優越于前賢師輩的物質條件,而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藝術上反而跟他們距離越拉越大,縱使宅再豪,車再名,也沒有自信的底氣和資本。

    我覺得真正的自信就是作為一個書法家,應該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地去盡到自己應盡的本分,應該有一個書法史的概念,在書法歷史的長河中,在這個浩瀚的墨海里,通過自己畢生孜孜不倦的努力追求,能成為滄海一粟,我覺得這樣才能無愧于書法,無愧于自己的人生。

    記者:當代書法繁榮,有人說,我們在技法上可以做到形似甚至比肩古人,但是又總覺得還缺了很多東西,缺的是什么?

    劉顏濤:現在的教學方法或者說書法訓練方法的科學,以及資料的齊全、印刷的精美、信息的快捷、學習的便利,確實是這個時代的優勢。很多的作者,甚至很年輕的一些作者,單說在書法技法上的那種到位,技巧上的掌握,甚至可以說不遜于古人。但是那些作品,你初看覺得那么筆墨精妙,但是你仔細再往深處看的時候,就感到吸引眼球但不耐“品”,總覺得里面缺少一些什么東西,缺少的是筆墨背后那個作者、那個執管揮毫血肉豐滿的滿腹詩書的書家,缺少文化氣息。因為真正的藝術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技巧固然需要,沒有高超的藝術技巧,沒有對這種語言嫻熟的掌控能力,所有情感的表達都成為一種虛無空乏。但是掌握了足夠的技巧以后,如果不能體現到一個人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不能傳遞出書家的性情思想,你就會覺得那種缺少蘊藉的技巧的微不足道了。

    真正好的作品,是由技入道的,是通過技巧,通過這種書法的語言,在表達人的思想,表達人的情感,這是藝術的本質。如果藝術不能傳遞人的真情實感,不能表達人的思想的時候,只能說是一種技術,一門手藝。“只有把書法與生命合二為一的人,才會把生命對自然的渴求轉化成筆底風光。”我們不能厚古薄今,說古人所有的都好,也不能說古人在技法上沒有一點點敗筆。但他們縱有“敗筆”,也是勢不弱、氣不薄,正如黃庭堅的“寧律不諧,不使句弱;寧用字不工,不使語俗”。這就是在“技”與“道”中,更多的是應該有一種意蘊,有一種精神。這說起來好像很空泛,但是作品到一定層面,就能看出來,能看出一個很儒雅、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作者來。這樣的作品才豐滿厚重。“道”的層面,精神層面,說到底還是一種文化。所以書法必須有文化的支撐,書法家首先應該是個讀書人。

    所以說支撐書法的,還是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如果缺失了,書法到一定層面后,很難再有更好的發展和更高的超越。

    記者:您是什么時候開始練書法的?

    劉顏濤:小的時候就喜歡書法。我祖母讀過私塾,她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平時鄰居、鄉里誰家有紅白喜事或者新年春聯都讓她寫。我母親去世早,姊妹又多,我是由祖父祖母撫養長大的,我在祖母身邊,看她寫字,聽她背一些詩詞,說一些故事,那時候她經常講一些“張芝練字,池水盡墨”,講懷素在芭蕉葉上勤奮練字,講“鐵杵磨成針”等,就是這些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所以說,我書法的啟蒙老師自然是我的祖母。

    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胡寫亂畫,當時更多的是喜歡畫畫,致力于書法的學習是后來的事情,最早主要還是畫畫。當時在小學上四年級的時候,學校里把兩張圖畫紙接到一塊,讓我畫大的宣傳畫,同學們抄的大字報,標題也是讓我寫,那時候就是膽大妄為。因為那個時代也沒有字帖,就是偶爾見到周慧珺行書寫的魯迅詩,未署名作者的小楷書寫的毛澤東詩詞,也都是靠后些時間了。楷書系統正規學習應該自20世紀80年代初,我參加安陽市群藝館朱長和老師舉辦的書法學習班。朱老師尊崇傳統,堅守法度,勤奮嚴謹,注重基本功扎實訓練,對我有著重要影響。

    上初中時,曾拜曲溝中學王本立先生為師學畫,那時候見到信封上、郵票上或日記本的插頁上有齊白石的荷花、蝦,徐悲鴻的馬等圖片就剪輯起來,臨摹學習。那時候少年輕狂無知無畏,立志將來要做齊白石,要做徐悲鴻,現在這些想都不敢想了,因為知道自己“童子功”的先天營養不足,后來在自學中又走了不少彎路,現在略知一點學習方法了,已過了求知進取的最佳年齡,記憶力、精力、體力都已不濟,而需要補的課又太多太多。所以客觀地說,自己就是拼命地再努力,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為了,就是感到越往前走,前方的地平線越是向遠方延伸,不是說你越努力越追求,離自己的目標越近,而是越走越覺得遙遠。只能說學一點算一點,學了比不學總是要好一點。自己作為一個寫字人,一個讀書人,不讀書不寫字干啥?啥也不會。我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記得在鄉下時,看到父親每天天色微亮便扛著鋤耙鐵鏟挎個籮筐下地,便問咋天天都下地呀?父親只是淡淡的一句不下地干啥?是的,或許天天下地遇到了旱澇災害年景仍沒有個好收成,但‘不下地干啥’?于是,我便安樂在屬于自己的那一小塊自留地上,不偷懶也不拼命,不懈怠也不急躁地自然而然、從從容容地干一個筆墨耕夫該干的活了。”

    記者:都知道古文字離我們時代久遠,篆書又被稱為小眾書體,而您為什么會選擇甲骨、金文作為自己書法的追求呢?

    劉顏濤:過去寫甲骨文、寫篆書的作者確實非常少,因為那種古老的文字離我們時代久遠,而初學古文字,簡直就像學一門外語,一個疑難字的確認需要反復印證,如同大海撈針,當然其中也有像在海灘上拾貝的那種欣喜。研究古文字書法更要孤夜伴青燈,有皓首窮經做學問的姿態,有耐得寂寞、孤獨殉道的心態。當然真學進去的時候,每一個字的音形義,都體現著前人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睿智,令人驚嘆、陶醉。我當時選定致力于篆書學習和研究,確實也是需要勇氣的,那時全國展賽,篆書投稿者微乎其微,入展、獲獎更成寂寥,直至現在更多的人還是學行草,其次是楷書隸書。我那個時期能選擇古文字書法,是因為自己生長在安陽,這里是甲骨文的故鄉,商代的青銅器銘文也是最早的,有這個得天獨厚的學習優勢。“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能自覺不自覺,腳下的這方土地就會賦予一種福祉一種靈性,滋養著我,更適合于我。自己覺得生于斯,長于斯,也有責任有義務來為養育自己的這一片厚土做一些什么,使殷商文化得到一些宣傳和弘揚。另外,比較直接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在安陽工作的張海先生曾經開全國先河,邀請費新我、沙曼翁、王學仲等先生到安陽傳授書法,因為沙曼翁是篆書大家,對安陽書法影響很大,直接影響了我的老師劉順先生,而我又從劉順先生那里所學甚多。

    有人把當下稱為“娛樂時代”,但我覺得作為一個書法家和文化人,無論在現實生活中經歷多少人世滄桑,在人生際遇中經歷多少榮辱沉浮,都不應該因外界的喧囂而迷失自我,不要因一時的浮躁之風而隨波逐流。而應該清醒自己的角色,應該保持書生的本色,保持“像初生嬰兒的那雙好奇的眼睛”,這不僅僅是保持純真、明凈,而是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有了這種赤子之心,才能有對書法藝術對傳統文化的真誠,才能有對歷史經典的敬畏,才能有對精品力作的不懈追求,才能養成嚴肅認真的治學為藝態度。也才能耐得孤獨寂寞地沉潛于書法藝術的長河之中,對甲骨文、金文乃至整個篆書系統進行持久而深入的汲取、探索和研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2013-10-25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晝錦堂記碑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