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追求的這種書法風格是什么樣的呢?
劉顏濤:風格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離不開生長過程中的各種養分,書法前期的各種基礎訓練和積累都是必要的,筆墨上要見功夫,學習要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環環相扣,你才有能力去做好下一步。我曾參加的一些全國性展覽,和一些大賽上的獲獎作品,當時也都是行草書。“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人一定要站穩根基,不管將來寫行草也好,包括我現在寫甲骨文、篆書時,把行草書的筆意融進去也好,不能讓人家看出來就是花拳繡腿,就是一個空架子,根基一定要牢固,基礎一定要扎實。即使現在我以甲骨、金文示人比較多,但是在楷書和行草書上絲毫沒有疏忽和放松。
我所追求的篆書理想風格是“古腔今韻”。正如西中文先生著文激勵我的“它像一個用現代手法表現出來的古老故事,又像一曲用現代樂器演繹而成的古老音樂,既保留著古雅高潔的古典韻致,又充溢著激越跳蕩的現代旋律”。能兼具鑄刻之“金石氣”和書寫之“書卷氣”,“武戲文唱”,雄強而不失儒雅,可以“沉郁蒼秀、渾樸天然”。
記者: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首屆全國“三名工程”書法展,是對當代書壇高端創作水平的一次集中檢閱,是由中國書協提名評選出的當代書壇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廣泛影響力的50位名家,書寫古今膾炙人口的經典文學名篇,創作出代表這個時代的藝術精品名作。祝賀您入選首屆全國“三名工程”50家作品展。
劉顏濤:一個時代最終要留下來這個時代的印記,包括代表這個時代的各種藝術門類的經典作品、代表人物。一提到唐朝,就想起唐詩的燦爛輝煌,腦海中立即會涌現出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維、李商隱等詩人響亮的名字,會涌現出《夢游天姥吟留別》、《春夜喜雨》、《長恨歌》、《琵琶行》、《春江花月夜》等千古名篇。如果沒有這些詩人和經典作品,這些朝代就會黯然失色,顯得空乏和蒼白。中國書協舉辦的“三名工程”,旨在呼喚時代書法大家,強化代表作意識,創作出一批具有強烈藝術魅力和鮮明時代特征的精品力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有幸參加中國書協的“三名工程”,感到的是榮譽和激勵,更是壓力和鞭策,只有自勉自勵:要做到名實相符!要加倍努力!
劉顏濤,1965年5月生,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導師,中國書法院導師,河南省書協篆書委員會副主任,安陽市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被中國文聯評為“中國百杰書法家”,被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德藝雙馨”書法家稱號,擔任中國書協主辦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展、首屆全國老年書法作品展、第二屆中國西部書法展、百里杜鵑全國書法展和中國文字博物館主辦首屆“四堂杯”全國書法大賽,以及浙江省甲骨文協會主辦“孫詒讓杯”全國甲骨文書法大賽等展賽評委。
作品參加漢字之美——中國書法66人展(巴黎、柏林、悉尼),首屆“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50家書法展,向祖國匯報——慶祝建國60周年暨中國文聯成立60周年美術書法(71人)攝影民間藝術精品展,中國美術館首屆當代名家(56人)書法提名展,中國美術館藏當代書法精品展(日本),中國書法年展暨中國當代中青年60名家展,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中青年書法二十家展,首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展,全國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書法展,全國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中青年書法展等權威性展覽。
作品在“翁同龢書法獎”,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2011年度書法佳作獎,全國第九屆、第十屆書展,全國第七屆中青展,全國第二屆、第五屆楹聯書法展,全球華人書法大賽,第三屆國際文化交流賽“克勒杯”中國書法競賽,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等展賽中獲獎。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廣東省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美術館等許多博物館、紀念館、碑林收藏和刻石。
出版中國書法家協會編《中國書法大典·當代杰出書法家劉顏濤作品集》、中國美術館編《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系列作品集·書法卷劉顏濤》等八種作品集。(本版書畫為劉顏濤作品)【原標題:文化是書法的支撐——首屆全國“三名工程”書法50家系列訪談】